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态型人格”角度,解读松子的人生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由日本导演中岛哲也执导,由中谷美纪、永山瑛太等演员出演的一部歌舞剧情电影。该片于2006年5月底在日本首映,至今将近14年,而它在豆瓣上依然保持着8.9的高评分,足以见得大家对它的喜爱。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态型人格”角度,解读松子的人生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豆瓣评分

影片以松子侄子阿笙的视角,来讲述松子悲惨的一生。在松子小时候,父亲为了照顾体弱多病的妹妹,将所有的心力都放在妹妹身上。而极少获得父爱的松子,为了博得父亲的笑颜,总是用各种鬼脸来逗父亲开心。

成年后的松子成为一所学校的老师,却因包庇盗窃罪的学生而被学校开除。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松子愤然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开始了松子悲惨的下半生

之后,无依无靠的松子结识了形形色色的男人,为了寻求年幼时缺失的父爱,松子刻意讨好异性,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感受,来博得对方微博的关爱。

松子渴望被爱,为此努力付出一切,而换来的却是一次次被抛弃,孤独的松子走上自暴自弃的不归路,最终被一群小混混意外殴打致死。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态型人格”角度,解读松子的人生

松子

虽然整部电影以喜剧的手法来讲述松子的一生,但松子渴望爱的背后,却暗藏着她无法忍受独处的焦虑。每当被抛弃后,松子总会说出那句内心独白:“那一刻,我觉得我的人生完了。”但没过多久,她又用一段新的恋情来终止自己的孤独。

松子这种渴望从别人身上获取“关爱”,来对抗内心焦虑的行为,其实是病态型人格的一种行为表现。

她追求爱并非出于本能,而是受内心焦虑的驱使,为保护自己而不断寻求爱。说到底,松子对爱情的追求,是一种为满足自身安全感的“病态”需求。

本文将以《被嫌弃松子的一生》为例,探讨“病态型人格”在松子身上的体现,来解读松子悲惨的一生背后的深刻意义。

01

松子对爱的“病态”追求:不顾一切的爱,是为了对抗内心的焦虑

心理治疗师卡伦·霍妮在《我时代的病态人格》一书中提到,

“病态型人格”是一种人格障碍,是指心理或情绪偏离正常的人格。

松子小时候极少得到父亲的关爱与认可,她为了让父亲关注自己,经常用鬼脸去逗笑父亲,这就导致她形成了一个病态的渴望爱的人格。

成年后的她,将自己童年缺失的父爱寄托在异性身上,为了对抗内心缺爱的焦虑感,松子不顾一切代价地付出,来获得他人的关爱。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态型人格”角度,解读松子的人生

松子对爸爸做鬼脸

对爱的需求,正常人格与病态型人格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对待爱情,是将爱的感受放在主要位置;而后者对于爱情,是将安全感的需要作为最主要的感受

而松子是毫无顾忌地抓住任何一种爱以谋求安全感:被肆意辱骂和殴打、做情妇、出卖肉体等等。

她这种追求爱的方式,并不是在感受“爱”,而是在“缺爱”的心理驱使下,盲目地用外在情感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

松子这种求爱方式,不是出于本能,而是一种对爱的“病态”追求。

02

松子对爱的“病态”追求,在剧中有2个具体表现

第一、松子缺乏自我价值的认同感

在幼年时期的松子,缺乏父亲的关爱和认同感,造成她潜意识地质疑自己的存在价值。为了弥补这种精神上的缺失,松子毫无原则地付出自己的一切。

  • 为阻止教导主任将“盗窃”一事告发校长,松子答应了主任看胸部的无理要求。
  • 男友对松子施暴,并要求她去做浴场女郎,她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 因阻止龙洋一做毒品勾当,松子被打得鼻青脸肿,却依然决定与他共生死,最后锒铛入狱。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态型人格”角度,解读松子的人生

松子和校长

对于别人的要求,松子总是无底线地顺从,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她是担心教导主任质疑自己的认错态度不诚恳;她害怕男友离她而去,害怕再次被抛弃。

而这些恰恰说明:松子太缺乏自我认同感了。

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寄托在别人的认可下。她卑微地讨好,毫无保留地付出,甚至放弃尊严去乞求别人的爱怜。

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往往就会活在别人的认可之下,在缺乏自我认同中迷失自己。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态型人格”角度,解读松子的人生

教师时期的松子

第二、不敢面对痛苦的经历,对依赖他人沉溺上瘾

从松子身上,总能看到她超强的自愈能力,当一个个男人离她而去时,并没有打击她对爱追求的执念,反而更加激励她投入到下一段感情中。

而松子看似热情、执着的行为背后,却暗藏着她不敢面对痛苦经历的真相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态型人格”角度,解读松子的人生

松子帮妹妹剪头发

影片最后,松子想象着自己帮妹妹剪头发的场景。当她剪完的那一刻,她才意识到自己一生的心结解开了。童年没有得到父亲的关爱,松子将自己的一切不幸都归罪于妹妹,也正是因为这个不敢面对的心结,导致松子总是下意识地通过新恋情,来抚慰自己的伤痛。

对于松子而言,痛苦经历就像从小落下的病根,她不敢面对这个痛苦的经历,所以她总是用一段又一段的恋情,来作为缓解疼痛的药剂,用它们来掩盖自己的伤口。

沉溺于新恋情的缓痛效果,其实只是治标不治本。缺乏直面痛苦的勇气,注定很难从心理的根源上拯救自己。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态型人格”角度,解读松子的人生

松子和龙洋一

03

松子的一生给我们的启发有哪些?

