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靖康之恥和崖山海戰是不是愚蠢的咎由自取,自己先背棄盟約?

心無止境ghyo


北宋遭受靖康之恥,原因很多,雖然有很多學者認為責任全部讓宋徽宗和宋欽宗二人買單,有失偏頗。但他們的戰略失誤還是很致命的。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宋徽宗的戰略失誤,我認為他最根本的一個戰略失誤就是:站隊問題。是助遼抗金,還是聯金滅遼。

我們來梳理一下這個事情的時間線:

公元1004年,宋遼簽訂《澶淵之盟。》。

公元1120年,宋金簽訂《海上之門。》。

公元1125年,聯金滅遼,遼亡。

公元1127年汴京被破,靖康之恥。

自宋作出聯金滅遼的戰略決策,拋棄了一個和平共處100年的夥伴之後,災難似乎就不可避免了。《澶淵之盟》為北宋和遼維持了長期的和平,但是這種交往對於遼來說是一種致命的打擊:漢文化強大的融合力。隨著漢文化不斷地輸入,契丹貴族逐漸南方化,遼國從遊牧文明向農耕文明轉變。軍隊的戰鬥力也開始下降。這對於北宋來說是一件好事,畢竟這樣的鄰居還是好相處的,給點碎幣也是可以通過經濟手段掙回來的。而興起的金就不同了,他似乎是遼的初期重現,有取代遼,統一北方的趨勢。

但是北宋卻遲遲不忘燕雲16州,覺得利用這個時機收復是個好機會。其實北宋也不是沒有不同的想法,也有支持遼國和進攻遼國的不同聲音。但是最終的結論是聯金滅遼。聯金滅遼不但沒有能夠展現實力,還向金暴露出北宋軍事能力薄弱等問題(這些都是太祖太宗留下的歷史問題,不能讓輝徽宗欽宗背鍋。)面對咄咄相逼的金。只能依靠使節的周旋,爭取一些東西,而更多的還是退讓。更加奇葩的是,宋徽宗還醉心於搞宋遼聯盟,想起了流亡的天祚帝,認為他還有一定的影響力。能從側面施壓,減輕北宋的壓力。自相矛盾的決策毫無用處,天祚帝已經逃亡,遼也是強弩之末。實際沒有發揮什麼作用,而這種破壞宋金聯盟的行為,只能進一步惡化兩國關係。

獲得絕大部分滅遼利益的金,不再願意回到白山黑水去,要繼承絕大部分遼的領土。阿骨打還算比較體面,當粘罕等人提出只承認北宋對涿州易州的佔領權,其餘地方一概不交的時候,他否定了這種想法,認為海上之盟確定了的,就不要違背。但是阿骨打也留下了話:“我死了,就隨便你們了。”其實就是放開了口子,繼承者心知肚明。阿骨打,1123年去世,宋金本不牢靠的合約名存實亡。兩年後,金徹底肅清遼,穩固北方。再過兩年,攻破汴梁。

戰略的失誤是不能靠戰術的勝利來彌補的。更何況北宋連戰術層面的勝利都很少。試想兩個較弱的國家,北宋和遼抱,團取暖。聯合抗金,會不會有一個不同的局面?對於東漢末年,兩個較弱勢力的劉備,孫權和力抗擊曹操,會不會有不同的結果?


江都小顏


我是“上古夷人”,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題主有所幫助。

我先回答題主提出的問題,北宋的靖康之恥確實是咎由自取。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北宋後期,金朝實力崛起,壓制遼朝,把遼朝打的節節敗退,對於北宋方面來講,最好的策略是聯遼抗金,兩個弱國聯合起來抵抗強國。但是,宋徽宗得到消息之後,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於是,宋徽宗派人前往遼東,和金朝達成結盟。具體的內容是,宋、金聯合進攻遼朝,滅遼之後,宋朝收復“燕雲十六州”。同時把給遼的歲幣,轉贈給金朝。這個策略看上去還挺合理,但實際上是一個重大的失誤。

