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派駐村第一書記的一千零一夜——第13夜:也說一個村莊裡的中國

也說一個村莊裡的中國

著名媒體人熊培雲先生,在其2011年出版的作品《一個村莊裡的中國》自序裡寫道:在每一個村莊裡,都有一箇中國,有一個被時代影響而又被時代忽略了的國度,一個在大歷史中氣若游絲的小局部。

省派駐村第一書記的一千零一夜——第13夜:也說一個村莊裡的中國

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500多頁、洞察中國農村數十年發展歷程的鴻篇鉅著,雖然沒有一頁頁全部讀下去,但自序裡的這句話,卻一直讓我記憶猶新。

熊培雲先生眼裡的中國農村,是深度報道記者式的挑剔,愛之深,溢於言表,但字裡行間總是有一種讓人窒息的感覺,缺乏一點點活潑的生氣和詩人的浪漫氣質。

遙遠的歷史縱深探索,讓當下的國人,尤其是年輕人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他們感受到更多的是愈來愈現代化、產業化的農村,或者是資金、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從沿海到內地、從都市到鄉村,開始倒流的中國農村。

君不見,霧霾之下,很多人在逃離北上廣,從中心城市到城鄉接合部,從繁華都市到原生態山野鄉村。大山裡走出來的香菇醬,成為歐美人餐桌的美味,肥沃土壤裡種出來的生態小蜜薯,已是城裡人的美味,早已不是讓上了年紀的人記憶中的紅薯乾子、紅薯麵條、紅薯饃!

省派駐村第一書記的一千零一夜——第13夜:也說一個村莊裡的中國

從城市到鄉村,黨的18大以來的供給側改革與啟動內需,是中國經濟歷經40年高速成長而提質增量的必然結果。於農村而言,近年來國家主導的新農村建設、人居環境改造、脫貧攻堅,以及已經拉開序幕的鄉村振興戰略,正是推動中國農村現代化、產業化鉅變的主要推手!如果沒有變化,國家就不會提出“保護古村落、古民居”計劃,並投入鉅額資金,這也是個巨大的不容忽視的反證。

我相信,這不是熊培雲先生故意以低沉的筆調,描述他所親歷的“一個村莊裡的中國”,因為距離他寫下這數十萬言,已經過去了10年,而這十年是中國變化最快的,無須贅言。

我所在的鄉村,是我的第二故鄉,雖然到處充斥著原生態的場景,但是人們的思想在變化,在探索、在成長,一撥撥年輕人走進歷史的前沿。從傳統養殖、傳統種植,到無人機噴灑農藥;從小超市到建立太陽能發電站,勞動致富的方式,在變化、在提升、在逐步跟上城市經濟發展的步伐。

從小榆錢兒歷史性走出小山村走進省城大市場,到村裡計劃發展柿子產業鏈廣受熱捧,讓我感受到這裡是一片未開發的處女地,更是一片創業的熱土。在巨大的發展機遇面前,村裡一切的所謂家長裡短與歷史恩怨,都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如同歐美的發展模式,中國無法借鑑一樣,從內地到沿海、從平原到山區,農村的發展模式也絕不是千篇一律。也許,每一個村莊所反映的都是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省派駐村第一書記的一千零一夜——第13夜:也說一個村莊裡的中國


省派駐村第一書記的一千零一夜——第13夜:也說一個村莊裡的中國

資源稟賦不一樣,市場環境不一樣,發展階段不一樣,歷史文化不一樣,發展模式自然各異,但有一點是“殊途同歸”——農民、農村、農業的現代化、產業化成果與方向絕對一致!

這兩天,山裡春雨綿綿,一切都溼漉漉的,但也綠意盎然、生機勃發。這裡的萬頭養豬場已經開始進場平整土地,百畝優質紅薯種植正在選種、規劃,柿子林產業鏈發展思路正在展開,艾草種植、山坡林地養殖也在熱烈醞釀。

一樹一菩提,一花一世界。這裡的中國正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