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清朝GDP世界第二,5倍於日本,為何還會輸掉國運之戰?


1894年清朝GDP世界第二,5倍於日本,為何還會輸掉國運之戰?

晚清時期,由於清政府的不作為,導致近代中國在屢次反侵略戰爭中連連失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這其中與當時的中國政府缺失淡泊海洋意識有一定的關係,那麼還有沒有其他的因素呢?

甲午戰爭爆發前,中國的一些先進人士包括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開始了一場名為“師夷技長以制夷”的洋務運動,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創辦了一大批近代工業,不僅充實了清政府的國力和稅收,而且使得清政府迅速建立了三支實力強大的海軍。

1894年清朝GDP世界第二,5倍於日本,為何還會輸掉國運之戰?

據史學家統計,甲午海戰爆發前夕,以農業經濟為主、工業萌芽漸興的清朝經濟總量依舊很大,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僅次於剛剛登上世界第一寶座的美國。按經濟總量計算,當時的中國經濟GDP是日本的5倍,那麼國力更大的清王朝為何會輸掉這場決定中日兩國國運的生死之戰呢?

其實,經濟總量數倍於日本的清王朝之所以會輸掉戰爭,原因很好理解,那就是經濟強大不是軍事強大的必要條件。舉個例子,現在的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不出意外的話,再過10年左右,中國經濟總量就會重回世界第一,難道到時候中國就能說話算數了?我看未必!

1894年清朝GDP世界第二,5倍於日本,為何還會輸掉國運之戰?

懂得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鴉片戰爭爆發時,中國GDP世界第一,全球佔比30%,清朝在對英作戰中慘敗,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1860年中國GDP世界第一,面對英法聯軍的野蠻侵略照樣敗的一塌糊塗,英法聯軍攻進北京,火燒圓明園,不僅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而且在沙俄趁火打劫下被割讓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1900年,中國GDP世界第二,佔全球11%,八國聯軍打進北京,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最多的《辛丑條約》……

二戰尤其是冷戰結束後,一家獨大的美國最有錢,可越南、伊拉克、阿富汗都把老美弄得灰頭土臉。20世紀50年代朝鮮戰爭中國很窮,也能憑簡單的武器把“聯合國軍”打得心服口服。

1894年清朝GDP世界第二,5倍於日本,為何還會輸掉國運之戰?

可見GDP從來不是衡量強弱的唯一標準,那有人說美國GDP世界第一,為什麼人家當全球老大呢?其實能否當世界老大,經濟強大與否是關鍵,但經濟構成同樣至關重要!

我們現在說美國GDP世界第一,那這個第一都是有哪些組成的呢?筆者認為,當代美國GDP由航母、飛機、軍事工業、機械製造、計算機產業、生物科技、現代農業等主要產業組成,而日本GDP則由汽車、電子、船舶等產業組成,這些已工業為主要產業組成的經濟總量可以在戰爭時直接轉換成國防力量。而19世紀的中國呢?GDP由茶葉、絲綢、瓷器、農業這些破爛組成,打起仗來這些東西於國無用,在日本的船堅利炮下,清朝唯有被動挨打的份兒,焉能不敗?

事實上,古代中國人在經濟上有安全感,自給自足,所以不知道發展經濟,而日本人沒有安全感,四面是海,物產貧乏,只能擴張。中國本來就不知理財,再加上人口暴漲,從康熙五十年(1711)的2462萬人口經過短短140年就變成了4億3000萬人口,再多的經濟總量也都被龐大的人口吃掉了,更何況收入不多量還不精。由此可見,古代中國的農業社會是支持不了近代戰爭的。一發克虜伯炮彈就是30兩銀子,相當於一個農民一年的收入,真的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呀!

1894年清朝GDP世界第二,5倍於日本,為何還會輸掉國運之戰?

近代戰爭是靠錢堆起來的,這點其實李鴻章很明白,他說:“中國積弱是由於貧窮,西洋方圓千里的小國,年財政收入都上億,無非是因為煤鐵五金之礦、鐵路、電信局等稅收而賺錢。我國若不早日求變,擇其要者在我國實行,那麼我國會依舊貧窮下去,以貧交富,以弱敵強,早晚得失敗。”在與西方列強屢戰屢敗之後,尤其是堂堂天朝竟被日本這樣的撮爾小國打的割地賠款,清朝統治者才不得不改變策略,學習西方的先進,比如,直到1903年清政府才設商部,此時中國已重農抑商、歧視商業兩千年了。

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國已經2000多年了,儒家思想只有所謂“義”,不讓人們言利,致使對國家有重要貢獻的商人長期受歧視,為國家賺了錢還受歧視,於是經濟不可能有發展。清國是吃飯型財政,日本是積極型財政,兩國對戰爭的支持能力差的就不是一星半點了。

工業革命之後,各國都在發展經濟,窮國如俄國、日本,都是以中央財政帶動經濟發展,富國如法國、德國、英國除了中央預算外,還有民間商行配合融資,而這對於清朝而言,幾乎是一片空白,大清國居然連“融資”是什麼都不懂,銀行體系依舊停留在山西票號層面,這就是中古時代的經濟。

綜上所述,清國是以農業社會為主的“虛胖”國力對抗以工業為主的精幹國力,以手工業社會對商業社會,以中古社會對近代社會,簡而言之,就是晚清政府與當時的日本實際上有一個時代的差距,結果可想而知。

1894年清朝GDP世界第二,5倍於日本,為何還會輸掉國運之戰?

19世紀60年代前後曾國藩等中興名臣開始搞洋務運動,但僅限於政府層面,並沒有擴大到民間,說白了,洋務運動的實質還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反觀日本,明治維新後從頂層設計全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全面向西方列強學習,日本有影響力的大型企業很多都是在那個時代創辦的。

中國地大物博,人力眾多,市場龐大,然而這些天然優勢並沒有轉化成強大的生產力,更沒有真正的充實清朝的綜合國力,尤其是軍事力量,清朝很多武器都無法自足,只能依賴進口。日本地處列島,國內物資匱乏,市場狹小,即使原材料進口,仍然依靠自身的全民努力優先發展了一系列的重工業和先進的軍事工業,對其國力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日本以一小國之力,反能生產眾多武器裝備。

1894年清朝GDP世界第二,5倍於日本,為何還會輸掉國運之戰?

總結:影響戰爭的絕對因素並不是單純的GDP,經濟規模的龐大與經濟實力的強大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兩國對決,工業質量遠重於數量,這個道理放在現在也尤其重要,日本最終取得了一百多年前那場對本國發展無比重要的關乎中日國運之戰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