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朝歷代君主-遼、西遼、東遼、後遼。

遼太祖耶律億(872年-926年9月6日)

契丹名耶律阿保機,乳名啜裡只,遼朝開國皇帝,契丹迭剌部霞瀨益石烈鄉耶律彌里人,遼德祖耶律撒剌的長子,生母為宣簡皇后蕭氏。耶律阿保機勇善射騎,明達世務。並契丹餘七部。任用漢人韓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習俗,創造契丹文化,發展農業、商業。916年(後梁貞明二年),群臣及諸屬國上尊號曰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建元神冊。在位二十年,即帝位十一年,廟號太祖,葬祖陵。

遼太宗耶律德光(902年11月25日―947年5月15日)

字德謹,契丹名耶律堯骨,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人,契丹族。遼朝第二位皇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次子,母為淳欽皇后述律平。

天贊元年(922年),拜天下兵馬大元帥,引兵攻略薊北。天顯五年(926年),遼太祖病死於途中,得到述律皇后之助,正式即位,仍以天顯為年號。天顯十一年(936年),以稱子、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協助石敬瑭滅亡後唐。會同元年(938年),改皇都為上京,改革官制,劃分南北二面,實行胡漢分治。北面官以契丹舊制治契丹人,南面官以漢制治漢人。整訂賦稅,獎勵耕戰,發展生產。會同九年(946年),傾國之師南征,為後晉敗於燕州長城(今河北固安縣)北部。十二月,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俘虜後晉出帝,滅亡後晉,改國號為大遼,年號大同。耶律德光南征時縱容遼兵擄掠,廣泛搜刮,致使民間漢人武裝反抗此起彼伏,遼朝在中原的統治動盪不安。加之連年征戰,契丹民族亦不堪其苦。大同元年(947年)四月,耶律德光不得不罷兵北還,途中病逝於欒城(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終年四十六歲,廟號太宗,諡號孝武惠文皇帝。耶律德光死後,以契丹葬俗被製成“帝羓”,他也因此成為中國古代唯一一個木乃伊皇帝。

耶律倍(899年—937年1月11日)

又名耶律突欲,賜名李贊華,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長子,遼太宗耶律德光的長兄,遼世宗耶律阮的父親。自幼聰穎好學,深得耶律阿保機的喜愛和器重,916年被立為皇太子。926年,封為東丹國王、稱“人皇王”。926年太祖病逝後,耶律德光繼位為帝。天顯三年(928年)東丹國南遷,升東平為南京。同時耶律德光對耶律倍施以控制和監視。930年耶律倍棄國投奔後唐。936年後唐發生政變,耶律倍遇害,葬顯陵。947年,耶律德光去世。耶律倍長子耶律阮最終奪回了皇位,追諡耶律倍為讓國皇帝,廟號義宗。

遼世宗耶律阮(917年1月29日—951年10月7日)

契丹名耶律兀欲,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人,契丹族。遼朝第三位皇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長孫,追封遼義宗耶律倍長子,遼太宗耶律德光侄子,母為柔貞皇后蕭氏。儀表魁梧,跟從遼太宗攻打後晉,封永康郡王。遼太宗死後,在南征諸將擁立下,即位於鎮州,回師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大敗述律後與耶律李胡的兵馬,經過耶律屋質調節,達成橫渡之約。正式即位為帝,年號天祿。天祿五年(951年),聯合北漢劉崇攻打後周,在火神澱為燕王耶律察割所弒,在位五年,年僅三十四。 諡號孝和莊憲皇帝,廟號世宗,葬於顯陵。

遼穆宗耶律璟(931年9月19日—969年3月12日)

