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筆勢豪強,需要具備哪些技術?

王鐸:筆勢豪強,需要具備哪些技術?


續接前文, 本章接下來解析王鐸的筆勢——


王鐸:筆勢豪強,需要具備哪些技術?


王鐸草書線條所形成的“勢”


1、骨力生“勢”。


線條所形成的“勢”,也就是“筆勢”,是指筆毫在紙上縱橫交錯之勢,也即點畫的運動之勢。李世民《論書》說:“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據李世民所論,可證“骨力”對“形勢”的支撐作用。只有“力在字中、下筆用力”才能“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所以,梁啟超談到筆力的時候說“有力量的飛動、道勁、活躍,沒有力量的呆板、委靡、遲鈍。”這“飛動、道勁、活躍”,也就是“點畫的運動之勢”,即線條的“勢”、“形勢”。它飛動、活躍的原因是源於力量,源於骨力,故擁有骨力,“形勢自生耳”。


在藝術理論中,王鐸對力向來就非常崇尚。他在《擬山園選集文集文丹》裡讚美“力”。“大力,如海中神蘸戴八肱吸十日侮星宿嬉九垓撞三山踢四海。”也許正因為王鐸在藝術上對“力”的崇尚與追求,才使他的草書線條充滿了強勁的力量感。


王鐸:筆勢豪強,需要具備哪些技術?


傅申分析王鐸的行、草書的用筆時說:“王鐸寫行書和草書時喜用鋒毫細硬的筆以便寫出筆畫的骨力。”王鐸創作行草選擇毛筆時是以“以便寫出筆畫的骨力”為指歸。由此可見,其行草用筆致力的方向。此真可謂用筆鋒毫瘦硬線條力抵千鈞。


對王鐸書法線條力的讚美的例子可找出許多,如:王覺斯鐸魄力沉雄。邱壑峻偉,筆墨外別有一種英姿卓犖之概。殆力勝於韻者,觀其所為書,用鋒險勁沉著,有錐沙印泥之妙。眼前突兀險哦,文安健筆蟠蛟螭。波磔一一見真相,直追篆籀通其微。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用鋒險勁沉著有錐沙印泥之妙”、“直追篆籀通其微”是言者對其草書正鋒用筆的參透之語。“魄力沉雄”、“健筆蟠蛟螭”、“力能扛鼎”等則是對他草書筆力極大的讚美。


王鐸:筆勢豪強,需要具備哪些技術?

王鐸《草書冊》局部


王鐸草書的用筆主要源於張旭、顏真卿一系的正鋒用筆。正鋒用筆是產生力量、產生氣勢的用鋒技巧。我們可以用王鐸草書代表性的《贈張抱一草書詩卷》、《草書贈鄭公度詩冊》、《草書杜甫風林戈未息詩卷》、《草書贈二弟仲和詩卷》、《草書王維、杜甫詩卷》、《草書杜甫五律十首卷》、《草書秋興八首詩冊》、《草書送郭一章詩卷》等八件作品為例,進行觀測統計。

王鐸草書的中鋒筆畫基本能佔筆畫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即使在速度極快的大軸狂草中,王鐸也基本能保證筆鋒在筆畫中正行,實現正鋒的效果,從而凸顯其骨力用筆。擁有如此骨力確能“吸十日侮星宿嬉九垓撞三山踢四海”宛若“神麓”極盡點畫的各種形勢。


馬宗霍分析王鐸草書“力”與“勢”的關係說:“明人草書無不縱筆以取勢者。覺斯縱而能斂故不極勢而勢若不盡非力有餘者未易此語。”據馬宗霍以上所論,在縱筆取勢的明人草書中,王鐸草書由於“力有餘者”,故能“縱而能斂不極勢而勢若不盡”。馬宗霍觀察書法藝術的確獨具慧眼。他的這段文字論理深刻,真正能滲透到王鐸草書“力”與“勢”關係的深處。


王鐸:筆勢豪強,需要具備哪些技術?

