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失鰾症


魚鰾在魚的消化管和腎臟之間,是由結締組織和彈性纖維組成。金魚的鰾分為兩個鰾室,起著沉浮作用,鰾有細管與食道相連接,調節鰾的大小而在水中浮沉。魚鰾失調症是金魚的常見病。發病的金魚橫七豎八,或側臥,或倒立,甚至腹部朝上,浮於水中或沉入水底。初期輕敲缸壁,金魚還能轉過身子,急速地遊動一段,但過不多久又會翻過身子來。得這種病的金魚並不會在短時間內死去。一般仍能吃食,特別投餵活水蚤後,捕食積極。這一點有別於由於爛鰓病、缺氧造成的浮頭病狀。漂浮在水面的金魚身體的一側會因為暴露在空氣中潰爛、乾癟。沉在水底的金魚會由於身體與缸底磨擦,發生感染髮炎的症狀。長期以往最終會由於體質下降,從而感染上其他疾病死亡。


金魚失鰾症


對於產生魚鰾失調症的原因,在一般書籍上認為是飼料營養不夠,在冬季水溫下降時由於體質原因造成魚鰾失衡。治療方式是提高水溫和加強營養。可是在家庭室內飼養條件下,水溫常年保持在15度以上,為什麼金魚還會得魚鰾失調症呢?況且很多熱帶魚、海水魚也會患上魚鰾失調症,可見溫度的影響不是產生魚鰾失調症的唯一因素。

金魚失鰾症


筆者認為,魚鰾失調症的發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五點。
1、營養成分:
現在市場上觀賞魚飼料品種豐富,組配非常精細,魚粉、蝦乾無所不用其極。愛好者更是為了心愛的魚兒不惜重金購買高檔飼料。這些飼料中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往往遠高於一般天然餌料。此外很多觀賞魚飼料是針對小型熱帶魚的,營養組配也是根據這些熱帶魚的生理特點研發的,用於餵養金魚,會導致金魚過度肥胖,過多的脂肪也會容易壓迫魚鰾,造成失調。
2、飼料影響:
金魚在養殖魚農的池塘里長期所吃的食物是天然活餌料,如水蚤、血蟲和水藻等。當金魚被愛好者購買帶回家中,立即換喂人工飼料,包括顆粒飼料、薄片或者貼片飼料。這些人工飼料雖然包含了更為豐富的營養,但比天然活餌不利於金魚消化,容易造成腸阻塞。造成魚的腸道膨脹,使金魚失去平衡,但和魚鰾沒有直接關係。


金魚失鰾症


3、病毒侵染: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彈狀病毒會引起魚鰾上皮組織發炎變性,魚體內積存大量體液,壓迫體腔管,造成魚鰾內的空氣無處可去,浮沉調節機能實效。發病的金魚消瘦,體色發黑,反應遲鈍,頭朝下滾動。腹部膨脹,腹腔內有腹水,魚體表有瘀斑,常併發腸炎。發病的金魚會在一週左右死亡。
4、水溫變化:
金魚是冷血動物,對於水溫的變化非常敏感,當急劇地改變水溫時,降低和升高均能刺激金魚皮膚的神經末梢,從而引起內部器官活動的失調。發病的症狀是皮膚失去原有光澤,側臥在水面或水底,懶於遊動。金魚特別是名貴品種長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精心呵護,換水時新舊水溫一致,因此更為“嬌氣”。當水溫突然變化在3度以上時,極易引發失衡的病狀。

金魚失鰾症


5、體型因素:
根據經驗,很多金魚的品種,如文種魚中的珍珠,蛋種魚中的蘭壽,龍種魚中的蝶尾會較其他品種更易患上魚鰾失調症。體型因素並不是造成魚鰾失調症直接原因,但這些品種的體型短小,在正常的情況下加速遊動也容易失去平衡。因此一旦魚鰾出毛病,更容易出現失衡的病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