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決勝之年脫貧攻堅大考之年,煙臺“一號文件”這樣謀劃

全面小康決勝之年脫貧攻堅大考之年,煙臺“一號文件”這樣謀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大考之年。面對這兩場戰役,我市有哪些舉措?

年內完成4627個村通戶道路硬化,連續3年每年改造升級老齡果園40萬畝,推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村莊達到2000個……近期,我市印發《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實施意見》(即煙發[2020]1號),吹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衝鋒號”。

全面小康决胜之年脱贫攻坚大考之年,烟台“一号文件”这样谋划

【總體構想】

持續鞏固提升貧困人口脫貧質量,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核心標準,保持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兜底保障等政策供給穩定性。強化產業扶貧,深入開展消費扶貧,規範提升公益專崗扶貧,大力推行孝善養老扶貧,健全“二幫一”幫扶網,實現貧困戶雙幫扶責任人全覆蓋。實施貧困戶“三潔三亮”庭院清潔行動,改善貧困群眾生活環境。

持續強化扶貧資金和項目管理,加大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統籌整合行業扶貧資金,確保與脫貧攻堅收官要求相匹配。推進金融扶貧,“愛心捐助”資金的50%用於脫貧攻堅。

探索建立扶貧脫貧長效機制,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加強規劃、政策、體制、機制等方面銜接,進一步改善扶貧工作重點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扶貧工作重心轉向解決相對貧困,扶貧方式由集中作戰調整為常態推進。

【惠農前瞻】確保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總體構想】

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大民生工程,紮實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進一步鞏固提升農村交通基礎設施通行能力。著力打造建設煙臺農業綜合監管平臺及煙臺蘋果大數據平臺兩個智慧農業平臺,益農信息社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紮實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因地制宜選擇治理方式,合理選用實用技術和設備,分類分佈推進村莊生活汙水治理。年內,36.76%以上的行政村完成汙水治理任務。加大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建制鎮汙水集中處理覆蓋率達到100%。

強化農村生活汙水運行管護機制,將農村生活汙水排放納入村規民約。開展村莊水環境清理,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建立完善水生態管理的長效機制。

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實施好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以縣市區為主體,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年內,完成1893個村莊供水工程,全市農村規模化供水覆蓋率達到50%以上;2021年,完成2011個村莊供水工程,全市農村規模化供水覆蓋率達到80%以上。

加快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統籌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和能力提升工作,合理佈局鄉村中小學校,基本補齊鄉鎮寄宿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短板。落實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收入水平的政策,符合條件的鄉村學校教師納入當地政府住房保障體系。增加學位供給,有效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上學問題。

提升鄉村醫療衛生水平,強化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年內,鄉鎮衛生院和納入一體化管理村衛生室全部達到標準化建設要求。著力抓好煙臺開發區國家級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試點建設。持續推進掛職衛生院“業務院長”幫扶工作,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繼續實施農村醫學生公費訂單定向培養。加強基層疾病預防控制隊伍建設,做好重大疾病和傳染病防控。

搞好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體育健身等設施,擴大鄉村文化惠民工程覆蓋面。年內,全市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基本建成並投入使用。開展“好家風好家訓”和“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開展好以“慶豐收、迎小康”為主題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深化文明村鎮創建,年內,80%的村鎮達到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標準。

強化農村社會保障兜底作用,統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提高農村低保等社會救助保障水平。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經辦服務水平,實現“一站式服務、一窗口辦理、一單制結算”。強化農村養老服務設施運營監管,全面組織開展等級評估和分級分類管理,確保年內95%以上的農村幸福院實現規範運行。

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紮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建立健全改廁規範升級和後續管護長效機制。組織實施“衛生村鎮”創建,總結推廣“四一三”美麗村居建設試點經驗,推動人居環境整治與美麗鄉村建設容和提升。

紮實推進美麗鄉村樣板示範項目建設。堅持集中連線、成方連片,突出特色、示範引領,在全市重點打造美麗鄉村樣板示範片、樣板村莊。加快編制美麗鄉村樣板示範片、樣板村建設規劃,體現差異化,注重個性化,全面達到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創建標準。

【惠農前瞻】年內,完成4627個村通戶道路硬化,基本實現“戶戶通”;年內,新建、改擴建學校50所,為每個農村義務教育學區選聘1名鄉村特級教師;年內,創建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43個,啟動首批美麗鄉村樣板示範項目建設;2021年,全面建成14個美麗鄉村樣板示範片。

【總體構想】

夯實農村基層基礎,全域推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探索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合作社。持續優化村黨組織書記隊伍質量,公開遴選100名村黨支部書記,公開招聘“鄉村振興黨建專員”,吸引在外流動黨員、優秀人才、“村村都有好青年”代表返鄉任職創業。縱深推進黨組織書記素質提升,抓好“全員進黨校、千名進高校”活動。

健全鄉村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堅持縣鄉村聯動,縣級當好“一線指揮部”,建立縣級領導幹部和縣直部門主要負責人包村制度;鄉鎮建好為民服務中心,建立健全統一管理服務平臺,充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宅基地管理、集體資產管理、民生保障、社會服務等工作力量;行政村做實基本治理單元,加強村民委員會規範化建設。

