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建築企業:市場拋棄你的時候,不會和你說再見


致建築企業:市場拋棄你的時候,不會和你說再見

市場的迷人之處在於,市場很公平,他一定會獎勵表現優異者;同時也會懲罰碌碌無為者。套用張泉靈在“領航者大會—暨2018品牌醫生年度盛典”上演講的一句話,市場拋棄你的時候,不會和你說再見!


市場拋棄你,因為你沒有面向市場


近幾年的經濟形勢有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以及“三期疊加”等說法;加之地方債、行業監管加劇等因素,很多建築從業者對市場持悲觀態度。

其實,馬雲說過“經濟形勢好與不好其實跟你沒什麼關係,好形勢下爛企業有,壞形勢下好企業也多得是,中國最好的企業絕大部分都不是在好形勢下出來的。”

我們建築企業往往習慣於跟著政策跑,比如雄安新區剛成立,就有上百家建築企業入駐,如此等等。

的確,政策會帶來商機;但我相信,絕大多數企業是本著投機心理,而不是遵循市場原則的。

建築施工企業的政策導向意識普遍大於強於市場導向意識,這是需要糾正的。

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了“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但很多建築企業的市場意識依然薄弱。

一個優秀的企業應該是不斷挖掘並滿足客戶需求的企業,應該是始終相信市場的企業。

萬科作為中國房地產行業的領跑者,一直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早在2003年就開始推進裝配式建築;1997年聶聖哲成立德勝公司時就提出了“誠實、勤勞、有愛心、不走捷徑”的核心價值觀,目前美式木結構住宅已超過了美國標準,佔據了國內同類產品市場70%的份額……

透過紛紛擾擾的建築市場,我們需要梳理一個清晰的、穩定的基本邏輯:企業的經營活動是否基於市場、是否基於客戶、是否基於價值創造?

經濟學家張維迎說過,“中國市場與西方市場最大不同是,我們的市場是由政府主導的,所以中國企業家的行為是面向政府的,而不是面向市場的。但我建議企業家,千萬不要把希望寄託在政府身上,不要花費太多時間在與政府的關係上。我要特別警告那些已經在相當高的位置上的企業家,最終贏得消費者的是你的產品,是你的產品的信譽,你企業的管理體制和效率。”。


致建築企業:市場拋棄你的時候,不會和你說再見


市場拋棄你,因為你沒有面向客戶


很多建築企業不承認漠視客戶,可事實上他們做的真的不夠好。

突出的問題有:

一是更多重視項目承攬階段,在建和收尾階段容易弱化;二是企業的管理大於了經營,無形中造成了讓客戶滿足自己,而不是如何讓客戶滿意。

以客戶為中心”的華為文化值得我們深刻學習,“為客戶服務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是華為的基本價值觀;郭德綱每次演出時總會說觀眾是衣食父母,這也是客戶意識深植心中的表現。

作為行業從業者,我痛心地發現,很多企業的管理正在割裂著企業與客戶的關係;並且,越來越成為企業創新和發展的阻力,我把這種管理稱之為“負管理”。

他們會狹隘地認為利潤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其實利潤只能來自於客戶、來自於為客戶的價值創造和滿足客戶的回饋。

我堅持認為員工是企業的“內部客戶”,而不是管控對象;應該向員工賦能,而不是約束。

《德勝員工守則》中規定,“公司永遠不實行打卡制”、“公司不允許員工帶病堅持工作”、可以隨時調休、費用報銷不必經過領導審批,簽上自己的名字即可等等,德勝洋樓這種充分尊重員工、信任員工的做法值得我們思考。另外,面向客戶,絕對不是企業經營部門的事;而是在企業所有經營環節徹底地貫徹執行,要將客戶意識和客戶導向貫穿到各個部門和各個崗位。柳井正在《經營者養成筆記》中告誡我們,當被問到“公司到底是誰的”這一問題時,正確的答案應該是“公司在本質上是為顧客而存在的”。


致建築企業:市場拋棄你的時候,不會和你說再見


市場拋棄你,因為你沒有面向變化


我們正處於一個VUCA的時代,易變性(Volatitil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是主要特徵,“黑天鵝變成白天鵝”已經變成一種常態。

建築業概莫能外,面對變化,許多企業依然選擇“低成本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方案;或者試圖以變化應對變化,嘗試讓變化成為一種穩定狀態,我認為這些都是值得打問號的方案。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讓我們靜下心來思考,如果把企業的經營效果用一個函數來表達,在變化的時代,什麼變量最重要或者說什麼變量的增量變化對函數結果有直接的影響呢?

我想,應該是時間,時間越來越成為企業重要的戰略資源和競爭資源。

在一個臃腫官僚的組織機構和冗長繁瑣的流程中,企業努力去探求最低的成本或者試圖將成本控制在一定的範圍裡,這些可能會有效果,但卻犧牲了對客戶的快速響應,這恰恰是非常危險的。藉助簡單的函數模型,我們不難發現,傳統的基於成本的競爭優勢逐漸向基於時間競爭優勢轉變。就像亨利˙福特早在1921年就知道的一樣,當自己能夠比同行業的競爭者更快地把顧客想要的東西給他們,那麼自己的盈利就會增長。

面對變化,企業顯露出來的恐懼不安、不知所措或是思維僵化、甘於現狀,亦或是企業家精神的喪失。這裡的說的“企業家”是指一個人、一個群體甚至是每一個人。

建築企業的企業家精神,我推崇的是創新和冒險。

創新,歸根到底是一種意識,是企業家的靈魂。面對變化,很多企業家仍躺在舊秩序、舊環境、舊機制的功勞薄上,無視行業的變化,思維僵化,我行我素,即使企業處於下滑的趨勢當中,也不願或者不敢“壯士斷腕”,用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去適應市場機制。一個企業最大的隱患,正是創新精神的消亡;這樣的企業必然快速衰落。針對冒險,彼得·德魯克認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是企業家在經濟上的冒險行為”。沒有甘冒風險和承擔風險的魄力,就不可能成為企業家。企業最大的風險恰恰是沒有風險,不想將企業置於危險的境地,反倒更有可能將企業置於危險的境地。


今天企業最大的挑戰是面向未來,而不是傳承過去。但危險的現象是,很多企業還在沿用工業時代的邏輯,就是連續的、可預測的線性思維。如果在今天的確定性中尋找穩定的邏輯,我想,面向市場、面向客戶和麵向變化是重要的要素。


致建築企業:市場拋棄你的時候,不會和你說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