在當時的情況下,金朝強而宋、遼弱。而且,遼和宋之間已經和平百年,彼此熟悉。這個時候,面對陌生的勢力,宋朝的基本策略,應該是與遼聯合,對抗金朝。對宋朝來說,最好的結局,三方可以形成平衡對抗的關係。如果遼只有在宋的支持下,才能同金朝抗衡,那宋朝就可以佔據有利形勢。如果這一點做不到,最保守的策略,是在與金正式接觸之前,做好和金朝對峙的準備。而當時的情況,是宋朝急功近利,將自己的訴求和底牌全部攤開。這樣一來,主動權其實已經被金朝掌握了。而造成這種策略的背後,是北宋對收復“燕雲”的執念。

我們前面講了宋與金結盟,約定一起進攻遼朝。具體規定是這樣的,金朝負責進攻遼軍的主力部隊,宋朝負責進攻“燕雲”。也就是說,雖然金朝答應宋朝可收復“燕雲”,但這一地區需要宋朝自己打下來。於是,宋朝就開始對遼發動軍事進攻。而在進攻過程中,宋朝的軍事羸弱就被充分暴露了。當時,樞密使宦官童貫,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遼朝,但結果卻是被三萬遼軍打了個落花流水。而這三萬遼軍,基本上都是被金朝打敗了的殘兵敗將。也就是說,宋朝的軍隊連金朝的手下敗將都打不過。這一切都讓金朝看在眼裡,為後來大軍南下埋下了種子。

滅遼之後金朝就開始覬覦宋朝的富庶,在徹底消滅遼朝之後,金軍就大舉南下入侵宋朝。而此時的宋朝,根本擋不住南下的金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汴梁城破,皇帝被俘虜。


上古夷人


中國宋代使中國文化徹底沒了,崇文抑武滅殺了國人膽略,尊孔楊孔使中國徹底失去競爭力


用戶8834078373805


在歷史上,盟約都是在實力對等的條件下,你幹不掉我,我幹不掉你的情況下,才能產生盟約,比如宋遼的澶淵之盟。而對於城下之盟來說,只有判,沒有談只說。

針對於靖康之變是歷史的必然,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北宋的體制已經到了積貧積弱的地步,就差最後一推了,當然簽訂的海上盟約共同出兵收拾殘遼只是金國的虛晃一招,單憑金國已經足夠滅掉遼國,根本不需要大宋的支持。而在實際滅遼過程中,由於到宋內部的意見不統一,整個過程中有實質性的幫助。才給金留下南下滅宋的口舌;所以即使沒有海上盟約,金朝照樣滅宋。

而對於宋元之間的崖山之戰更是必然中的必然。宋元戰爭之所以持續幾十年,主要是蒙古主要精力在西征和內鬥;忽必烈取得汗位而建立元朝之後,滅宋也只是時間問題了,當時的宋已是強弩之末。根本無力對抗蒙古鐵騎。也只是秋風掃落葉般的輕鬆。崖山之戰只是因為過程慘烈而印象之深。

綜上而言。盟約只是一時妥協產物,最終還是需要實力說話,若不能修煉好內功,任何盟約都是一張廢紙,仍然會為歷史車輪所碾壓的成泥的零落。


蘭臺攬風


當年北宋跟剛立國的大金達成海上盟約,約定同時南北夾擊攻打遼國,北宋收回燕雲十六州,由於北宋軍隊戰鬥力極低再加上政治腐敗透頂,率先背信棄義導致阿骨打死後開始滅宋的戰爭。崖山之戰前本身蒙古已經跟南宋打了幾十年的仗了,忽必烈本身就沒有要跟南宋和平的意思。


來自精神科大夫的思考


咎由自取沒錯,但是毀約是一個階段性結果,不是原因


回聲殿堂


確實是咎由自取。毀約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