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凍期”中的外貿人:再難,也要想方設法活下去

“冰凍期”中的外貿人:再難,也要想方設法活下去

每日商報一季度總結會議剛結束,銷售經理甘莫皺著眉,不由自主地嘆了口氣:“難,太難了。”甘莫就職於杭州一家主營LED燈具的外貿公司,主要負責亞歐區域的出口銷售業務,今年受國內外疫情影響,他明顯感到了手頭訂單急速縮水,經營壓力增大,“來諮詢的客戶數量減少了80%以上,可想而知最後能成交的訂單數量是‘慘不忍睹’。”

先是國內2月份漫長的停產隔離期,又遇上3月份疫情在海外蔓延,大大小小的外貿企業都遇到了相似的問題—— 業務量驟減、資金鍊堪憂。有一個段子調侃:“國內打完上半場,國外繼續下半場,而‘外貿人’要打完全場。”真實中透著幾分心力交瘁的無奈。

訂單、資金、物流都成問題

已經復工的工廠也很冷清

對於大部分行業的外貿企業而言,3月份算得上是一個小旺季,國外的聖誕節過去了,國內的春節假期也結束了,一季度的訂單量大部分都會在3月份消化,這本是一個“工廠連軸轉,銷售忙不停”的時期。

然而現實卻是熬過了停工期,已經復工的工廠也稍顯冷清。“2月17日接到通知可以復工,但我們並沒有召回全部員工,目前恢復的產能大概只是去年同期的一半多。” 據甘莫介紹,一般工廠在春節前都會為了訂單調整排班,“我們在停工期間,有變化的訂單比較少,復工後加班加點處理,現在年前的訂單已經消化得差不多了,主要是沒有新訂單,全員復工的意義也不是很大。”

甘莫相當理智地分析:“國內疫情對燈具行業的影響其實還算可控。”燈具並不是具有明顯季節性的產品,不像紡織服裝類,訂單有極強的時效性,過了時機,商機就沒了。如果被取消或縮減的訂單比較多,還要支付因無法按時交貨而產生的違約金,資金鍊就會面臨較大壓力。

除了訂單數量變化、資金週轉吃緊,甘莫還提到目前外貿企業多多少少都會遇到的共性問題——物流。國內工廠陸續恢復生產,意味著積壓了近一個月的貨物在短時間內集中向外運輸,如果沒有自建物流,必須要依靠物流公司。“所以現在物流公司普遍爆倉,不僅是國內倉庫積壓,海外倉庫也積壓。”

這直接導致物流費用的上漲,甘莫向記者展示了最近一個月幾家國際物流公司的通知,其中某物流2月中旬的報價是每公斤29元,到了3月下旬價格已經飆升至53元,還有一家物流公司新增了“緊急物流附加費”,根據重量分別在原有費用的基礎上多收取20元至1600元不等。然而價格上漲,物流的速度卻變慢了。甘莫在3月24日向歐洲客戶發出了一批貨物,過了5天還在轉運流程中,而在之前“一般發貨後一週,對方就能收到”。

出口轉內銷不那麼容易

轉銷防疫物資爭取自救

外貿這麼難,考不考慮“出口轉內銷”?這是一個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難的事情。

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國內外產品的標準不一樣。據甘莫介紹,他們現有的生產線可以根據國內標準進行改造,“但這直接導致最後產品的成本有差異,我們做內銷可能競爭力也不強。”而若按照國際標準或國外標準生產,有些產品按照現有的規定並不能夠在國內市場銷售。

其次,“我們產品定位並不是家用或個人用,都是面向商用或是大型工程的,這些業務在國內的話,工程款項的收款流程比較長。”對於規模不大的企業來說,等待尾款付清是一個存在風險的過程,甘莫舉了個最糟糕的例子,“可能尾款還沒收到,企業就已經因為資金週轉問題倒閉了。”

儘管面對的困難很多,甘莫依然對行業抱有信心,“辦法總比困難多,起碼生存的機會還是有的。”

據甘莫介紹,他所在的公司成立於2005年,規模雖然不大,但有一定的自主研發能力,是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專利示範企業,自有工廠也陸陸續續建立了幾條生產線,並組建了參與整個貿易流程的團隊。去年雖說有貿易戰的影響,但總體情況還算不錯,全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

“這幾年我們一直都採用線下展會和線上電商相結合的銷售模式。”甘莫認為,外貿企業佈局跨境電商業務是這幾年的趨勢,他們公司在成立初期就積極嘗試過電商銷售,最近5、6年又新增了幾個平臺,“行業垂直的平臺和綜合性的平臺我們都有入駐,電商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而現在,在保證資質的前提下轉銷防疫物資是不少外貿企業“自救”的方式之一,甘莫也把更多的希望寄託在防疫產品的海外訂單上。“最近,有很多客戶向我們諮詢購買口罩之類的防疫產品,這時候必須根據需求隨機應變,靈活一點。”

就在上週,公司向市場監察管理局提交申請增加企業經營範圍。“手續齊全了,我們還打算銷售核酸快速檢測試劑。”甘莫頓了頓,說,“無論如何,想方設法,我們都要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