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恭毕敬到推碑鞭尸,探秘唐太宗、魏征间的“爱恨情仇”

唐朝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国力、经济、文化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唐太宗在隋朝末年激起民变的基础上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在用人上任贤纳能,任用魏征等忠臣,以人为本、厉行节约,在发展上以农为本、休兵养民的策略,在文化上完善的科举制度和文教复兴等,社会稳定发展,在唐朝君臣民的共同努力下,政治清明,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史称贞观之治,这段繁荣的时代,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从毕恭毕敬到推碑鞭尸,探秘唐太宗、魏征间的“爱恨情仇”

宫殿

说起魏征,很多人都印象深刻,毕竟是在教科书中出现过的人物,在魏征活着的时候,很受唐玄宗的信任和尊重,地位很高,太宗还把他比作自己的一面镜子,但是魏征并不是一开始就在跟随着唐太宗,他曾经是李建成的旧臣,并且对李建成忠心耿耿,曾经三番五次的建议李建成杀唐太宗,李建成顾忌亲情,多番犹豫,最终没有采纳。从这样看来唐太宗和魏征是敌人的关系,为什么后来关系如此密切呢?

魏征坎坷的经历

青年时代的魏征字玄成,是河北巨鹿人,他少年的时候家庭很是贫困,他少年丧父,无心操持家中的生计,便外出谋生,还曾经出家做了道士,他年轻的时候博览群书,文化素养很高。在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时候,曾经在起义军的首领元宝藏麾下,后转投李密,李密对魏征经手的文书连连赞叹,随即便见了魏征,魏征一连献了十策,李密表面上连连称赞,嘿,哥们儿,你这十条写的太妙了!李密各种夸,都夸出花了,但是实际上一条都没有采纳。

后来李密兵败归降李唐,魏征自然也就跟了过去,刚开始自然是受不到重视的,做了一个闲散小官,起居舍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起草撰写之类的工作。后来太子李建成在组织自己的势力,听说这个魏征很有能力,学富五车,是个好帮手,便把他招入自己账下,拜为太子洗马,就是匡正太子言行的官职,虽然离太子近,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什么要紧的官职,但是他很上心,多次劝谏李建成杀了唐太宗。

从毕恭毕敬到推碑鞭尸,探秘唐太宗、魏征间的“爱恨情仇”

魏征画像

后来,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当着众臣子的面问魏征,你为何三番五次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其实当时这哥俩早已经是势如水火,根本不用大臣来挑拨,最起码明面上得装一下。魏征倒好,一句话就给反驳了,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没有今天的杀身之祸!没错,他就是这么直接,毫不掩饰,话说的理直气壮,估计除了他之外也没谁了吧。

《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一·魏征传》记载: "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

史书上记载的魏征和太宗的对话刚刚还剑拔弩张,怎么莫名奇妙就换了态度呢,还给魏征封了官?其实魏征的话还有另一层意思,我对这场政治斗争的形势很清楚,在这个问题上比较有想法,甚至比你还提前想出来,奈何李建成不听,就是隐晦的向太宗抱怨自己不得志,同时也是试探、臣服,和对太宗的肯定!短短的几句话,太宗和魏征心里对对方都探了底,高手对决就是这样质朴,旁人没有看清招式,二人就握手言和,唐太宗本就没想杀他,早就听说他直来直去的性子,今天果真见识了,还真是头有趣的倔驴,于是留他在身边重用,魏征受到重用个人分析大概是有以下四个原因。

太子势力崩塌,旧部人人自危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的旧部个个心中不安,生怕唐太宗下个清理的就是他们,所以内心上对唐太宗处处防备,不能完全信任唐太宗,唐太宗只好将太子的头号忠臣魏征作为突破口,当时李建成和魏征的关系最好,想让其他的旧部宽心,魏征不仅不能动,还要赦免罪过,还封他做詹事主薄,是在告诉其他的旧部们,我李世民不是个小气的人,你看,连三番五次要我命的魏征我都能宽容,你们又有什么容不下的呢?

