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哪些皇帝的廟號,一看就很有故事?

陸祖訥


明思宗,大明的末代皇帝。如今的人們更熟悉他的年號,稱呼他為崇禎皇帝。但不太為人們所熟知的是,明思宗這一廟號,奇特之處不僅在於那個意味深長的“思”字。

崇禎皇帝的廟號最終以“思宗”沿用後世,這一過程本身就經歷了複雜的爭論與變遷。

熟悉歷史的人們大抵清楚,皇帝的廟號向來是在他身死之後,由他的繼承者與大臣們共同商議擬定。但崇禎帝於1644年3月19日殞身於煤山之上時,他的身邊別說繼承人或是大臣, 連一個像樣的護衛也沒有。

崇禎皇帝在闖軍攻破北京城的當日上吊自盡了,但關於“誰才有資格祭奠烈皇”的爭議,在此刻才剛剛開始。

崇禎帝畫像,筆者認為看面相便像是個命苦的人

當年五月,遠在南方的福王朱由崧被大臣擁立,繼承崇禎王位,是為南明弘光帝。

繼位之後,為了向天下展示自己乃是大明正統,同時也為了聯合清軍平定仍在流竄的闖軍殘部,弘光帝便將先帝廟號定為“思宗”;同時派遣使臣前往北京祭拜先皇,要與清廷共同為崇禎營建陵寢。怎料到了北京,莫說先皇遺體,南明使臣連那顆歪脖子樹的面都沒見著,當場吃了吳三桂一記閉門羹。南明使臣在清廷眾臣面前有些手足無措,此時清廷一大臣倒是義憤填膺地站出來痛斥道:“我朝已經替你們祭過了,葬過了,你們哭什麼?祭什麼?葬什麼?先帝在時,賊來不發兵;先帝死後,擁兵不討賊,先帝不受你們江南不忠之臣的祭拜!”

這一番駁斥可謂巧妙之際,一則是點明滿清八旗入主北京,並非是從大明手中掠奪江山,而是替烈皇復仇;二則指出烈皇被起義軍包圍時,南方各省按兵不動,是為不忠不孝之臣,不足以號稱繼承大明正統。清廷如此作態,無疑向天下表面,自己才是為捍衛大明正統而來,南方各省倒成了叛逆了。

南明小朝廷的局勢

弘光帝吃了一記暗虧,意識到自己已然在道義上處於不利地位,所謂大明正統的位置大概不會長久。

果不其然,在弘光帝在位的八個月時間裡,南明統帥的各路軍閥為了尋找所謂“真正的皇室正統”而大打出手,以致長江天險的防禦一度無人把守。到了1645年5月,清軍對南明發起雷霆一擊,攻陷揚州、南京,弘光小朝廷自此覆滅。覆滅之前,弘光帝還不忘最後打一場輿論中,宣佈將先皇的廟號改為“毅宗”,取“堅毅勇武”之意。

待弘光朝廷覆滅之後,福建的唐王朱聿鍵又在鄭芝龍等一眾武將的擁立之下,對外宣傳自己才是大明正統,再度祭拜崇禎烈皇。此為隆武皇帝,是南明的第二個皇帝。偏偏這個時候浙江的防倭總兵有不同意見,堅持推舉魯王朱以海為監國,繼續沿用弘光年號,引起隆武皇帝不滿。為了表明自己的正統地位,隆武皇帝又折騰起了崇禎的廟號,將其定為“威宗”。不過隆武皇帝所謂大明正統的日子實際上不太好過,鄭芝龍家族作為隆武朝廷最大的武力保障,對皇帝權力多有掣肘,南邊的魯王又讓他不得消停。最要命的是北邊的清軍可不管什麼大明正統,他們打的就是所謂正統。

內外交困之下,隆武二年,明軍防線為清軍所破,皇帝本人也被清軍俘獲,最終絕食死於福州牢獄之中。

再說回吳三桂這頭。吳三桂所謂打開山海關迎接清軍,正是打著“為崇禎帝復仇”的旗號。作為“心繫烈皇”的“忠心臣子”,吳三桂自然也要為崇禎帝起個廟號。順治十六年,吳三桂為崇禎修了座小墳,為他上廟號為“明懷宗”。而由於明末清初的混亂局勢,在清廷自己的記錄中, 為崇禎帝起的廟號更是五花八門,基本是是怎麼壯烈怎麼起,所謂“欽宗”、“烈宗”、“敬宗”,不知道的倒真覺得清廷上下集體為崇禎帝的逝去而深表遺憾。