2、線條的形態與速度生“勢”。


清初書家宋曹的草書常以直線取勢,作品中有較多的橫直線和垂直線,故其草書線條動感不強,風格以質樸、勁健為主。與宋曹相比,王鐸草書很少以橫直線和垂直線取勢,而大多是斜線、曲線和斜曲線。


關於王鐸草書作品中出現的橫直線和垂直線的數量,我們可以抽出王鐸草書成熟後三個創作高峰期的代表性作品,進行統計分析。51歲左右《贈張抱一草書詩卷》橫直線10條、垂直線20條。《草書臨王獻之豹奴帖軸》橫直線1條、垂直線10條。55歲《草書杜甫風林戈未息詩卷》橫直線3條、垂直線3條。《草書贈二弟仲和詩卷》橫直線4條、垂直線7條。59歲《草書贈沈石友自作五律詩卷》橫直線12條、垂直線16條。《草書杜甫五律八首詩卷》橫直線16條、垂直線14條。(關於王鐸草書作品橫直線、垂直線的統計,由於其作品線條多作連綿線狀,故都以線段為單位。由於人的視覺對垂直線較為敏感,故垂直線線段的偏差以二度為限。又因為人的視覺對橫直線有些誤差,所以,橫直線線段的偏差以四度為限)。


對於橫直線和垂直線的數量統計,當然與作品的大小、字數的多少有關。像《贈張抱一草書詩卷》這樣的作品長469釐米,寬26釐米,共336字,而僅有橫直線10條、垂直線20條。這充分說明王鐸草書作品的橫直線、垂直線極少線條的形態多為斜線、曲線和斜曲線。


王鐸:筆勢豪強,需要具備哪些技術?

《贈張抱一草書詩卷》局部


白砥在《書法空間論》中說:“曲線相比於直線具有動感的優勢。斜線相比於二者橫直線、垂直線多具動的性格,因為斜線總處於不穩定中——有一股傾倒的勢。”根據白砥所論曲線“具有動感的優勢”,斜線“多具動的性格”,因而,有一股運動的“勢”。


王鐸的草書線條形態多為斜線、曲線和斜曲線,故也應有一股運動的“勢”。這一股運動的“勢”,在王鐸草書潑辣明快的運筆節奏和強勁的線條骨力的交融下,便形成一股強大的“筆勢”。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裡說:“又王覺斯飛騰跳擲其間董實未勝也。川元康裡予山、明王覺斯筆鼓宕而勢峻密真元、明之後勁。”啟功也說“如論字,字既有來歷,而筆勢復極奔騰者,則應推王覺斯為巨擘。”這“飛騰跳擲”、“峻密”和“極奔騰者”的筆勢可以說是在眾多斜線、曲線和斜曲線形的線條支撐下,所獲得的結果。


王鐸:筆勢豪強,需要具備哪些技術?

從王鐸草書點畫的筆觸質感分析,他的草書線條的書寫速度大都很快。速度也能生“勢”。從物理學角度分析,即使質量很小的物體,當加快到一定速度,其產生的“力”與“勢”,也是驚人的。當然,物理學所說的“勢”與書法線條的“勢”,不盡相同,但速度生“勢”的道理是可以相通的。


誠然,書法用筆的速度生“勢”,必須以擁有高水準線質的支撐為前提。在狂草系列裡,懷素的書寫速度最快,為了加快速度,他儘可能地減少線條的提按、頓挫和波折。懷素《自敘帖》裡描繪速度和“勢”的詩句極多,如: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只畏盤龍走。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正是有“激電流”般的速度,才能產生“盤龍走”、“奔蛇走虺”、“驟雨旋風”的筆勢。當然,這種筆勢的形成必須以筆法的精確和骨力的道勁為前提。

王鐸草書書寫迅疾很多作品的線條技巧處理如同懷素,儘量減少波折和提按。因速度很快,點畫往往作連綿狀,不連者,也能“筆筆相生,意思連屬”。其實借用懷素《自敘帖》裡的“盤龍走”、“奔蛇走虺”、“驟雨旋風”等來闡釋王鐸草書疾速用筆所產生的“勢”,也是很恰切的。當然,從線條的起伏、流暢的程度和筆鋒接觸紙張所呈現的線條質感,可以推知,王鐸草書的速度比懷素稍慢。


極具口碑的出版集

鄭重推薦


王鐸:筆勢豪強,需要具備哪些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