从毕恭毕敬到推碑鞭尸,探秘唐太宗、魏征间的“爱恨情仇”

李建成剧照

长孙皇后十分拎的清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两人恩爱如初,夫妻琴瑟和鸣,某次唐太宗想把自己和皇后女儿嫁给长孙无忌的儿子,来和亲上加亲,群臣为了巴结唐太宗一片附和之声,只有魏征站出来反对,并且提出了实际意见,长孙皇后听说之后,不但没有怪罪,并且很欣赏魏征,认为他才是真正的为他们考虑,有了皇后撑腰,魏征的腰杆子又硬了几分,于是,唐太宗对魏征的戒备又少了几分。

唐太宗的目光长远

唐太宗为了国家,发生了玄武门之事后此时唐太宗这时候最希望的就是将此事化小,小事化了,国家尽快布上正轨,对前对手的臣子魏征好,自己明君的名声远播,成为佳话,自己的历史地位也会高一些。

从毕恭毕敬到推碑鞭尸,探秘唐太宗、魏征间的“爱恨情仇”

唐太宗和魏征

魏征:打铁还需自身硬

魏征饱读诗书,作为谋臣头脑清醒不冲动,不谄媚,自己做决策的时候正是需要这种人才,也正是由于魏征的这个品质,对唐太宗的帮助很大,时刻警醒唐太宗。

唐太宗和魏征之间的爱恨情仇

魏征不仅在国家大事方面时刻监督唐太宗,个人私事也要管上一管,甚至连长孙皇后亲自为唐太宗选的妾也是个不准三连:不行,不妥,不允许。

从毕恭毕敬到推碑鞭尸,探秘唐太宗、魏征间的“爱恨情仇”

否认三联

一年春天,天气正好,微风不燥,唐太宗正要去打猎,结果魏征各种阻拦,什么春天万物复苏,长势正好,怎么可以杀生呢?唐太宗只好做罢,气呼呼的回来了,转念一想:到底谁是皇帝?心中暗骂,老匹夫,总有一天要除掉你!长孙皇后问清缘由后,就安慰起一脸怒容的唐太宗:只有英明的君主才会有这么敢直言进谏的大臣,魏征敢这么做正是因为您够英明啊,一通甜言蜜语这才把傲娇的唐太宗哄好,之后,又给魏征送去了礼品表示谢意,长孙皇后真是太难了,在两个性格鲜明的男人之间做平衡,真心不容易。

从毕恭毕敬到推碑鞭尸,探秘唐太宗、魏征间的“爱恨情仇”

太宗和魏征

又有一次,唐太宗得了一只鹞鹰,正逗着玩不亦乐乎的时候,远远地瞧见魏征来了,唐太宗上次受的心伤还没好呢,怕魏征又怼自己,赶紧把鹞鹰藏在自己的袖子里,这魏征奏事的时候,各种拖延,东拉西扯的说个没完,唐太宗急的不行,生怕闷死鹞鹰,又怕魏征看出来,不得不继续听魏征的长篇大论,等到魏征离开后,那只鹞鹰早已经气绝多时了。其实魏征老远就看到唐太宗不务正业,又在玩鸟,他不说破,就是故意在拖延时间,可怜的鹞鹰。

据史书记载,魏征和唐太宗互相怼起来大致有200多次,魏征也知道自己的诤谏行为会让唐太宗很尴尬,也会时不时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唐太宗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比较出名的就是魏征的忠臣、良臣论了。

从毕恭毕敬到推碑鞭尸,探秘唐太宗、魏征间的“爱恨情仇”

魏征剧照

《贞观政要·直谏》记载:征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陷君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

魏征和太宗并不是只有互怼,平时也会谈谈心,那次魏征说自己想做良臣并非忠臣,唐太宗问这二者有何区别,魏征答,臣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君从善如流,谏无不纳,二者结合,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此为良臣,臣子舍死进谏,成就自己美名,天子恶名,国家没有任何好处,这样的忠臣没有意义。这种深度剖析自己为臣的价值观,将自己的无私完全的袒露给太宗,不仅赢得唐太宗的认可,也奠定了魏征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

从毕恭毕敬到推碑鞭尸,探秘唐太宗、魏征间的“爱恨情仇”

