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麵窩頭一一窩頭變成高貴的“御膳”

大家好,我是康康那個吃貨,今天康康和大家分享一道北京小吃,俗而富貴的“御膳”。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窩頭”這個詞,在舊中國時的北京人眼裡,基本算作“貧窮”的代名詞

米麵窩頭一一窩頭變成高貴的“御膳”

對於其他吃慣了饅頭和包子的人來說,可能還覺得窩頭陌生呢。其實,窩頭也時常被人叫作“窩窩頭”,是用玉米麵或者是幾種面合成製作而成的,樣子很奇特,上小下大中間空,呈圓錐狀。由於從前吃不起小麥面做的白饅頭,只好吃玉米麵做的了,這是窮人的東西,因而成了貧窮的代名詞了。

為啥人們又叫它窩窩頭呢?

原來,蒸的時候,人們為了使它熟得快,便特意在底下留有個孔(北京話叫“窩窩兒”),又因為它跟饅頭一樣,是大家的主食,北京人由此管它叫“窩窩頭”。

據說,從前北京人過年時講究吃餃子,但窮人家吃不起,只能吃窩頭就鹹菜。所以,這不,過去曾有這麼一副風趣的對聯:“人過新年,二上八下;我辭舊歲,九外一中。”

上聯指包餃子的動作,即兩個大拇指在上邊,其他八個指頭在下託著;下聯則是捏窩頭的動作,一個指頭在窩頭眼內,九個在外。

這對聯真是風趣,如果不知道北京窩頭的特點,肯定猜不著這副對聯的意思。

不過從前歸從前,往日窮人的窩頭,到了而今,卻變成了老北京的一種小吃,這身價就不同了。而且作為小吃的窩頭,自然是經過改進加工的,不是單純的充飢食品了。

這個栗子面窩頭跟一般其他的窩頭是不同的,原因就在於它的原料。它的個頭非常小,要用到栗子面,小米麵、玉米麵三種面,這些不同的麵粉混合,最後揉捏成圓錐形,小巧玲瓏。等到蒸熟後,窩頭呈現金黃色。而且特別的是,栗子面窩頭的每個底部,同樣有一個小小的圓洞。

話說回來,相比玉米麵的窩頭,這種栗子面窩頭可是貴族食品,更是宮廷小吃。相傳,這種栗子面窩頭,是慈禧老太太平時愛吃的玩意兒。

米麵窩頭一一窩頭變成高貴的“御膳”

慈禧為啥要吃窩頭呢?

原來慈禧是個很有心計的女人,她看到北京的老百姓常吃這種玉米麵窩頭,為了讓百姓對她有好感,想了一招“與民同樂”,意思是跟一般百姓同甘共苦,不耍特殊性,便也給自己做這種窩頭吃。

當然了,人家慈禧老太太是啥身份,絕不可能跟老百姓吃一樣的東西,而且玉米麵的窩頭實在不怎麼好吃,於是在御膳房師傅的手藝下,把這個窩頭原來的玉米麵換成了面甜的栗子面。

不過,可惜的是,這種純用栗子面做出的窩頭,不和團兒,容易乾裂,所以,御膳房的師傅進行了改進,以栗子面為主,並混合其他如黃豆麵、過細羅的新玉米麵等好幾種麵粉,再添加些桂花、白糖之類的輔料,從而做出來的窩頭更有營養,也更暄甜。這種小巧玲瓏的窩頭,據說有個規定,要用一斤面蒸出一百個小窩頭,這樣才足夠“小”。老百姓的大窩頭自然不能同日而語。

大家想想,栗子面就是毛栗子磨成的麵粉。栗子作為乾果,平時多貴啊,更不要說把它磨成麵粉,這種栗子面就更貴得要命,一般老百姓更是買不起了。所以,栗子面窩頭這種別緻的點心,也就慈禧這種身份的人能每天隨便吃到。

老百姓始終吃的,只能用玉米麵,或者添些黃豆麵。比起栗子面窩頭,個頭也大,純粹是為了充飢,而不是什麼小點心。

米麵窩頭一一窩頭變成高貴的“御膳”

這種宮廷點心,大約到了民國時才開始傳到民間,漸漸成了些店家的供應品。作為小吃,它也就比一般的大窩頭要貴些,但要好吃。

這種小窩頭,做得最好,名聲最響的,要數北海公園內“仿膳飯莊”。從名字來聽,這家飯莊非同一般,是模仿清宮御膳房的食品,這就相當了得。

這家飯莊裡做的各種甜點心,其中就有“小窩頭”。稍稍不同的是,它用黃豆和玉米加工成精細麵粉,再加入白糖和桂花。上尖下圓,看上去彷彿金色的玲瓏“小寶塔”。吃起來細膩暄甜。所以,這種小窩頭就成了仿膳飯莊的名點心。大凡前來光顧的“吃貨”,都要點個小窩頭才算覺得沒白來。

那麼,這家飯莊怎麼會做宮廷御膳房裡的東西?

