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態型人格”角度,解讀松子的人生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由日本導演中島哲也執導,由中谷美紀、永山瑛太等演員出演的一部歌舞劇情電影。該片於2006年5月底在日本首映,至今將近14年,而它在豆瓣上依然保持著8.9的高評分,足以見得大家對它的喜愛。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態型人格”角度,解讀松子的人生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豆瓣評分

影片以松子侄子阿笙的視角,來講述松子悲慘的一生。在松子小時候,父親為了照顧體弱多病的妹妹,將所有的心力都放在妹妹身上。而極少獲得父愛的松子,為了博得父親的笑顏,總是用各種鬼臉來逗父親開心。

成年後的松子成為一所學校的老師,卻因包庇盜竊罪的學生而被學校開除。得不到周圍人的認可,松子憤然離家出走,這一走,便開始了松子悲慘的下半生

之後,無依無靠的松子結識了形形色色的男人,為了尋求年幼時缺失的父愛,松子刻意討好異性,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感受,來博得對方微博的關愛。

松子渴望被愛,為此努力付出一切,而換來的卻是一次次被拋棄,孤獨的松子走上自暴自棄的不歸路,最終被一群小混混意外毆打致死。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態型人格”角度,解讀松子的人生

松子

雖然整部電影以喜劇的手法來講述松子的一生,但松子渴望愛的背後,卻暗藏著她無法忍受獨處的焦慮。每當被拋棄後,松子總會說出那句內心獨白:“那一刻,我覺得我的人生完了。”但沒過多久,她又用一段新的戀情來終止自己的孤獨。

松子這種渴望從別人身上獲取“關愛”,來對抗內心焦慮的行為,其實是病態型人格的一種行為表現。

她追求愛並非出於本能,而是受內心焦慮的驅使,為保護自己而不斷尋求愛。說到底,松子對愛情的追求,是一種為滿足自身安全感的“病態”需求。

本文將以《被嫌棄松子的一生》為例,探討“病態型人格”在松子身上的體現,來解讀松子悲慘的一生背後的深刻意義。

01

松子對愛的“病態”追求:不顧一切的愛,是為了對抗內心的焦慮

心理治療師卡倫·霍妮在《我時代的病態人格》一書中提到,

“病態型人格”是一種人格障礙,是指心理或情緒偏離正常的人格。

松子小時候極少得到父親的關愛與認可,她為了讓父親關注自己,經常用鬼臉去逗笑父親,這就導致她形成了一個病態的渴望愛的人格。

成年後的她,將自己童年缺失的父愛寄託在異性身上,為了對抗內心缺愛的焦慮感,松子不顧一切代價地付出,來獲得他人的關愛。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態型人格”角度,解讀松子的人生

松子對爸爸做鬼臉

對愛的需求,正常人格與病態型人格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對待愛情,是將愛的感受放在主要位置;而後者對於愛情,是將安全感的需要作為最主要的感受

而松子是毫無顧忌地抓住任何一種愛以謀求安全感:被肆意辱罵和毆打、做情婦、出賣肉體等等。

她這種追求愛的方式,並不是在感受“愛”,而是在“缺愛”的心理驅使下,盲目地用外在情感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洞。

松子這種求愛方式,不是出於本能,而是一種對愛的“病態”追求。

02

松子對愛的“病態”追求,在劇中有2個具體表現

第一、松子缺乏自我價值的認同感

在幼年時期的松子,缺乏父親的關愛和認同感,造成她潛意識地質疑自己的存在價值。為了彌補這種精神上的缺失,松子毫無原則地付出自己的一切。

  • 為阻止教導主任將“盜竊”一事告發校長,松子答應了主任看胸部的無理要求。
  • 男友對松子施暴,並要求她去做浴場女郎,她也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 因阻止龍洋一做毒品勾當,松子被打得鼻青臉腫,卻依然決定與他共生死,最後鋃鐺入獄。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態型人格”角度,解讀松子的人生

松子和校長

對於別人的要求,松子總是無底線地順從,深究其背後的原因:她是擔心教導主任質疑自己的認錯態度不誠懇;她害怕男友離她而去,害怕再次被拋棄。

而這些恰恰說明:松子太缺乏自我認同感了。

她將自己的一生都寄託在別人的認可下。她卑微地討好,毫無保留地付出,甚至放棄尊嚴去乞求別人的愛憐。

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往往就會活在別人的認可之下,在缺乏自我認同中迷失自己。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態型人格”角度,解讀松子的人生

教師時期的松子

第二、不敢面對痛苦的經歷,對依賴他人沉溺上癮

從松子身上,總能看到她超強的自愈能力,當一個個男人離她而去時,並沒有打擊她對愛追求的執念,反而更加激勵她投入到下一段感情中。

而松子看似熱情、執著的行為背後,卻暗藏著她不敢面對痛苦經歷的真相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態型人格”角度,解讀松子的人生

松子幫妹妹剪頭髮

影片最後,松子想象著自己幫妹妹剪頭髮的場景。當她剪完的那一刻,她才意識到自己一生的心結解開了。童年沒有得到父親的關愛,松子將自己的一切不幸都歸罪於妹妹,也正是因為這個不敢面對的心結,導致松子總是下意識地通過新戀情,來撫慰自己的傷痛。

對於松子而言,痛苦經歷就像從小落下的病根,她不敢面對這個痛苦的經歷,所以她總是用一段又一段的戀情,來作為緩解疼痛的藥劑,用它們來掩蓋自己的傷口。

沉溺於新戀情的緩痛效果,其實只是治標不治本。缺乏直面痛苦的勇氣,註定很難從心理的根源上拯救自己。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態型人格”角度,解讀松子的人生

松子和龍洋一

03

松子的一生給我們的啟發有哪些?