魏征剧照

自从长孙皇后故去,太宗思妻心切,在宫中筑起高台,名曰"层观",以便自己登台遥望昭陵,寄托哀思。

《答魏征手诏》记载: "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

有一次,李世民实在是太想皇后了,拉着魏征陪自己远眺昭陵,魏征觉得太宗一个大男人,整天哭哭啼啼想老婆,哪有点君主的样子,心中不悦,不耐烦的说:老臣老眼昏花,啥都看不见。

李世民急了,我都这么伤心了,也不哄我,于是立即伸长胳膊指给他看:就在那,魏征觉得太宗平时那么聪明,怎么一到老婆这就犯迷糊了呢,于是忍无可忍回了一句话:臣以为陛下在看献陵,原来是昭陵啊,这昭陵老臣看见了。这句话说的毫不留情面,相当的难听,差点让那个太宗下不来台,这献陵是太宗父母高祖李渊的夫妻合葬墓,太宗只看昭陵,不看献陵不说,还专门劳师动众的建高台看昭陵,整天哭哭啼啼想老婆,魏征的言外之意就是骂太宗不孝,光知道惦记老婆,连父母都不顾了,古代君王标榜"以孝治天下",魏征不仅不避讳,还当众打脸,也是真有胆。太宗缓过味儿来,当场大哭,并拆了高台,自此,再也没有当着臣子的面想老婆了。

《智囊(选录)·语智部·魏征》记载:魏征文德皇后既葬。太宗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魏征同升。征熟视曰:"臣昏眊,不能见。"帝指示之。征曰:"此昭陵耶?"帝曰:"然。"征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帝泣,为之毁观。

从毕恭毕敬到推碑鞭尸,探秘唐太宗、魏征间的“爱恨情仇”

太宗剧照

名臣谢幕,太宗总有不想照镜子的那天

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推荐两个"人才", 杜正伦和候君集,但是这二人皆不是魏征所说的人才,一个负罪罢免,一个谋反斩首,唐太宗就怀疑魏征一连举荐两个人才都有问题,到底是何居心,是不是想结党营私,是不是想造反?心中的问号越来越大,后来唐太宗又得到消息,魏征曾经把自己给太宗提建议的书稿给史官观看,有故意给自己博清正的嫌疑,在此之前,唐太宗想要东征,直肠子魏征极力反对,那时候唐太宗就耿耿于怀,再加上之前那么多次怼自己,新仇旧恨,长期积压的怒火爆发了,唐太宗越想越气,他再也受不了了,立即下旨悔婚,解除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婚约,太宗想想还是不解恨,认为仅仅是悔婚太便宜你了,于是又亲自推到了魏征的墓碑,磨灭碑文,这个举动在古代是非常侮辱人的举动,跟鞭尸差不多。

后来,唐太宗开始东征高丽,这时候没有人劝阻他,他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思做事了,魏征,你不是不让我攻打高丽吗,我就要去,让你看看究竟是谁比较高明!满腔热血三次东征高丽,皆大败而归,尝到苦果的唐太宗这时候才想起了自己老臣子魏征的千般好万般甜,不由得心生感慨,说,若是魏征在,他肯定拼命的阻拦我,不会让我出兵的,也不至于败的这样惨。随即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征,不仅如此,又重新为魏征修了墓碑,算是还了魏征清白,知错就改,也是李世民的明智之处。

从毕恭毕敬到推碑鞭尸,探秘唐太宗、魏征间的“爱恨情仇”

太宗和魏征

其实,面对比自己小了20岁的太宗,就是现在的80后看00后一样,代沟很大的,魏征不仅像个元老,还像是一个不苟言笑的长辈,处处在朝廷、生活提点太宗,仿佛是面对一个无知懵懂的孩子,但是魏征大概忘了,太宗是人,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处处按规矩来,这不准那不准,这人又有什么趣味

,太宗是皇帝,什么都不准到底谁是皇帝?再说了太宗不是孩子,一味的压制只会适得其反,就像弹簧一样,压制的越紧,反弹的越厉害,试着放手,说不定会有新的天地。

从毕恭毕敬到推碑鞭尸,探秘唐太宗、魏征间的“爱恨情仇”

魏征剧照

参考文献:《答魏征手诏》《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一·魏征传》《贞观政要·直谏》《智囊(选录)·语智部·魏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