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畢恭畢敬到推碑鞭屍,探祕唐太宗、魏徵間的“愛恨情仇”

唐朝是中國曆代王朝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國力、經濟、文化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峰,唐太宗在隋朝末年激起民變的基礎上認識到群眾的力量,吸取了前朝的教訓,在用人上任賢納能,任用魏徵等忠臣,以人為本、厲行節約,在發展上以農為本、休兵養民的策略,在文化上完善的科舉制度和文教復興等,社會穩定發展,在唐朝君臣民的共同努力下,政治清明,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史稱貞觀之治,這段繁榮的時代,也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從畢恭畢敬到推碑鞭屍,探秘唐太宗、魏徵間的“愛恨情仇”

宮殿

說起魏徵,很多人都印象深刻,畢竟是在教科書中出現過的人物,在魏徵活著的時候,很受唐玄宗的信任和尊重,地位很高,太宗還把他比作自己的一面鏡子,但是魏徵並不是一開始就在跟隨著唐太宗,他曾經是李建成的舊臣,並且對李建成忠心耿耿,曾經三番五次的建議李建成殺唐太宗,李建成顧忌親情,多番猶豫,最終沒有采納。從這樣看來唐太宗和魏徵是敵人的關係,為什麼後來關係如此密切呢?

魏徵坎坷的經歷

青年時代的魏徵字玄成,是河北鉅鹿人,他少年的時候家庭很是貧困,他少年喪父,無心操持家中的生計,便外出謀生,還曾經出家做了道士,他年輕的時候博覽群書,文化素養很高。在隋朝末年農民起義的時候,曾經在起義軍的首領元寶藏麾下,後轉投李密,李密對魏徵經手的文書連連讚歎,隨即便見了魏徵,魏徵一連獻了十策,李密表面上連連稱讚,嘿,哥們兒,你這十條寫的太妙了!李密各種誇,都誇出花了,但是實際上一條都沒有采納。

後來李密兵敗歸降李唐,魏徵自然也就跟了過去,剛開始自然是受不到重視的,做了一個閒散小官,起居舍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起草撰寫之類的工作。後來太子李建成在組織自己的勢力,聽說這個魏徵很有能力,學富五車,是個好幫手,便把他招入自己賬下,拜為太子洗馬,就是匡正太子言行的官職,雖然離太子近,但是實際上並不是什麼要緊的官職,但是他很上心,多次勸諫李建成殺了唐太宗。

從畢恭畢敬到推碑鞭屍,探秘唐太宗、魏徵間的“愛恨情仇”

魏徵畫像

後來,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當著眾臣子的面問魏徵,你為何三番五次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關係?其實當時這哥倆早已經是勢如水火,根本不用大臣來挑撥,最起碼明面上得裝一下。魏徵倒好,一句話就給反駁了,太子早聽我的話,肯定沒有今天的殺身之禍!沒錯,他就是這麼直接,毫不掩飾,話說的理直氣壯,估計除了他之外也沒誰了吧。

《舊唐書·列傳第二十一·魏徵傳》記載: "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禮之,引為詹事主簿。"

史書上記載的魏徵和太宗的對話剛剛還劍拔弩張,怎麼莫名奇妙就換了態度呢,還給魏徵封了官?其實魏徵的話還有另一層意思,我對這場政治鬥爭的形勢很清楚,在這個問題上比較有想法,甚至比你還提前想出來,奈何李建成不聽,就是隱晦的向太宗抱怨自己不得志,同時也是試探、臣服,和對太宗的肯定!短短的幾句話,太宗和魏徵心裡對對方都探了底,高手對決就是這樣質樸,旁人沒有看清招式,二人就握手言和,唐太宗本就沒想殺他,早就聽說他直來直去的性子,今天果真見識了,還真是頭有趣的倔驢,於是留他在身邊重用,魏徵受到重用個人分析大概是有以下四個原因。

太子勢力崩塌,舊部人人自危

在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的舊部個個心中不安,生怕唐太宗下個清理的就是他們,所以內心上對唐太宗處處防備,不能完全信任唐太宗,唐太宗只好將太子的頭號忠臣魏徵作為突破口,當時李建成和魏徵的關係最好,想讓其他的舊部寬心,魏徵不僅不能動,還要赦免罪過,還封他做詹事主薄,是在告訴其他的舊部們,我李世民不是個小氣的人,你看,連三番五次要我命的魏徵我都能寬容,你們又有什麼容不下的呢?

