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青年雕塑家創作現狀分析

新世紀青年雕塑家創作現狀分析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11期

劉禮賓

“青年雕塑家”主要是指20世紀70年代以及此後出生的青年雕塑家群體,他們多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接受過雕塑專業的教育,主要在21世紀從事雕塑的創作。21世紀以來,“青年雕塑家”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界一個重要的創作群體。近20年中國青年雕塑家的發展歷程,構成了中國當代藝術界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場域。市場對雕塑觀念接受的滯後、工作室創作和公共雕塑的隔離,反而為青年雕塑家的創作提供了自由創作的契機。

一、“雕塑”裝置化傾向明顯

雕塑主要是以形體造型為核心的藝術形式,裝置則主要是一種空間藝術。2008年,中國雕塑學會年會的一個重點議題便是“雕塑和裝置之間的區別”,雕塑家感受到了創作空間和展示空間受到了擠壓。時下,更多的青年雕塑家在介入城市空間的雕塑中做了諸多探索,比如,武漢華僑城每年舉辦的公共雕塑項目“中國東湖青年雕塑家邀請展”激發了一些青年雕塑家的創作現象;再比如,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的“雨補魯村雕塑營”、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的“石節子村雕塑營”,西川美術學院雕塑系的“羊蹬藝術合作社”等。

除了空間之外,在近幾年青年雕塑家的藝術創作中,很多作品製造出或宏大或相對收斂的“劇場感”,單件藝術作品則成為構成最終藝術表達的基本元素。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家的表述方式會推陳出新,新的藝術形式也會由於綜合了更多的材質、科技手段等因素,而和觀眾的審美感知形成更多的溝通渠道。雕塑與裝置聯姻也就成了21世紀青年雕塑家雕塑作品裝置化傾向的一個明顯特徵。

新世紀青年雕塑家創作現狀分析

呂相勃《荒誕劇場》(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生作品)

二、關注“物性”問題的雕塑大量出現

裝置藝術不同於傳統雕塑藝術之處,是其所使用的材質的多樣性、製作手段的豐富性。筆者曾在2008年策劃了一起名為《雕/塑》的雕塑展。展覽是針對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隋建國以及學生的創作現狀而策劃的,“雕”(carve),“塑”(model)可以視為“加”“減”這樣的數學術語,也可以視為藝術技法的最基本操作。當一種藝術形式被壓縮到最原始層面時,是否有重新激發它的可能性?當一種藝術形式最基本的手工手段被重新彰顯時,是否能摧枯拉朽式地剝離其演變過程中所受到的遮蔽?是否能激發藝術家所用材質的“物性”?這一“物性”具有衝破既有學院派雕塑限制的沉默和強悍,也具有直視藝術界喧囂和浮躁的功能。

新世紀青年雕塑家創作現狀分析

隋建國《地罣》1992-1994年

創作主體對事物的感知方式不同,導致了藝術作品藝術語言的差異性。21世紀的中國雕塑由於受弗雷德所質疑的“劇場”中的“物性”影響,再加上青年雕塑家對“物質”的特殊理解與感知,及其自身所承載的傳統的文化記憶,青年雕塑家在創作過程中將這一感受揉入到作品的材質中,反而使作品具備了相對的“自足性”和彪悍的張力——沒有劇場,這些作品依然可以成立。

“物性”問題的價值在於:可以構建問題討論的橋樑,同時將中國藝術家主體的特殊性彰顯出來——天人合一的文化認同,上百年社會現實帶來的創作張力,兩者使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在國際展覽上引人注目。而這種特徵正是中國當代藝術創作未來的主要生髮點之一。

新世紀青年雕塑家創作現狀分析

郅敏《河圖洛書·地象》陶瓷、金屬 2014-2016年

三、新技術在雕塑創作中的應用

進入21世紀以後,與傳統雕塑創作密切相關的一些科技產品被運用到雕塑中的同時,一些與雕塑創作沒有直接關係的科技產品也被藝術家用來進行雕塑的創作。這些科技產品除了附加在傳統雕塑作品外形上起到一些輔助功能之外,有些科技產品本身也變成了雕塑創作的核心要素。

雕塑與科技的結合越來越受到雕塑家的青睞,他們運用一切可以結合的形式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如自動機械、影像剪輯、光電投射技術、虛擬場景營造、有機物(微生物、動植物)培植技術、3D打印技術、電腦造型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全息投影技術等都與雕塑有過“合作”。這些形式的結合大致可以劃分以下幾種類型:

1.機械運動類雕塑

2.影像剪輯的植入

3.光效應作品

4.3D打印技術的應用

5.數碼雕塑和VR技術的應用

新世紀青年雕塑家創作現狀分析

梁碩《什麼東西#4》鋁 2008年

總體來講,新科學技術的運用是21世紀雕塑創作的一個重要現象,但是正如每次新材料、新技術的出現對藝術創作都是一把“雙刃劍”一樣,新技術的消化吸收需要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才能解決新技術植入的不適應感和生硬感。相信未來的新技術類型雕塑發展和其他相關領域的合作互動會激發出更多的創作生長點,乃至產業生長點。