每个人的内心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总是无限放大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无疑是在强化这种缺陷对自身的影响。

造成松子悲惨一生的根本原因,是源于她难以释怀自己成长过程中“缺爱”的经历,这个经历就像一个“病根”种在了她的身上。疼痛发作时,她便随处抓到一剂救命稻草来缓解痛楚。

暂时的情感并不能疗愈成长带来的伤痛,只有从自身找突破口,才能“对症下药”除掉“病根”。

第一、接纳成长过程中的不完美

对于讨厌的东西,人很容易会产生排斥感。同样,成长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让我们对其产生畏惧、焦虑、恐慌等心理。但如果总是用逃避的心态对待负面影响,那么它永远会是内心的一处黑暗,束缚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无法让我们获得真正的自由。

就像松子那样,她的一生都在为弥补年幼“缺爱”的经历,而寻找情感寄托。正是因为没有正视成长的这段负面经历,反而被其驱使,穷尽一生,只为填补这个内心的空洞。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态型人格”角度,解读松子的人生

松子

面对成长中的“黑暗”经历,我们要学会接纳和理解,允许自己不完美,不必有愤怒、内疚、焦虑等抵触情绪,而是

以一种坦然的心态,去感受痛苦在身体中的状态,发自内心地接受它的存在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噩梦是潜意识的一种,如果你从噩梦中醒来,身体不能动弹,可以尝试去体验这种感觉。”

当内心接纳和理解“黑暗”的经历后,就不再觉得它是一种“不好”的存在,与此同时,也会让自己从“黑暗”的阴影中彻底地解放出来。

第二、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提高自我认同感

拥有自信的人,总是散发着一种自强的激情与活力,他们的自信,是源于自我认可。而那些自我认同感低的人,总是试图从他人那里获得认同,来提升自信心。

可以说,越是缺乏自我认同感的人,越需要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提高自信心。

日本的一档综艺节目,就是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法,让一个自我认同感低的女孩,重新找回了自信。参加实验的女孩身材微胖,眼神闪烁,行为举止拘谨,给人一种不自信的感觉。

她在参加外教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总是毫不吝啬地夸赞她身上的优点。女孩不断被赞美后,变得越来越自信,她开始学化妆,尝试不同风格的穿着和发型。50天后,女孩整个人都变漂亮和自信了。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态型人格”角度,解读松子的人生

50天变美的日本女孩

每个人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不要总是抓着缺点去否定自己,应该学着用一种肯定、积极的口吻来夸奖自己。将“我不能”、“我不行”、“我不配”、“我做不到”这些否定的口头禅,改为“我可以”、“我能试试”、“我很棒”等积极的言语暗示。

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让自己充满喜悦与自信,才会更乐观地面对生活。

第三、在边界中发现自己的力量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不清晰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就有可能会做出错误的自我判断。就像松子那样,惨遭数任男友抛弃后,却总是将错误归咎于自身——她觉得对方的离开,是因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态型人格”角度,解读松子的人生

松子被抛弃

每个人都应该保持一定的心理边界,来控制自己与他人的距离,这样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同时也不侵犯别人的个人空间。

保持边界的方法有以下2种:

(1)明确自己的需求,为自己负责

首先要清楚自己的需求,这样才能分清他人与自己的界限。

就拿两性关系来说,我们追求爱情,是为了寻找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精神上有交流的生活伴侣。如果在现实中遇到的是一个整日酗酒,失意时拿自己泄愤的异性,此时最应该做的不要盲目追求爱情,让自己沦陷其中,而是坚持自己的初衷需求,跟对方划清界限。

(2)分清自己与他人的边界

边界意识强的人,总能及时从外界的干扰中抽离出来。而边界意识模糊的人,很容易受他人的言行举止和情绪所影响。当一旦遇到困境时,我们要懂得区分什么是“我的问题”,什么是“你的问题”,分清自己与他人的边界,避免被他人影响而做出错误决策。

《安家》中的徐文昌就是一个具备边界意识的人。他向前妻提出重新分割财产时,被前妻以养孩子艰难和收入低为理由拒绝,但他没有因此心软而动摇,并表示这些事情与自己毫无关系,过错方是前妻。还坚持说到,会通过法律程序要回自己的婚前房产。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态型人格”角度,解读松子的人生

《安家》徐文昌

分清自己与他人的边界,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凡事要拎得清,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僭越他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的问题,也不要被对方的言语干扰,被其情感所勒索。

04

结语

人类作为群居生物,大部分人的潜意识里都有寻求他人认可的倾向,在受到成长经历的影响后,会更强化人们获取外在认可的需求。越是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下,越想从外界寻求更多的安全感,更多的认同感。

就像松子这样,穷尽一生都在寻找那个陪伴和呵护自己的避风港,但越是需要别人的认同,越容易让自己迷失其中。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态型人格”角度,解读松子的人生

人应该正视内心的缺陷,不必拘泥于过去的不幸。应该积极地为自己而活,用自身强大的力量去获取幸福。

正如复旦大学的哲学教授陈果所说:

“人最强大的力量,来自他的内在,来自他的精神之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