從畢恭畢敬到推碑鞭屍,探秘唐太宗、魏徵間的“愛恨情仇”

李建成劇照

長孫皇后十分拎的清

唐太宗和長孫皇后兩人恩愛如初,夫妻琴瑟和鳴,某次唐太宗想把自己和皇后女兒嫁給長孫無忌的兒子,來和親上加親,群臣為了巴結唐太宗一片附和之聲,只有魏徵站出來反對,並且提出了實際意見,長孫皇后聽說之後,不但沒有怪罪,並且很欣賞魏徵,認為他才是真正的為他們考慮,有了皇后撐腰,魏徵的腰桿子又硬了幾分,於是,唐太宗對魏徵的戒備又少了幾分。

唐太宗的目光長遠

唐太宗為了國家,發生了玄武門之事後此時唐太宗這時候最希望的就是將此事化小,小事化了,國家儘快布上正軌,對前對手的臣子魏徵好,自己明君的名聲遠播,成為佳話,自己的歷史地位也會高一些。

從畢恭畢敬到推碑鞭屍,探秘唐太宗、魏徵間的“愛恨情仇”

唐太宗和魏徵

魏徵:打鐵還需自身硬

魏徵飽讀詩書,作為謀臣頭腦清醒不衝動,不諂媚,自己做決策的時候正是需要這種人才,也正是由於魏徵的這個品質,對唐太宗的幫助很大,時刻警醒唐太宗。

唐太宗和魏徵之間的愛恨情仇

魏徵不僅在國家大事方面時刻監督唐太宗,個人私事也要管上一管,甚至連長孫皇后親自為唐太宗選的妾也是個不準三連:不行,不妥,不允許。

從畢恭畢敬到推碑鞭屍,探秘唐太宗、魏徵間的“愛恨情仇”

否認三聯

一年春天,天氣正好,微風不燥,唐太宗正要去打獵,結果魏徵各種阻攔,什麼春天萬物復甦,長勢正好,怎麼可以殺生呢?唐太宗只好做罷,氣呼呼的回來了,轉念一想:到底誰是皇帝?心中暗罵,老匹夫,總有一天要除掉你!長孫皇后問清緣由後,就安慰起一臉怒容的唐太宗:只有英明的君主才會有這麼敢直言進諫的大臣,魏徵敢這麼做正是因為您夠英明啊,一通甜言蜜語這才把傲嬌的唐太宗哄好,之後,又給魏徵送去了禮品表示謝意,長孫皇后真是太難了,在兩個性格鮮明的男人之間做平衡,真心不容易。

從畢恭畢敬到推碑鞭屍,探秘唐太宗、魏徵間的“愛恨情仇”

太宗和魏徵

又有一次,唐太宗得了一隻鷂鷹,正逗著玩不亦樂乎的時候,遠遠地瞧見魏徵來了,唐太宗上次受的心傷還沒好呢,怕魏徵又懟自己,趕緊把鷂鷹藏在自己的袖子裡,這魏徵奏事的時候,各種拖延,東拉西扯的說個沒完,唐太宗急的不行,生怕悶死鷂鷹,又怕魏徵看出來,不得不繼續聽魏徵的長篇大論,等到魏徵離開後,那隻鷂鷹早已經氣絕多時了。其實魏徵老遠就看到唐太宗不務正業,又在玩鳥,他不說破,就是故意在拖延時間,可憐的鷂鷹。

據史書記載,魏徵和唐太宗互相懟起來大致有200多次,魏徵也知道自己的諍諫行為會讓唐太宗很尷尬,也會時不時的表達自己的看法,讓唐太宗知道自己的價值觀,比較出名的就是魏徵的忠臣、良臣論了。

從畢恭畢敬到推碑鞭屍,探秘唐太宗、魏徵間的“愛恨情仇”

魏徵劇照

《貞觀政要·直諫》記載:徵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許國,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負。但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異乎?"徵曰:"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陷君大惡,家國並喪,獨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矣。"太宗曰:"君但莫違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計。"乃賜絹二百匹。

魏徵和太宗並不是只有互懟,平時也會談談心,那次魏徵說自己想做良臣並非忠臣,唐太宗問這二者有何區別,魏徵答,臣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君從善如流,諫無不納,二者結合,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此為良臣,臣子舍死進諫,成就自己美名,天子惡名,國家沒有任何好處,這樣的忠臣沒有意義。這種深度剖析自己為臣的價值觀,將自己的無私完全的袒露給太宗,不僅贏得唐太宗的認可,也奠定了魏徵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

從畢恭畢敬到推碑鞭屍,探秘唐太宗、魏徵間的“愛恨情仇”