契丹名耶律述律,又名明,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人,契丹族。遼朝第四位皇帝,遼太宗耶律德光長子,母為靖安皇后蕭氏。會同二年(939年),受封壽安郡王。天祿五年(951年)九月,耶律察割發動火神澱之亂,弒殺遼世宗耶律阮。耶律璟隨徵軍中,誅殺耶律察割後,正式即位,尊號天順皇帝,年號應歷,使得帝位再次迴歸遼太宗一脈。遼穆宗為人暴虐,但能做到“上不及大臣,下不及百姓”,曾多次下詔減免賦稅、禮敬臣下,史稱“終穆之世,無罪被戮”。但他對近侍則極端殘忍,常濫刑濫殺。在位後期,因疾恙纏身而酗酒荒政。應歷十九年(969年)二月,遼穆宗在黑山之變中為“褻御”小哥等人弒殺,終年39歲。諡號孝安正敬皇帝,葬懷陵。

遼景宗耶律賢(948年9月1日—982年10月13日)

契丹名耶律明扆,遼世宗耶律阮次子,遼朝第五位皇帝。969年,遼穆宗被侍從殺死,耶律賢被推舉為帝,尊號天贊皇帝,改元保寧,廟號景宗。

遼景宗繼位之初,適值穆宗被弒後遼朝的嚴峻政治危機。在位期間,他撥亂反正,網羅人才,安撫耶律皇室,且能關心朝政、孜孜求治。最重要的是,自此遼朝嫡長子繼承製確立,避免了皇位紛爭的再度上演。景宗朝的社會改革雖然範圍和成效有限,但為遼聖宗時期的全面繁榮奠定了基礎。遼景宗幼時經歷祥古山之變而受驚,因此體弱多病,在位後期政事多委於皇后蕭綽。乾亨元年(982年)九月,景宗巡幸雲州(今山西大同),病逝於焦山(今山西大同西北)行宮。在位14年,諡號孝成康靜皇帝,葬乾陵。

遼聖宗耶律隆緒(公元972年1月16日-1031年6月25日)

契丹名耶律文殊奴,遼朝第六位皇帝。遼景宗耶律賢長子。乾亨四年(982年)嗣位為皇帝,改元統和,改國號契丹。母承天皇太后蕭綽奉遺詔攝政。室昉、韓德讓及耶律斜軫、耶律休哥等以為輔佐,和輯契丹貴族,任用漢人士大夫,積極整治弊蠹,改革法度。統和四年(986年)遼軍大敗宋北伐之師,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親征,屢敗宋軍訂立“澶淵之盟”。兩朝各守舊界。此後一百多年,遼宋未大戰。為制扼宋,對党項施以拉攏之策。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正式親政,在位期間,對內實行改革,大力整頓吏治,任賢去邪,仿唐制,開科取士。加強漢人在統治集團中的成分和作用。使契丹達鼎盛。對外實行聯合黨項抗擊宋朝之策,向周鄰擴張 。1031年駕崩,葬慶陵。

遼興宗耶律宗真(1016年4月3日-1055年8月28日)

契丹名耶律只骨,字夷不堇,遼聖宗耶律隆緒長子,母欽哀皇后蕭耨斤,遼朝第七位皇帝。耶律宗真生於開泰五年(1016年)二月二十三日,由齊天皇后蕭菩薩哥撫養長大,成年後通曉音律,愛好儒家學說,豁達大度,開泰七年(1018年)五月初五日,年僅三歲的耶律宗真,被封為梁王. 太平元年(1021年)十一月十三日,耶律宗真被封為皇太子。太平十年(1030年)六月,兼任北南院樞密使事。次年六月,聖宗駕崩,耶律宗真即位,改元景福。耶律宗真即位初期權力一度被生母蕭耨斤掌握,蕭耨斤甚至有改立耶律宗真之弟耶律重元之意,幸而耶律重元將母親的計謀洩露給了耶律宗真,遼興宗乘出遊機會,率近衛軍一舉剷除了蕭耨斤及其黨羽的勢力。興宗在位期間,政治上無法延續其父遼聖宗的盛世致使國內矛盾逐漸尖銳,對外多次用兵西夏,並對宋施壓,兵戈不息,使得遼朝日益衰落,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七月二十六日,遼興宗在外出巡幸時身染重病,不久去世。時年僅四十歲,廟號興宗,諡號神聖孝章皇帝,葬慶陵。