每個人的內心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總是無限放大自己內心的焦慮和恐懼,無疑是在強化這種缺陷對自身的影響。

造成松子悲慘一生的根本原因,是源於她難以釋懷自己成長過程中“缺愛”的經歷,這個經歷就像一個“病根”種在了她的身上。疼痛發作時,她便隨處抓到一劑救命稻草來緩解痛楚。

暫時的情感並不能療愈成長帶來的傷痛,只有從自身找突破口,才能“對症下藥”除掉“病根”。

第一、接納成長過程中的不完美

對於討厭的東西,人很容易會產生排斥感。同樣,成長過程中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會讓我們對其產生畏懼、焦慮、恐慌等心理。但如果總是用逃避的心態對待負面影響,那麼它永遠會是內心的一處黑暗,束縛著我們的言行舉止和思想,無法讓我們獲得真正的自由。

就像松子那樣,她的一生都在為彌補年幼“缺愛”的經歷,而尋找情感寄託。正是因為沒有正視成長的這段負面經歷,反而被其驅使,窮盡一生,只為填補這個內心的空洞。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態型人格”角度,解讀松子的人生

松子

面對成長中的“黑暗”經歷,我們要學會接納和理解,允許自己不完美,不必有憤怒、內疚、焦慮等牴觸情緒,而是

以一種坦然的心態,去感受痛苦在身體中的狀態,發自內心地接受它的存在

正如弗洛伊德所說:“噩夢是潛意識的一種,如果你從噩夢中醒來,身體不能動彈,可以嘗試去體驗這種感覺。”

當內心接納和理解“黑暗”的經歷後,就不再覺得它是一種“不好”的存在,與此同時,也會讓自己從“黑暗”的陰影中徹底地解放出來。

第二、用積極的心理暗示,提高自我認同感

擁有自信的人,總是散發著一種自強的激情與活力,他們的自信,是源於自我認可。而那些自我認同感低的人,總是試圖從他人那裡獲得認同,來提升自信心。

可以說,越是缺乏自我認同感的人,越需要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來提高自信心。

日本的一檔綜藝節目,就是利用積極的心理暗示法,讓一個自我認同感低的女孩,重新找回了自信。參加實驗的女孩身材微胖,眼神閃爍,行為舉止拘謹,給人一種不自信的感覺。

她在參加外教老師的教學過程中,老師總是毫不吝嗇地誇讚她身上的優點。女孩不斷被讚美後,變得越來越自信,她開始學化妝,嘗試不同風格的穿著和髮型。50天后,女孩整個人都變漂亮和自信了。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態型人格”角度,解讀松子的人生

50天變美的日本女孩

每個人身上都有屬於自己的閃光點,不要總是抓著缺點去否定自己,應該學著用一種肯定、積極的口吻來誇獎自己。將“我不能”、“我不行”、“我不配”、“我做不到”這些否定的口頭禪,改為“我可以”、“我能試試”、“我很棒”等積極的言語暗示。

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發自內心地認可自己,讓自己充滿喜悅與自信,才會更樂觀地面對生活。

第三、在邊界中發現自己的力量

在親密關係中,如果不清晰自己與他人的界限,就有可能會做出錯誤的自我判斷。就像松子那樣,慘遭數任男友拋棄後,卻總是將錯誤歸咎於自身——她覺得對方的離開,是因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態型人格”角度,解讀松子的人生

松子被拋棄

每個人都應該保持一定的心理邊界,來控制自己與他人的距離,這樣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同時也不侵犯別人的個人空間。

保持邊界的方法有以下2種:

(1)明確自己的需求,為自己負責

首先要清楚自己的需求,這樣才能分清他人與自己的界限。

就拿兩性關係來說,我們追求愛情,是為了尋找一個與自己志同道合,精神上有交流的生活伴侶。如果在現實中遇到的是一個整日酗酒,失意時拿自己洩憤的異性,此時最應該做的不要盲目追求愛情,讓自己淪陷其中,而是堅持自己的初衷需求,跟對方劃清界限。

(2)分清自己與他人的邊界

邊界意識強的人,總能及時從外界的干擾中抽離出來。而邊界意識模糊的人,很容易受他人的言行舉止和情緒所影響。當一旦遇到困境時,我們要懂得區分什麼是“我的問題”,什麼是“你的問題”,分清自己與他人的邊界,避免被他人影響而做出錯誤決策。

《安家》中的徐文昌就是一個具備邊界意識的人。他向前妻提出重新分割財產時,被前妻以養孩子艱難和收入低為理由拒絕,但他沒有因此心軟而動搖,並表示這些事情與自己毫無關係,過錯方是前妻。還堅持說到,會通過法律程序要回自己的婚前房產。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態型人格”角度,解讀松子的人生

《安家》徐文昌

分清自己與他人的邊界,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凡事要拎得清,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不僭越他人。對於不屬於自己的問題,也不要被對方的言語干擾,被其情感所勒索。

04

結語

人類作為群居生物,大部分人的潛意識裡都有尋求他人認可的傾向,在受到成長經歷的影響後,會更強化人們獲取外在認可的需求。越是處於焦慮、不安的狀態下,越想從外界尋求更多的安全感,更多的認同感。

就像松子這樣,窮盡一生都在尋找那個陪伴和呵護自己的避風港,但越是需要別人的認同,越容易讓自己迷失其中。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態型人格”角度,解讀松子的人生

人應該正視內心的缺陷,不必拘泥於過去的不幸。應該積極地為自己而活,用自身強大的力量去獲取幸福。

正如復旦大學的哲學教授陳果所說:

“人最強大的力量,來自他的內在,來自他的精神之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