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靖康之耻和崖山海战是不是愚蠢的咎由自取,自己先背弃盟约?

心无止境ghyo


北宋遭受靖康之耻,原因很多,虽然有很多学者认为责任全部让宋徽宗和宋钦宗二人买单,有失偏颇。但他们的战略失误还是很致命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宋徽宗的战略失误,我认为他最根本的一个战略失误就是:站队问题。是助辽抗金,还是联金灭辽。

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事情的时间线:

公元1004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

公元1120年,宋金签订《海上之门。》。

公元1125年,联金灭辽,辽亡。

公元1127年汴京被破,靖康之耻。

自宋作出联金灭辽的战略决策,抛弃了一个和平共处100年的伙伴之后,灾难似乎就不可避免了。《澶渊之盟》为北宋和辽维持了长期的和平,但是这种交往对于辽来说是一种致命的打击:汉文化强大的融合力。随着汉文化不断地输入,契丹贵族逐渐南方化,辽国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军队的战斗力也开始下降。这对于北宋来说是一件好事,毕竟这样的邻居还是好相处的,给点碎币也是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挣回来的。而兴起的金就不同了,他似乎是辽的初期重现,有取代辽,统一北方的趋势。

但是北宋却迟迟不忘燕云16州,觉得利用这个时机收复是个好机会。其实北宋也不是没有不同的想法,也有支持辽国和进攻辽国的不同声音。但是最终的结论是联金灭辽。联金灭辽不但没有能够展现实力,还向金暴露出北宋军事能力薄弱等问题(这些都是太祖太宗留下的历史问题,不能让辉徽宗钦宗背锅。)面对咄咄相逼的金。只能依靠使节的周旋,争取一些东西,而更多的还是退让。更加奇葩的是,宋徽宗还醉心于搞宋辽联盟,想起了流亡的天祚帝,认为他还有一定的影响力。能从侧面施压,减轻北宋的压力。自相矛盾的决策毫无用处,天祚帝已经逃亡,辽也是强弩之末。实际没有发挥什么作用,而这种破坏宋金联盟的行为,只能进一步恶化两国关系。

获得绝大部分灭辽利益的金,不再愿意回到白山黑水去,要继承绝大部分辽的领土。阿骨打还算比较体面,当粘罕等人提出只承认北宋对涿州易州的占领权,其余地方一概不交的时候,他否定了这种想法,认为海上之盟确定了的,就不要违背。但是阿骨打也留下了话:“我死了,就随便你们了。”其实就是放开了口子,继承者心知肚明。阿骨打,1123年去世,宋金本不牢靠的合约名存实亡。两年后,金彻底肃清辽,稳固北方。再过两年,攻破汴梁。

战略的失误是不能靠战术的胜利来弥补的。更何况北宋连战术层面的胜利都很少。试想两个较弱的国家,北宋和辽抱,团取暖。联合抗金,会不会有一个不同的局面?对于东汉末年,两个较弱势力的刘备,孙权和力抗击曹操,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


江都小颜


我是“上古夷人”,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题主有所帮助。

我先回答题主提出的问题,北宋的靖康之耻确实是咎由自取。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北宋后期,金朝实力崛起,压制辽朝,把辽朝打的节节败退,对于北宋方面来讲,最好的策略是联辽抗金,两个弱国联合起来抵抗强国。但是,宋徽宗得到消息之后,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于是,宋徽宗派人前往辽东,和金朝达成结盟。具体的内容是,宋、金联合进攻辽朝,灭辽之后,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同时把给辽的岁币,转赠给金朝。这个策略看上去还挺合理,但实际上是一个重大的失误。

在当时的情况下,金朝强而宋、辽弱。而且,辽和宋之间已经和平百年,彼此熟悉。这个时候,面对陌生的势力,宋朝的基本策略,应该是与辽联合,对抗金朝。对宋朝来说,最好的结局,三方可以形成平衡对抗的关系。如果辽只有在宋的支持下,才能同金朝抗衡,那宋朝就可以占据有利形势。如果这一点做不到,最保守的策略,是在与金正式接触之前,做好和金朝对峙的准备。而当时的情况,是宋朝急功近利,将自己的诉求和底牌全部摊开。这样一来,主动权其实已经被金朝掌握了。而造成这种策略的背后,是北宋对收复“燕云”的执念。

我们前面讲了宋与金结盟,约定一起进攻辽朝。具体规定是这样的,金朝负责进攻辽军的主力部队,宋朝负责进攻“燕云”。也就是说,虽然金朝答应宋朝可收复“燕云”,但这一地区需要宋朝自己打下来。于是,宋朝就开始对辽发动军事进攻。而在进攻过程中,宋朝的军事羸弱就被充分暴露了。当时,枢密使宦官童贯,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辽朝,但结果却是被三万辽军打了个落花流水。而这三万辽军,基本上都是被金朝打败了的残兵败将。也就是说,宋朝的军队连金朝的手下败将都打不过。这一切都让金朝看在眼里,为后来大军南下埋下了种子。

灭辽之后金朝就开始觊觎宋朝的富庶,在彻底消灭辽朝之后,金军就大举南下入侵宋朝。而此时的宋朝,根本挡不住南下的金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汴梁城破,皇帝被俘虏。


上古夷人


中国宋代使中国文化彻底没了,崇文抑武灭杀了国人胆略,尊孔杨孔使中国彻底失去竞争力


用户8834078373805


在历史上,盟约都是在实力对等的条件下,你干不掉我,我干不掉你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盟约,比如宋辽的澶渊之盟。而对于城下之盟来说,只有判,没有谈只说。

针对于靖康之变是历史的必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北宋的体制已经到了积贫积弱的地步,就差最后一推了,当然签订的海上盟约共同出兵收拾残辽只是金国的虚晃一招,单凭金国已经足够灭掉辽国,根本不需要大宋的支持。而在实际灭辽过程中,由于到宋内部的意见不统一,整个过程中有实质性的帮助。才给金留下南下灭宋的口舌;所以即使没有海上盟约,金朝照样灭宋。

而对于宋元之间的崖山之战更是必然中的必然。宋元战争之所以持续几十年,主要是蒙古主要精力在西征和内斗;忽必烈取得汗位而建立元朝之后,灭宋也只是时间问题了,当时的宋已是强弩之末。根本无力对抗蒙古铁骑。也只是秋风扫落叶般的轻松。崖山之战只是因为过程惨烈而印象之深。

综上而言。盟约只是一时妥协产物,最终还是需要实力说话,若不能修炼好内功,任何盟约都是一张废纸,仍然会为历史车轮所碾压的成泥的零落。


兰台揽风


当年北宋跟刚立国的大金达成海上盟约,约定同时南北夹击攻打辽国,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由于北宋军队战斗力极低再加上政治腐败透顶,率先背信弃义导致阿骨打死后开始灭宋的战争。崖山之战前本身蒙古已经跟南宋打了几十年的仗了,忽必烈本身就没有要跟南宋和平的意思。


来自精神科大夫的思考


咎由自取没错,但是毁约是一个阶段性结果,不是原因


回声殿堂


确实是咎由自取。毁约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