至此,我們可以大致總結一下崇禎皇帝有記錄的廟號,依照時間順序,分別是“思宗”、“毅宗”“威宗”、“懷宗”、“欽宗”、“烈宗”、“敬宗”,共計七個廟號。這還是記錄在案的,沒有記錄的崇禎廟號也許又是一筆糊塗賬,畢竟後來以臺灣為抗清基地的鄭經也需要借崇禎的威名來討伐清朝,西南的永曆小朝廷也在打著同樣的算盤。崇禎帝生前不能阻擋大明的淪亡,死後倒是餘威尚在,人人皆想借助他的威名成就一番事業。

崇禎帝自盡之處,數百年來沉默地俯瞰世事變幻

於是世間就如此吵吵鬧鬧地爭論下去,直到有一天,南明小朝廷再也沒有人出來折騰烈皇廟號了,因為清朝終於剷除了全部抵抗勢力,徹底完成了統一。

於是最後的最後,烈皇終於迎來了死後的平靜。

人們開始思考,崇禎生前,為大明也算是宵衣旰食,勵精圖治,怎麼就落得個國破身亡的下場呢?

而作為明末清初天下百姓而言,華夷終究有別,誰會想到繼承天下大統的竟然是關外的女真人呢?如此一來便對這位漢人朝廷的最後一位皇帝頗為緬懷與思念。兩相結合之下,思宗的廟號便達成了統一,取代了一眾五花八門的廟號,延續至今了。


煙火映長安


漢廢帝劉賀啊。又稱海昏侯的男人。我們現在之所以稱劉賀為海昏侯,是因為其去世時的爵位是“海昏侯”;但我們千萬不要忘了他在歷史上更為重要的一個身份,就是漢朝的第九位皇帝——漢廢帝!現在我們一聽名字裡有個“昏”字,多少總覺得彆扭,甚至認為這其中一定是帶有貶義。但實際上還真不是這樣,海昏侯名字的由來只是因為他被封侯的食邑封地在海昏縣,並沒有其他貶損的含義在。而至於海昏縣地名的由來,很多學者認為“海”在當時指的是“湖”,現在我們也常稱一些湖為海,比如北海、中南海、洱海等等;而“昏”則是指日落的地方,也就是西方了。所以海昏連在一起表示的是“湖西”的意思,具體到當地,則是指鄱陽湖以西。如果說海昏侯這個封號並沒有貶義存在;那漢廢帝這個稱號就不一樣了,這可是個地地道道的貶稱。其實,“漢廢帝”並非劉賀的諡號,因為劉賀歷史上的真實處境要比這慘得多。實際的情況是,劉賀好不容易坐了一回皇帝,但最後連個諡號都沒撈著,因為史家根本不承認漢代有這麼個正統皇帝。而在民間傳來傳去,則傳出了漢代第九個皇帝漢廢帝劉賀這麼一個說法,於是劉賀經常被誤認為諡號“廢”。實在是很難說得清,沒有諡號和得了一個這樣的民間諡號,到底哪個更悲劇。其實仔細數數,中國歷史上被廢的皇帝正經有一大批,其中在兩晉和南朝宋齊梁陳等幾個朝代,廢帝另立或者自立的現象最為普遍。漢代被廢的皇帝也有不少:比如西漢初年被呂后先軟禁、後廢黜、再處死的前少帝劉恭;比如呂后死後,周勃、陳平等人藉著剷除呂氏家族勢力的機會順手廢黜的後少帝劉弘;比如西漢末年被王莽篡位的漢孺子劉嬰;以及東漢末年被董卓廢黜並毒殺的漢少帝劉辯;和被曹丕廢黜的漢獻帝劉協等等。被廢了的漢朝皇帝很多,但唯獨劉賀被授予了一個“漢廢帝”的稱號。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劉賀是被霍光推上臺又拉下馬,並且折騰了一頓之後還留下了一個“荒淫無度”的罵名,所以人們更願意用“廢帝”來稱呼他;另一方面,則可能是因為劉賀在位時間太短,僅僅27天就被廢,於是他被廢的經歷和故事更為惹眼,也更容易成為百姓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當然漢廢帝劉賀並非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更誇張的是金末帝完顏承麟,即位當天就被幹掉,總共當皇帝的時間可能都不超過一個時辰。被廢的皇帝有很多,但“廢帝”只有他一個。


親也愛地理愛旅遊嗎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這裡是吟風社,薈聚文史愛好者,致力於持續輸出文化、歷史等領域優質內容。

廟號是古代中華文化圈祭祀供奉先代君主所立廟的稱號。

古代君主死後,後世會建立專屬的“個人廟”來祭祀,但幾代之後,需要毀去“個人廟”,祔祧到太廟也列祖列宗一共被供奉。但對於一些有大功於國家的君主,為了表示特別的敬重,會追加廟號,作為“個人廟”的保留。

廟號起源於商朝,在周秦被廢止了近千年,恢復於漢朝,氾濫於曹魏。起初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只有少數明君才有,但自曹魏後,幾乎每個皇帝都有廟號,而名號的補充只好從諡法裡找(當然也有諡法之外的)。