這裡有個傳說故事,而且跟當年慈禧太后逃亡有關。

1900年,英法八國聯軍這夥賊子浩浩蕩蕩人侵了北京城,雖然其中有義和團跟北京軍民的奮力抵抗,但清朝政府實在太無能了結果北京城沒多久就被攻陷了。

米麵窩頭一一窩頭變成高貴的“御膳”

在北京城被攻陷之前,慈禧太后為了保命,再也顧不上紫禁城了,連夜帶上光緒皇帝跟一批宮女、侍衛,化裝成為逃難的老百姓,坐上幾輛破車,神不知鬼不覺混出了京城,急匆匆向陝西西安一帶逃去。

由於出逃倉促,他們一行人沒有帶足夠的食物,加上兵荒馬亂,他們也不敢暴露身份,自然也難以得到地方官吏的接待。一路上風餐露宿,忍飢挨餓都好幾天了。當他們這行人走到一片荒無人煙的地方,這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更是找不到吃的。慈禧老太太哪受得了這般苦,向身邊的太監們發話,非要吃東西不可,那些隨身太監自個兒都餓得不成人形了,那還顧得上這麼蠻橫的主兒。

就在這個時候,有個叫貫世裡的太監,竟然從自己身上摸出了塊東西,那是他前幾天從百姓手裡要來的玉米麵窩窩頭。他很是高興,趕緊掏出來,向慈禧太后奉上。俗話說:“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又說:“飽了喝蜜蜜不甜,餓了吃糠甜如蜜”,在這種情況下,再怎麼難以下嚥的東西,都是美食啊。儘管慈禧平日裡吃的是奇珍異饈,但這會兒,拿著這等粗劣不堪的窩窩頭,這個老太婆依然吃得津津有味,覺得美味的不得了。

不久之後,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在八國聯軍洗劫了圓明園在內的大批絕世珍寶退出北京之後,慈禧太后這一行人才回到了北京。據說,之前那個隨從因為忠心耿耿,獻食有功,剛一回宮,就被慈禧老佛爺加封為“引路侯”。一個窩頭換一個王侯的頭銜,太值了。

米麵窩頭一一窩頭變成高貴的“御膳”

有一天,慈禧太后突然想起了逃難中那頓“香甜”的窩頭,很是懷念,立即命御膳房給自己做。那些御膳房的大廚們個個犯難了,誰都清楚,窩頭那可是民間的普通食品,粗糙不堪,即使一般富戶人家,也吃的是精米精面,從不碰玉米麵這種東西,更何況是堂堂皇太后。

然而,御廚師們又深知老太太的脾氣,她老人家一生氣,自己必定沒好果子吃。於是乎,那些御廚們便依照民間大窩頭的式樣,把它做成小個頭,在玉米麵里加入大量的栗子面,另外還加進一些黃豆粉,以及大量白糖,還有桂花,這樣味道就不會太差。結果,御廚們精心製成的這種小窩頭,金光燦燦,松甜可口,慈禧太后一吃,果然就愛上了,竟成了她的個人點心了。

打那以後,在慈禧太后的食譜上,又添加了栗子面小窩頭這麼道甜點。等到清王朝滅亡以後,小窩頭跟其他一些清宮菜點,隨著那些御廚們的流落,就流傳到了民間,很快就在民國成了北京城種受人歡迎的風味小吃。

據說,那家仿膳飯莊裡,早些年就有好幾位清宮裡的御廚呢。

好了,今天的康康就和大家分享到這了,大家如果喜歡的話可以收藏起來,康康的分享絕對不會讓大家感到失望的哦!歡迎大家積極踴躍的和康康互動哦!謝謝大家!記得關注康康那個吃貨哦,康康會每天為大家分享不同的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