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里的娭毑

思念里的娭毑

思念里的娭毑

(一)蒲扇

思念里的娭毑

我儿时的热天基本是在娭毑(祖母)的蒲扇底下渡过的,于我而言,娭毑就是慈母。因为我出生刚八个月就被单身的养父领养为儿,祖孙三代的三口之家,父亲又有重病在身,娭毑是个年届六旬的家庭主妇,以她特有的坚毅和柔情苦苦支撑起这个濒临破落的家,她把希望的目光全神贯注在我的身上。

我家住在浏阳河的南岸,门前是一条从普迹到镇头的沿河古道,家里只有三间木架茅屋,屋檐稍伸构成临河的凉亭。一到热天的上午和傍晚,娭毑便带着我在凉亭乘凉,下午因为避晒自然只能到屋后的井边,虽然没有了河风,但还是有点山泉带来的凉气。不管是凉亭里还是古井边,总有一些过往的行人进来歇凉躲雨,有的是来弄碗茶喝,娭毑总是笑脸相迎、热情以待,尤其是当来人夸她膝下的孙儿时。

娭毑有时把我搂在怀里,有时让我睡在竹床上,右手总是握着一把蒲扇,这把蒲扇要么为我赶走来袭的蚊子,要么帮我挡住从树阴里漏出的刺眼的阳光,要么遮着斜漂过来的雨滴,但更多的是刮来断断续续的清凉的风儿。那风儿吹干我的泪滴、吹开我的笑靥、吹拂着我幼小的心灵!

伴随着河里船工的号子、路上车夫的啊喂、伴着习习的风、沙沙的雨,也伴随着歇脚行人的闲话村聊,蒲扇下的我知道了茅屋外面的事儿:知道了梁山聚义和岳母刺身,知道了关公曾经在在附近捞刀饮马,知道了黄兴曾经在这里集合农军,也知道了抗日和土改,知道了秋收起义和万里长征。

如今,走过了南北西东、也干过了村镇县市的我,家里、车里和办公室都有良好的空调设备,但一到热天,我最想念、最留恋的还是娭毑的蒲扇!

娭毑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多年了,每到清明时节,我除了给她老人家烧些纸钱,打扫一下坟墓,就是想想如何按照她老人家生前的教诲做事做人!

(二)戏文

思念里的娭毑

我的娭毑欧阳谷清于上世纪初出生于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没有读过书。但她生长在人文荟萃的浏阳河畔,受到了浓厚的湖湘文化的薰陶,特别是家乡的小镇普迹是有名的花鼓集镇,是享有南欧北梅盛誉的戏剧大师欧阳予倩的故乡,娭毑作为欧阳家族的一员,从小就在戏窝子里长大,花鼓戏文里有很多深入浅出的人生哲理,深深地融入了她的血脉之中。以至于她能在艰难困苦的人生道路上始终沉稳以对,坚毅前行,并且深深地激励和鞭策着我们晚辈。

我的儿时是在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60年代度过的,刚刚步入学堂的时候,我对少数同学的时新衣着羡慕不巳,总是吵着娭毑要买新衣。全然不知家里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娭毑虽然对我的无理要求很是为难,但她没有大动肝火,更没有以家法(棍棒)侍候,而是用生动形象的戏文开导我:鸡公照不得马走路,马叫顶不上鸡打鸣。你现在是明学问、长知识的时候,不要跟人家比穿戴,要跟人家比成绩!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才会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自己的生活水平也不会比别人低。

自那以后,我一心扑在学习上,几乎每个学期都保持了班上的头名,娭毑尽力在确保温饱的前提下?给予一些奖励,直到70年代末恢复高考顺利地升学录干,走进了公务员队伍。

哲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只有几步,尤其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很幸运,因为我虽然从小过继,失去母爱,但有一个虽是文盲,却深明事理的娭毑!

这么多年来,尤其是世风日下、物欲横流的前些年,我遵循娭毑的哲理,不跟别人比地位、比身价、比金钱,更没有去参与某些让人眼红心跳的“权力围标”,只跟人家比心境、比身体、比实干。坚守住了属于自己的这一份清静与安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