想做个好妈妈、好妻子,但如何才能和家人和平共处?

回答一个很有代表性、困扰很多女性的问题。


“我想做个好妈妈,我想做个好妻子,但孩子作业拖拉,不认真,我开始会很有耐心的教导,但经过几个轮回下来,孩子拖拉,不上心,不认真,我就忍不住发火,甚至打骂,接着后悔自责,我想家庭温馨,但老公会经常冷嘈热讽,说我对孩子关注多过他,确实我更关注孩子,是因为跟丈夫没啥聊,他总会职责我或许“教育”,我也不放心孩子给他教,动不动就是打骂,我受不了,心疼孩子,讨厌他,导致我更不想理他,有时真的很想带着孩子自己出去住,没人管我,没人控制我”


以下为Melody曾婷回答 。


作为女性成长教练,身边有很多跟你类似想法的妈妈,愿意进步、渴望和平相处、用自己的努力去经营好家庭。


然而,越愿意成为“好妈妈”,“好妻子”的诉求,有时却越容易成为我们通向幸福的绊脚石,而不是垫脚石呢?

标题的两个“好”字,感受到了你强烈的渴望,这无疑是正向的、积极的一种心声。


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孩子拖拉,不上心,不认真,我就忍不住发火,甚至打骂,接着后悔自责”,这似乎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开始耐心-孩子负面行为-屡教不改-妈妈失去耐心-发火-自责”,因为前面提到了你渴望成为“好妈妈”的定义,这个模式似乎一下子打碎了你的心理预期,于是愧疚感油然而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适度的愧疚感是ok的,而经常过度的内疚和愧疚感是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健康的。


时常陷入在自责和愧疚中,既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对你来说,会影响到自己的积极情绪;对孩子的学习来说,也没有实际的益处。


这时候我们可以跳出来“好”的定义,来问问自己:我是否一定要成为一个“好”妈妈?“好”的标准是什么?


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会有负面、消极的情绪,会有难以自控的时刻,会在孩子面前怒吼,这样我就不是一个“好”妈妈吗?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思维往往会陷入一种“二元对抗论”,而自己意识不到被其控制。


“好”和“坏”、“对”和“错”、“公平”和“不公平”,当我们评判一件事物的时候,经常会做出简单的划分。


思维大师爱德华.德博诺博士用一个经典的比喻,叫做“刀刃区分”,讲的就是我们容易被“语言”所羁绊,在脑海中形成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当你在自责我可能不是一个“好”妈妈的时候,潜意识在告诉你说,这种行为,可能你是一个“不够好”的妈妈。


而实际上,我们的生活里,远远比有限的“语言”,要丰富的多。


除了“好”与“不好”,你可以成为一个“成长型妈妈”,也就是先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可以原谅和理解自己在某些特定场合下一些失控的行为。这时候再重新梳理,定义出新的问题核心,指向积极的思维层面。


首先,你认为的“孩子拖拉,不上心,不认真”,这是给孩子的行为“定性”,也反映出你在思考问题时比较简单,看到了孩子的负面行为后,先贴了一个标签,这类似于你给自己的“好妈妈”简单定义模式。


这种模式也是忽略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只有找到了真正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去帮助到孩子。


他是在某个学科吃力,还是注意力不集中,还是因为作业的重复度高比较枯燥,还是因为手指精细动作处在发育中,他容易感到疲惫,还是因为外在有一些干扰因素,还是因为一回到家就要写作业,他的旺盛精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释放;


以上我只是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简单举例。需要妈妈仔细用心去观察,才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即使有狂风暴雨袭来,妈妈的内心有十足定力的风帆,可以镇定自若地督导船只的航向。


在给孩子的教育中,妈妈可以适度了解教育和发展心理学,了解孩子在发育的每个阶段,思维特点是什么,发育特点是什么,心里有了知识储备,再用心去看见孩子的需求。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深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的妈妈。


打骂像一针特效药,可能当下会发挥效果,孩子被震慑了,乖乖写作业了,但长期效果而言,是容易让孩子逃避或反抗的一种方式。


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有所改变,亲子关系和自我的情绪,也会得到改善。


接下来,是你和老公的亲密关系沟通模式。


当老公“经常冷嘲热讽,说我对孩子关注多过他”,你感受到的是一种负面的氛围,他在“冷嘲热讽”,而实际上他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一种“渴求你的关注和爱”。只是限制于他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估计是用比较负面的方式,导致你认为他“冷嘲热讽”。


这可能是一个信号,提醒你需要去看见他在意你,在意你有没有把他放在心里。


你提到“跟丈夫没啥聊”,可以再追问,这是确定的事实吗?在亲密关系里,很重要的前提是,和对方有共同语言。


可惜在我们的文化氛围里,很多夫妻容易渐渐陷入柴米油盐,孩子,琐事,工作,却忽略了彼此的关爱。


亲密关系有多重要呢?这比一味地去盯着孩子缺陷不放更重要,因为对孩子来说,他不是从爸爸妈妈每天的说教教育学习的,他是从自己眼睛观察爸爸妈妈是如何相处来学习沟通、学习与人相处、学习如何表达爱的。


所以,你老公有一点建议是科学的,

你可以适度把注意力来转移到如何改善和更好地经营你们的夫妻关系上。这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旦你和老公的亲密关系更稳固,更和谐,孩子自然也会更幸福。


有一本书叫做《爱的五种语言》,它给了我们很多爱的方法论。表达爱是有方法的。


第一是肯定的言辞,可以回忆你们的沟通模式是积极的、消极的、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呢?;

第二是精心的时刻,有没有营造一些属于二人的仪式感,比如去看电影,结婚纪念日;

第三是礼物的馈赠,有没有提前准备为对方一些美好的小礼物,不在意钱财,而在于心意;

第四是服务的行为,平时的做饭、备好一杯水,这些细节都是温暖的互动;

第五是身体的接触,有没有表达爱意的时刻,去牵手和拥抱。


这些可以操作的,很实际的方法论,你可以参考,也可以记录下自己的一天,有哪些美好的时刻,有哪些值得感谢的时刻,有哪些好事情,让你很有愉快感?


当我们的注意力一直放在负面信息的时候,就容易被放大;


当我们有意识去调整注意力的时候,有可能看到不同的视角。


可以尝试写下孩子的三个优点,老公的三个优点,自己的三个优点。


尝试用新的方式去积极介绍他们,介绍你自己。


这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简单有效的行为办法。


认知改变了,世界也会不同。


最后一条是你提到的是老公会经常打骂孩子。


这个客观事实,尤其在中国的国情中很难改变。


尤其是新时代,网络特别便捷。一方面妈妈们学习了先进的教育模式,认识到打骂孩子的坏处,一方面可能是和其他人有养育观念冲突,导致心特别累。


这也是一种执念,认为我的是对的,对方的是错的。


实际上,我们很难一下子去改变成年人的思维模式 。


这时候重新来定义“教育”,虽然原生家庭特别重要,但孩子有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完全被大人塑造。


如果孩子和爸爸、妈妈的亲子关系很顺畅,即使偶尔育儿观念不同,也不会太影响他的安全感和被爱的感受。


还是回到第二个话题,好的亲密关系,对孩子来说更加重要。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启发。祝家庭幸福。


作者:Melody曾婷,9岁女孩妈妈,中科院心理所应用心理教练,致力于女性成长思维的传播,提升国内女性心智。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系硕士;CoRT(Cognitive Research Trust)系统思维训练认证高级讲师;三次在TEDx演讲平台发表“女性成长思维”主题演讲;文章发布于2000+在线平台,如人民日报夜读、读者、作家导刊、家庭、中国教育研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