四、雕塑創作“民族化”傾向愈加明顯

當下,中國的藝術創作仍有大批作品流於形式化,一味追求西方標準化的“當代感”,認為傳統即是迷信、傳統是糟粕的慣有思維仍然存在。而這種對於自我傳統的質疑,一方面體現出藝術從業者極度缺乏對傳統內蘊的深入認識和研究,同時也顯露出對傳統文化的自卑心理。

伴隨著21世紀的到來,面對世界更進一步的思想融合,一批青年藝術家在創作面貌上革除舊有的習氣,開始探索以不同的方式展現藝術的嘗試,他們將長期浸潤在傳統中的自我體驗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作品上,在對傳統的領悟中逐漸找到創作的契合點。

2017年,筆者在蘇州金雞湖美術館策劃了《敲山震虎——中國青年雕塑家邀請展》,便是將目光集中在當下對雕塑語言的傳統轉型上,八位參展藝術家的作品也都是基於傳統而創作的,在對待傳統文化的傳承上,他們結合自身的認識,將傳統與當代藝術相融合,探究了雕塑語言的“物性”特徵,在對材料物質性的闡釋中,引入傳統一脈的觀念與方法,將物性與心性相融合,呈現出雕塑的另一種獨特面貌。在一批青年雕塑家的不斷摸索和探索中,向“傳統轉化”類的雕塑創作已然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界一個極為重要的現象。

新世紀青年雕塑家創作現狀分析

仇越《睡》樹脂銅箔 2016年 “敲山震虎——中國青年雕塑家邀請展”展覽作品

新世紀青年雕塑家創作現狀分析

張偉《蒼》青銅 2013年 “敲山震虎——中國青年雕塑家邀請展”展覽作品

五、雕塑所用材質範圍的拓展

21世紀以來,雕塑創作在使用材質上獲得了很大的拓展,舊有的雕塑材質主要集中在石、土、木、銅等材料。21世紀以後,這些材質仍然是雕塑家創作使用的主要部分,但明顯不限於此。中國青年雕塑家在創作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其中,雕塑材料束縛的破除是雕塑創作中的重點。從理論上講,此時任何材質都可以用來創作雕塑作品,但在實際操作中,青年雕塑家對於雕塑材質的選擇並非沒有邊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著色雕塑”的大量出現。主要集中於青銅著色、玻璃鋼著色、樹脂著色、木雕著色四種類型。“著色”的目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再現性著色,另外一種為象徵性著色。“著色木雕”在最近十年畢業的雕塑專業畢業生作品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尤其是“再現性”著色作品的大量增加,某種程度上,此類雕塑的出現也和圖像時代的到來,人們感知模式、觀看方式的改變密切相關。

2.金屬焊接雕塑大量出現。金屬焊接專業的教學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新世紀青年雕塑家的金屬焊接雕塑創作。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大美術院校也相繼設立了金屬焊接專業。另外,一大批倒閉工廠也為金屬焊接的藝術創作提供了相對充分的創作空間。中央美術學院自2011年以來就和大同市煤氣廠、太原市太化集團等相關企業分別合作,成功推出了八屆“鋼鐵之夏”現代金屬雕塑創作營,在金屬焊接雕塑的探索上取得了成績。

除了上述兩個集中現象之外,各種新材質的發現和使用也在雕塑界層出不窮,比如展望對“不鏽鋼”的使用,梁紹基對“蠶絲”的使用,蔡國強對“火藥”的使用,徐冰對“建築廢棄物”的使用,何岸對“霓虹燈”的使用,梁碩對“生活日用品”的使用、戴耘對“紅磚”的使用等等。儘管在這些藝術家中,有些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雕塑家”,但作為信息輻射,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雕塑材質的範圍。

新世紀青年雕塑家創作現狀分析

戴耘《自行車》紅磚、水泥、鋼筋、角鐵 2016年

值得一提的是,21世紀以來,各類推介項目的出現和藝術市場的活躍對中國青年雕塑家的創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如“曾竹韶雕塑獎學金”的評獎和展覽項目、“明天雕塑獎”的評獎和展覽項目等,還有“千里之行——中國重點美術院校優秀畢業生作品展”“青年藝術100”“江漢繁星計劃”“關注未來英才計劃”等。這些項目的進行,對剛畢業的雕塑專業學生來說,無疑具有很大的助力作用。

新世紀青年雕塑家創作現狀分析

*作者:劉禮賓 單位: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研究所

*本文系《中國文藝評論》雜誌所刊約萬字理論評論文章的精簡版。複製鏈接http://www.zgwypl.com/show-128-42646-1.html查看全文及詳細註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