自唐之後,諡號變得膨脹溢美,失去了蓋棺定論的作用,反而氾濫後參考諡法議定的廟號,對君主的功過有了評價意義。

下面分享幾個筆者認為“有故事”的廟號。

1、後唐莊宗李存瑁

李存瑁是中國唯一的莊宗皇帝,而諡法中的“莊”,可謂是為他“量身定做”。諡法中的“莊”,大概講了一個大行征伐、多有武功卻最終失敗的武功君主。

李存瑁是晉王李克用之子,先是襲父位為河東節度使、晉王,後來稱帝。晉王時期,南擊後梁,北卻契丹,東取河北,西並河中。稱帝之後,攻滅後梁,盡取河南、山東等地,而後並岐國,滅前蜀,得鳳翔、漢中及兩川之地,“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打下來五代最大的疆域。但李存瑁沉湎於聲色,用人無方,妄殺宗室、功臣,最終死於兵變。

北宋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伶官傳序》(選入語文課本)便是討論李存勖沉溺逸樂、寵信樂官而致亡國的史實,講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諡法》:兵甲亟作曰莊,以數徵為嚴。睿圉克服曰莊,通邊圉,使能服。勝敵志強曰莊,不撓,故勝。死於原野曰莊,非嚴何以死難。屢徵殺伐曰莊,以嚴釐之。武而不遂曰莊,武功不成。

2、明思宗朱由檢

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故事,比較為人所知。朱由檢即位後,雖有心為治,卻無治國良方,以致釀成亡國悲劇。

朱由檢首先被南明福王定廟號為“思”,南明諸朝後改為毅宗、威宗,清朝定為懷宗。“思”的特點是“追悔前過,不眚兆民”,但實際上朱由檢在遺書仍然沒有追悔前過,覺得自己為奸臣所誤。朱由檢自縊前,在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諡法》:道德純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內思索曰思;追悔前過曰思;不眚兆民曰思;謀慮不衍曰思;柔能自勉曰思;通明爽願曰思;深慮道遠曰思;念終如始曰思;闢土兼國曰思;追悔前愆曰思。

3、唐玄宗李隆基,宋神宗趙頊,明神宗朱翊鈞

正統朝代有“玄宗”“神宗”這類“神仙廟號”的,都是國家至盛始衰,然而君主怠政,聽任放縱。

唐玄宗李隆基,好大喜功,沉迷戲曲,提倡道教,據一些野史傳說晚年已成盲人,如果屬實那應該是服用丹藥所致。

宋神宗趙頊,志大才疏,搖擺於新黨和舊黨之間,於勢無補,最後的討伐西夏也慘淡收場。

明神宗朱翊鈞,更是二十多年不上朝,深居宮中不知道在幹嘛。

《諡法》含和無慾曰玄;應真主神曰玄。民無能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


吟風社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

今天我想說說西漢有廟號的皇帝,因為我覺得他們配得上“祖有功而宗有德”的這個標準。我們都知道西漢十一帝中,只有四位皇帝有廟號。

高祖:劉邦

如果說秦朝不過是歷史的曇花一現,那麼綿延400多年的漢朝,則不啻為漢文化的真正奠基者。漢代奠定了今日中國政治版圖的基礎;漢代確立了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文化的底蘊;漢代中國人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力量,還是在漢代漢民族的概念開始成形,從此中華民族開始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開疆拓土、縱橫寰宇,書寫著屬於自己的民族史詩。而這個偉大的王朝正是中國歷史上首位平民出身的皇帝劉邦所開創的,他不僅開創了一個偉大的王朝,也拉開了一個新時代的序幕。無論從何種意義上來說,劉邦都是一位世界級偉人,是他和子孫們共同的努力,鑄就了中國漢文化的宏基偉業。

太宗:漢文帝劉恆

如果說劉邦有功,那麼劉恆無疑史有德代表。

劉恆在歷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除了推行輕徭薄賦的執政理念,並且一生以孝治國、克勤克儉,這才開創了輝煌的文景之治。

公元前157年,劉恆駕崩,諡號孝文,隨後葬入霸陵。劉恆的皇帝生涯,無疑是空前成功的。作為一名人子,他對母親的孝心令人動容。這位經歷過人生離合的大漢天子,從遙遠的代地走來,在歷史的舞臺上書寫了輝煌耀目的篇章,他獨特的人生經歷,使他明瞭人生的無常與悲歡,這令他的心靈幾乎無限貼近他的萬千子民,和他所熱愛的大漢江山。