遼道宗耶律洪基(1032年9月14日-1101年2月12日)

字涅鄰,契丹名耶律查剌,遼興宗耶律宗真長子,母為仁懿皇后蕭撻裡 ,遼朝第八位皇帝。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繼帝位,改元清寧。繼位後奉興宗弟耶律重元為皇太叔,加號天下兵馬大元帥。清寧九年(1063年),派耶律仁先、耶律乙辛等平重元之亂。鹹雍二年(1066),改國號為大遼(983年時遼改稱契丹)。此後耶律乙辛擅權,直至大康七年(1081年)廢黜耶律乙辛及其黨羽。壽昌七年(1101年)正月,耶律洪基因病崩逝,終年七十歲。諡號仁聖大孝文皇帝,廟號道宗。六月,與宣懿皇后蕭觀音合葬慶陵。

耶律洪基在位期間,先有重元之亂、後有耶律乙辛擅權亂政,而他忠奸莫辨,賜死皇后蕭觀音,又軟禁皇太子耶律濬,遼朝政治進一步腐朽。同時,他又崇奉佛教,虛耗國力,使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但耶律洪基堅持對宋通好,臨終前仍不忘囑咐子孫“切勿生事”.

天祚帝耶律延禧(1075年6月5日—1128年或1156年)

字延寧,契丹名耶律阿果。遼朝末代皇帝,遼道宗耶律洪基之孫,遼順宗(追封)耶律浚之子,母為貞順皇后蕭氏 。太康元年(1075年)出生,險為權臣耶律乙辛所害,幸得蕭兀納保護周全。太康六年,守太尉、中書令,受封梁王,進封燕國王、天下兵馬大元帥。大安七年(1091年),成為皇位繼承人。壽昌七年(1101年),正式繼位,年號乾統。在位期間,遊畋享樂,無所作為,導致朝政腐敗、人心渙散,內外矛盾激化,陷入內外交困局面。天慶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顏旻起兵反遼,大敗遼軍,最終滅亡遼國。耶律延禧為金兵所俘,受封海濱王,進封豫王。最終,客死異國,葬於顯陵(今遼寧省北鎮縣醫巫閭山)

北遼

遼宣宗耶律淳(1063年—1122年)

小字涅裡,契丹族,遼興宗耶律宗真之孫,南京留守、仁聖皇太叔耶律和魯斡之子,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堂叔,北遼第一任皇帝。

耶律淳曾任彰聖軍節度使、東京留守、南京留守、都元帥,封秦晉國王。保大二年(1122年),金軍連續攻陷遼國的上京和中京,天祚帝逃入夾山,群臣擁立耶律淳為帝,號天錫皇帝,建立北遼政權。耶律淳繼位後,降封天祚帝為湘陰王,並遣使奉表金國,乞為附庸。但事情尚未完成,耶律淳便於同年六月病逝,終年六十歲,諡號孝章皇帝,廟號宣宗,葬於燕京西香山永安陵。

耶律淳死後,其妃蕭普賢女攝政,執掌北遼大權。同年十一月,金軍攻陷居庸關,蕭普賢女投奔天祚帝。天祚帝怨恨耶律淳自行稱帝,將蕭普賢女殺死,追廢耶律淳為庶人,並將其從宗室譜籍中除名。

耶律定

天祚帝耶律延禧的第五子,被封為秦王,北遼第二位皇帝。耶律定,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的第五子,封為秦王。遼天祚帝因金兵入境而帶耶律定西逃,天祚帝的堂叔耶律淳在南京析津府稱帝,即北遼政權。耶律淳不久去世,命耶律定繼位。但耶律定不在南京,所以由蕭德妃攝政,直到金兵攻克南京。而耶律定也在青冢濼被金兵捕獲。