加強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區建設,突出區域聯動,開展鄉村治理,做實融合發展區黨群服務中心。推動各類便民服務事項、鎮街幹部下沉,打通為民服務“最後一公里”。完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在鄉鎮(街道)黨組織配備政法專員,深化“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

加強鄉村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健全鄉鎮綜治中心,強化鎮街對轄區社會治安形勢進行研判、檢測和妥善處置,完善網格管理、群眾接待等工作機構,確保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年內,培訓網格員1.1萬人次,構建起縣、鄉、村三級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平臺。

【惠農前瞻】年內,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村莊達到2000個,聯合社達到50個。組織200名優秀黨組織書記到知名高校進行專題研修,培育100個鄉村振興實訓基地。

【總體構想】

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以優質玉米、小麥和雜糧為重點,實施糧食高產創建平臺等系列糧食增產工程,實現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創新性實施糧改飼項目,完成飼草和秸稈飼料收貯25萬噸以上。持續優化農作物種植結構和產品結構,提升發展糧油果菜茶等作物生產,加快構建協調穩定的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

推動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順應國內外蘋果產業發展趨勢和消費結構升級需求,穩定面積,提高品質,拉長產業鏈和價值鏈,大力發展精深加工,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質量保障體系、組織運營體系、市場營銷體系、政策扶持體系。加快品種創新,組建蘋果自主創新高效育種技術團隊,建設國內一流的蘋果種植資源圃,培育“早中晚、紅黃綠、甜香脆、名優特”新品種、新砧木,搶佔中高端市場。加快推進山東省蘋果·果業產業技術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集高端研發、集成示範、成果轉化於一體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蘋果大數據中心、展示交易中心和文化博物館,高水平籌辦中國·山東國際蘋果節暨第21屆國際果蔬·食品博覽會,持續提升蘋果國內影響力、國際競爭力。鞏固提升“煙臺蘋果”中國果業第一品牌地位,基本實現果業強、果鄉美、果農富。

突出抓好生豬生產,積極落實穩定生豬產業發展各項政策,穩定生豬核心產能,建設現代畜牧業示範區。統籌做好非洲豬瘟防控,力爭率先創建非洲豬瘟無疫區。

加快發展現代漁業,堅持生態、集約、高效的發展方向,推進現代漁業三產融合發展。把海洋牧場建設作為推進漁業轉型升級的主引擎,優化海洋牧場發展佈局,啟動“百箱計劃”,在煙臺海域建設亞洲規模最大、裝備水平最高、綜合效益最好的海洋牧場。實施漁業種業提升工程,做強水產種苗業,重點推進煙臺開發區“藍色種業硅谷”建設。加大漁業資源養護力度,舉辦“海洋放魚節”公益放流品牌活動。

大力發展富民鄉村產業,壯大煙臺蘋果、大櫻桃、萊陽梨、肉雞等特色品牌,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品牌產品引領區。年內,新認定市級以上區域品牌、企業品牌10個,認定“三品一標”100個,“菜籃子”示範企業10家。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水肥一體化工程,全市水肥一體化面積達到110萬畝。建立集數據監測、分析、分佈和服務於一體的農業大數據雲平臺。年內,完成農產品檢測1200批次,合格率達到96%以上。大力發展會展經濟,高標準舉辦果菜茶等各類農產品交易會、展銷會等。

強化農業設施建設,加強重點防洪減災和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年內,完成1座中型、36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列入市重點水利工程清單的大中小型病險水庫改造任務。

推動鄉村創業創新創造,強化農業產業技術提升,圍繞制約我市農業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題開展技術攻關,組織實施科技特派員項目,轉化應用一批科技成果,建立一批科技示範基地。年內,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劃40項左右。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強化農民工失業保障,年內培訓農民6萬人次,轉移農村勞動力1.5萬人以上。

【惠農前瞻】年內,新建高標準農田26萬畝,糧食產量穩定在170萬噸以上;連續3年每年改造升級老齡果園40萬畝,到2022年完成120萬畝老齡果園更新改造,全市優質果率達到90%;年內全市標準化規模養殖比重達到90%以上,糞汙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年出欄商品豬415萬頭,出欄商品肉雞3.2億隻。全年增殖放流各類水產苗種不少於5億單位。

【總體構想】

強化組織保障,落實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各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特別是縣市區委書記要切實扛起第一責任人責任。加強黨委農村工作機構建設,大力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強化資金投入,建立健全“三農”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財政投入與補上“三農”領域短板、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

強化土地供給,加快推進農村閒散土地盤活利用,利用2—3年時間形成閒散土地盤活利用經驗做法,提高農村節約集約用地水平。

強化人才支撐,明確各縣市區農業產業規劃和佈局,編制急需緊缺人才需求目錄,定期集中發佈,定向引進人才。實施“科教助農”工程,引導農業高效和科研院所組建服務團隊,擴大定向培養公費農科生規模。

強化科技創新,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建設,推動農業科技下鄉。

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研究探索第二輪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辦法措施。

【惠農前瞻】年內,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試點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