魏徵劇照

自從長孫皇后故去,太宗思妻心切,在宮中築起高臺,名曰"層觀",以便自己登臺遙望昭陵,寄託哀思。

《答魏徵手詔》記載: "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

有一次,李世民實在是太想皇后了,拉著魏徵陪自己遠眺昭陵,魏徵覺得太宗一個大男人,整天哭哭啼啼想老婆,哪有點君主的樣子,心中不悅,不耐煩的說:老臣老眼昏花,啥都看不見。

李世民急了,我都這麼傷心了,也不哄我,於是立即伸長胳膊指給他看:就在那,魏徵覺得太宗平時那麼聰明,怎麼一到老婆這就犯迷糊了呢,於是忍無可忍回了一句話:臣以為陛下在看獻陵,原來是昭陵啊,這昭陵老臣看見了。這句話說的毫不留情面,相當的難聽,差點讓那個太宗下不來臺,這獻陵是太宗父母高祖李淵的夫妻合葬墓,太宗只看昭陵,不看獻陵不說,還專門勞師動眾的建高臺看昭陵,整天哭哭啼啼想老婆,魏徵的言外之意就是罵太宗不孝,光知道惦記老婆,連父母都不顧了,古代君王標榜"以孝治天下",魏徵不僅不避諱,還當眾打臉,也是真有膽。太宗緩過味兒來,當場大哭,並拆了高臺,自此,再也沒有當著臣子的面想老婆了。

《智囊(選錄)·語智部·魏徵》記載:魏徵文德皇后既葬。太宗即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引魏徵同升。徵熟視曰:"臣昏眊,不能見。"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耶?"帝曰:"然。"徵曰:"臣以為陛下望獻陵。若昭陵,則臣固見之矣。"帝泣,為之毀觀。

從畢恭畢敬到推碑鞭屍,探秘唐太宗、魏徵間的“愛恨情仇”

太宗劇照

名臣謝幕,太宗總有不想照鏡子的那天

魏徵在死之前曾經向唐太宗推薦兩個"人才", 杜正倫和候君集,但是這二人皆不是魏徵所說的人才,一個負罪罷免,一個謀反斬首,唐太宗就懷疑魏徵一連舉薦兩個人才都有問題,到底是何居心,是不是想結黨營私,是不是想造反?心中的問號越來越大,後來唐太宗又得到消息,魏徵曾經把自己給太宗提建議的書稿給史官觀看,有故意給自己博清正的嫌疑,在此之前,唐太宗想要東征,直腸子魏徵極力反對,那時候唐太宗就耿耿於懷,再加上之前那麼多次懟自己,新仇舊恨,長期積壓的怒火爆發了,唐太宗越想越氣,他再也受不了了,立即下旨悔婚,解除衡山公主和魏徵長子魏叔玉婚約,太宗想想還是不解恨,認為僅僅是悔婚太便宜你了,於是又親自推到了魏徵的墓碑,磨滅碑文,這個舉動在古代是非常侮辱人的舉動,跟鞭屍差不多。

後來,唐太宗開始東征高麗,這時候沒有人勸阻他,他終於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思做事了,魏徵,你不是不讓我攻打高麗嗎,我就要去,讓你看看究竟是誰比較高明!滿腔熱血三次東征高麗,皆大敗而歸,嚐到苦果的唐太宗這時候才想起了自己老臣子魏徵的千般好萬般甜,不由得心生感慨,說,若是魏徵在,他肯定拼命的阻攔我,不會讓我出兵的,也不至於敗的這樣慘。隨即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不僅如此,又重新為魏徵修了墓碑,算是還了魏徵清白,知錯就改,也是李世民的明智之處。

從畢恭畢敬到推碑鞭屍,探秘唐太宗、魏徵間的“愛恨情仇”

太宗和魏徵

其實,面對比自己小了20歲的太宗,就是現在的80後看00後一樣,代溝很大的,魏徵不僅像個元老,還像是一個不苟言笑的長輩,處處在朝廷、生活提點太宗,彷彿是面對一個無知懵懂的孩子,但是魏徵大概忘了,太宗是人,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慾,處處按規矩來,這不準那不準,這人又有什麼趣味

,太宗是皇帝,什麼都不準到底誰是皇帝?再說了太宗不是孩子,一味的壓制只會適得其反,就像彈簧一樣,壓制的越緊,反彈的越厲害,試著放手,說不定會有新的天地。

從畢恭畢敬到推碑鞭屍,探秘唐太宗、魏徵間的“愛恨情仇”

魏徵劇照

參考文獻:《答魏徵手詔》《舊唐書·列傳第二十一·魏徵傳》《貞觀政要·直諫》《智囊(選錄)·語智部·魏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