世宗:漢武帝劉徹

劉徹是一位曠古罕見的帝王,他所建立的赫赫戰功,遠播四海;他所創立的朝偉業,鼎立千秋;他北拒匈奴、南逐百越、西越蔥嶺,一舉奠定了中華版圖的基礎;他內興禮樂、外開邊境,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與榮耀;他總攬英雄、駕馭豪傑,奠定了一個民族鼎立千秋的自信與豪情;他是大漢王朝的天之驕子,代天巡狩,撫育萬民。在他的率領下中國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世界級王朝。

中宗:孝宣皇帝劉詢

劉詢襁褓入獄,幼遊民間,少時繼位,畢生圖治,開創宣帝中興。

他與民休息,文治超越漢文帝;他降服匈奴,武功直逼漢武帝。帝國的命脈,在他手中得以延續;帝國的聲譽,在他治下重現輝煌。

他的文韜武略不輸於任何西漢賢君,他的重情重義令天下為之動容,他從民間走來,引領國家走入全新的時代,那是一個四方賓服、海內大定的時代;那是一個政治清明、國富民安的時代;那是一個百姓富足、文化昌明的時代;那是屬於劉詢的時代,也是西漢最好的時代。


Crazy灬歷史


中國的哪些皇帝廟號,一看就很有故事?我看武則天的廟號就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

在武則天墳墓裡,一就知道是一個很不簡單的女人,而且這個女人還是中國第一個女皇帝!是中國首個兩夫妻和葬在一起,而且武則天墳墓立了一塊碑,上面並沒有沒有寫字,讓人很懷疑和猜測。

武則天很年輕就開始入宮,後被唐太宗識為才人獲得封號“武媚娘”。如果要說起武則天的故事,那真的太多太精彩、傳奇了。

她一生嫁過過兩個皇帝,第一個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當上皇帝很多都評論他是靠“玄武之門”而奪得太子。後又逼迫李淵退位,自己宣佈登基稱帝,年號貞觀元年!

李世民駕崩後李治繼承父親的皇位,為什麼武則天會跟李治有關係呢?早在李世民在位的時候,他們兩個人就有私通關係了。後來皇帝駕崩了,要全部妃子宮女去削髮為妮,當然“武媚娘也是如此,被迫去當妮姑了的。

後來被李治二次昭回宮,封武則天為“昭儀”,武則天入宮後就開始了她一生的計劃和目標了。首先得到李治的寵愛,然後她自己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女兒,嫁禍於蕭淑妃皇后!最後還因為各種原因蕭妃皇后被李治廢了,讓武則天當上皇后娘娘!

從此,武則天就開始了她的計劃,一步步掌管權力,李治一死,武則天就可以嚴正名勝的登基稱帝,為中國第一個女皇帝!





海哥趣說歷史故事


中國歷史上廟號為神國君的有四位,知名度高的是北宋神宗趙頊和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宋神宗有此廟號,以相仁三女的個人認知,是褒大於貶,終神宗一世,德厚言寬,知人善任,奉行節儉,勤於政事,當的起好皇帝的名號。後世名之曰神,大抵出於三層考慮:其一是神宗皇帝任期內實行的改革,譭譽參半,朝堂的反對聲和民間百姓的抱怨聲始終沒有停息;其二,大行皇帝的老孃親對已然山陵崩的皇帝的莫可名狀的質疑;其三是臣下議諡之時面對難以調和的實際而做的折中。對趙官家政聲而言,命之曰神字,有點憋屈,勉為其難了。

明神宗廟號上一神字,確實與萬曆的統治活動匹配。萬曆為君後期,終日神龍見首不見尾,怠惰荒疏,不上朝不見臣,實在讓臣子無法評價,無能名也,初期的勵精圖治夙興夜寐早已隨風直到夜郎西,飄然而逝,半途而廢,功業未成。廟號為神,是臣子的寬仁,也是無名可施的妥協。臣議君苛刻,是招禍之源。


相仁三女


聖祖僅有康熙用過,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此外,諸如像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中宗”是中興之主的廟號,世祖一般作為斷代史開創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啟下的人物的特定廟號,也有作為開基者的,例如三國的曹丕和西晉的司馬炎、蒙元的忽必烈等都是世祖的廟號。高宗歷史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諡法為高宗的一般都是王朝中衰的製造者,要麼就是陰險毒辣的代名詞,比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唐高宗和北魏高宗文成帝是個例外,其實他應該是唐世祖才對)漢朝的高宗漢元帝昏聵不堪,是其父漢宣帝預言的靈驗的實際證明,南齊的高宗齊明帝上臺除了大殺高武子孫以外,沒做過什麼像樣的事情,連史書都說他唯嗜殺戮。此外,像孝宗、宣宗號稱是小治(東晉孝宗、宋孝宗、明孝宗、唐宣宗、明宣宗等,清宣宗就一塌糊塗了)文宗號稱小亂(唐文宗、元文宗、清文宗)等就不一一介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