蕭普賢女

契丹族,北遼宣宗耶律淳的皇后。為北遼宣宗耶律淳的德妃,宣宗遺詔立天祚帝耶律延禧第五子耶律定為皇帝,但他不在燕京,只能遙立。德妃被立為皇太后,稱制,改建福元年為德興元年。

耶律雅裡(1094年-1123年)

字撒鸞,契丹族,天祚帝耶律延禧次子,北遼第三位皇帝。耶律雅裡七歲受封梁王。保大三年(1123年)四月,從金兵勢力下投奔天祚帝,此時天祚帝西奔,耶律雅裡被耶律敵烈與特母哥等人劫奪向北奔逃。五月,百官擁立耶律雅裡為帝,改年號為神歷。同年十月,耶律雅裡病逝,時年三十歲。

耶律術烈

遼興宗曾孫,梁王耶律雅裡於公元1123年10月病死後,耶律敵烈等立他為帝。同年11月,耶律敵烈的部下發動兵變殺死了耶律敵烈,耶律術烈也為亂兵所殺。在位僅20餘日。

西遼

遼德宗耶律大石(1087-1143,一說1094-1143)

字重德,契丹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世孫。通曉契丹、漢文字,擅長騎射,中亞史書中記為大石林牙,西遼開國皇帝。1115年中進士,提升為翰林應奉,不久升任承旨。遼以翰林為林牙,所以稱之大石林牙。歷任泰、祥二州刺史,遼興軍節度使。1122年,金兵日益逼近,天祚帝流亡,大石與眾大臣立秦晉王耶律淳為帝。淳死,立其母蕭德妃為太后,以守衛燕京。因勸阻天祚帝不要妄自出兵攻金,天祚帝不從,大石心中不能自安,於是殺死蕭乙薛、坡裡括,自立為王,率領鐵騎二百乘夜逃遁。1130(或1131)年二月甲午日,以青牛、白馬祭祀天地、祖宗,整頓隊伍向西進發。1134年三月建西遼,1141年率西遼軍隊在卡特萬戰役中擊敗十萬中亞聯軍,使塞爾柱帝國的勢力退出河中地區,確立了西遼在中亞的統治,1143年去世。

遼仁宗耶律夷列

遼德宗耶律大石之子,契丹族,西遼第二位皇帝。德宗死時年幼,由感天皇后蕭塔不煙權理國事,改元鹹清。七年之後(1151年)感天皇后退位,耶律夷列親政,改元紹興。耶律夷列在位十三年,廟號“仁宗”。

西遼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

乃西遼德宗耶律大石之女,西遼仁宗耶律夷列之妹,是西遼第四任皇帝。為了效仿遼聖宗的母親蕭綽,她自稱承天后(承天皇后)。蕭斡裡剌於崇福十五年(1178年)發動宮廷政變,率兵包圍皇宮,射殺耶律普速完和蕭樸古只沙裡,擁立耶律直魯古繼位,改年號為天禧,是為西遼末主。

耶律直魯古

遼仁宗耶律夷列次子,西遼末代皇帝,1178年―1211年在位。天禧三十四年(1211年),耶律直魯古外出遊獵時,被蒙古降將、乃蠻王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被迫讓位。1213年鬱鬱而終。直魯古在位三十四年。是耶律氏最後一位皇帝。

屈出律

西遼乃蠻部太陽汗子。因受到成吉思汗打擊失掉地盤而到西遼投靠古兒汗(即耶律直魯古),1211年趁古兒汗出征在後方發動了叛亂,聯合花剌子模推翻古兒汗,奪取西遼政權。1218年,成吉思汗命哲別進攻西遼。屈出律逃至巴達赫尚(位於今天的塔吉克共和國境內)後,被當地伊斯蘭教徒抓捕送給哲別處死。有子名敞溫,敞溫子名抄思。

東遼

耶律留哥(1165—1220)

原仕金為北邊千戶。時蒙古勃興,於崇慶元年(1212)在隆安(今吉林農安)、韓州(今吉林梨樹偏臉城)一帶舉兵反金,後與耶的合兵,擁眾十餘萬,自立為都元帥,以耶的為副,勢盛。繼歸附蒙古,與蒙古將按陳那顏結盟,在蒙古軍援助下,大敗金軍於迪吉腦兒。次年三月,稱王,國號遼,建元元統。封設丞相、元帥、尚書等官職。于歸仁縣(今遼寧昌圖四面城)敗金宣撫蒲鮮萬奴所率四十萬大軍,收服安東同知阿憐,盡有遼東州郡,遂建都鹹平(今遼寧開原老城鎮),號中京。繼敗金左副元帥移剌都,攻克金東京(今遼寧遼陽)。拒絕群臣勸進,於貞祐三年(1215)十一月,赴北朝覲蒙古成吉思汗,被賜金虎符,仍號遼王。

耶律薛闍(1193年-1238年)

耶律留哥的嫡長子,耶律留哥投靠大蒙古國之後,留耶律薛闍扈從成吉思汗,作為人質。。1226年,耶律留哥之妻姚里氏請成吉思汗同意耶律薛闍回遼東襲爵。成吉思汗最後同意了。耶律薛闍東歸遼東,成為東遼國的君主。

耶律收國奴(1215年-1259年)

耶律留哥的孫子,耶律薛闍的兒子,1226年,作為人質留在大蒙古國汗庭。1238年,薛闍卒,收國奴襲爵,被封為行廣寧府路總管軍民萬戶府事,改名石剌.

耶律古乃(1234年-1269年)

大蒙古國行廣寧府路總管軍民萬戶府事耶律收國奴的長子。1259年,收國奴卒,耶律古乃嗣位。中統元年(1260年),古乃征討河西;三年(1262年),征討李璮,攻破嶧山,因功皆受賞。至元六年(1269年),大蒙古國朝廷將廣寧並於東京,古乃去職,東遼國附屬政權完全滅亡。這年古乃卒,年三十六。

後遼

耶律廝不

契丹人,耶律留哥的弟弟。金國貞祐元年(1213年),1216年,耶律廝不殺死了蒙古300使者,在澄州(今遼寧海城)稱帝,國號遼,史稱後遼,年號天威。後來不久,耶律廝不為其下所殺,丞相耶律乞奴監國。

耶律乞奴

契丹人,為後遼丞相,1216年後遼帝國皇帝耶律廝不在位一個月被殺,耶律乞奴稱建國,年號天佑。金宣宗派兵來攻,耶律乞奴戰敗,東渡鴨綠江,被蒙古將軍木華黎所殺。

耶律金山

契丹人,本來是耶律留哥的部屬。1215年,耶律留哥投靠了成吉思汗,而耶律留哥的弟弟耶律廝不殺死蒙古使者,於1216年在澄州(今遼寧海城)稱帝,國號遼,史稱後遼,年號天威。後來不久,耶律廝不為其下所殺,丞相耶律乞奴監國。金國派兵來攻,耶律乞奴戰敗,東渡鴨綠江,被耶律金山所殺。耶律金山在高麗境內自稱大遼收國王,年號天德(一作天成)。高麗國王王皞派金就礪在延州將耶律金山擊敗。耶律金山轉至高麗,渡大同江。1217年,被部下統古與殺害。

耶律統古與

1217年,耶律統古與殺耶律金山,取而代之。1218年,耶律喊舍又殺耶律統古與而自立。

耶律喊舍(1176-1220)

契丹人,後遼最後一位君主。在金國和蒙古帝國的打擊下,後遼東渡鴨綠江,直至高麗,渡大同江。1220年(一說1219年)春,耶律喊舍自殺,後遼滅亡。蒙古將後遼民眾徙於西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