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開國功臣長孫無忌,不僅是謀臣,還是法學家。

唐太宗登基以後,比較懷舊,叫來大畫家閻立本,讓他繪製了二十四幅功臣畫像,並將其掛在凌煙閣表達紀念。

凌煙閣類似於《隋唐英雄傳》中的英雄排行榜,在凌煙閣中,排名第一的叫:長孫無忌。

大唐開國功臣長孫無忌,不僅是謀臣,還是法學家。

長孫無忌,很多人聽過他的名字,他是宰相,是謀臣,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個法學家

長孫無忌自幼喪父,跟著母親回了外婆家,由其舅舅高士廉撫養成人。

這個高士廉很有眼光,很早就發現李淵次子李世民才華出眾,便將甥女長孫氏也就是長孫無忌的妹妹嫁給李世民,就是後來的一代賢后文德皇后。

妹妹做了皇后,長孫無忌也就成了國舅公。

但是長孫無忌並不是因為妹妹才輝煌騰達的。

大唐開國功臣長孫無忌,不僅是謀臣,還是法學家。

其一,長孫無忌本身與李世民交好;

其二,長孫家族作為皇族宗室,從北魏至隋以來能人輩出,可謂“門傳鐘鼎,家世山河”。比如長孫氏的父親長孫晟有一箭雙鵰的美譽,且在軍事外交上也頗有建樹。

其三,長孫無忌自身才華出眾,智慧過人。

我們來看看唐太宗李世民對長孫無忌的評價:無忌聰明鑑悟,雅有武略(文韜武略);無忌善避嫌疑,應對敏速,求之古人,亦當無比(反應敏捷,前無古人);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功蓋當世)。

綜上,家庭環境、自身素質、朋友圈背景,該有的都有了,想不功成名就都難。

為什麼說長孫無忌同時也是一名法學家呢?

唐太宗掛了以後,其兒子李治繼位,即唐高宗。

由於李治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大唐開國功臣長孫無忌,不僅是謀臣,還是法學家。

但是當時在司法審判領域也存在一些問題。鑑於當時中央、地方在審判中對法律條文理解不一,每年科舉考試中明法科考試也無統一的權威標準的情況,唐高宗在永徽三年下令召集律學通才和一些重要臣僚對《永徽律》進行逐條逐句的解釋,“條義疏奏以聞”,繼承漢晉以來,特別是晉代張斐、杜預註釋律文的已有成果,歷時1年,撰《律疏》30卷奏上,與《永徽律》合編在一起,於永徽四年十月(公元653年)經高宗批准,將疏議分附於律文之後頒行。計分12篇,共30卷,稱為《永徽律疏》,又名《唐律疏議》。

通俗地理解,就是一些文人對歧義頗多的《永徽律》進行的一番逐條逐句的解釋,然後又和《永徽律》合編在一起,組成了《唐律疏議》,類似於我們今天最高法、最高檢的司法解釋。

大唐開國功臣長孫無忌,不僅是謀臣,還是法學家。

聽起來似乎也沒什麼,現在起草司法解釋的這麼多,難道個個都是名垂千古的法學家?

我們當然不能這麼簡單地理解。很多事情,放在今天來看沒什麼,但是對於開山之人,就是偉大的成就。就像一個化學實驗,後人做與第一個做實驗的人,肯定不可同日而語。

《唐律疏議》就是這樣一種存在。它第一次將法律解釋得非常詳盡,而且與原法律合編在一起,解釋與原條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給當時的司法審判帶來巨大的影響,對後世同樣影響深遠。

《唐律疏議》是中國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華法系的代表作,在世界法制史上具有很高的聲譽和地位,可以說是世界中世紀法典的傑作。唐律的內容承前啟後,在總結前人的立法成果和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並且開創了中國古代法典中法律與歷史結合的先河。

《唐律疏議》自高宗時作成頒行後,終唐之世,一直沒有廢止過。可見它的完善與科學。她使立法寬平,順乎歷史潮流,因而促進了唐初封建經濟迅速恢復與發展,對後世立法如《宋刑統》、《大明律》、《大清律例》等都有深遠影響。

大唐開國功臣長孫無忌,不僅是謀臣,還是法學家。

一句話概括就是:《唐律疏議》是古代法律水平的傑出代表。

而這部法律,傾注了長孫無忌的大量心血。《唐律疏議》的基礎《永徽律》,也是長孫無忌的傑作,《永徽律》的基礎《貞觀律》,也是長孫無忌的傑作。

可以說長孫無忌在唐朝建立起,就一直參與大唐的法律工程,直到自己死亡。在這期間誕生了神作《唐律疏議》,難道他的成就還不足以被稱為“法學家”嗎?

當代法學家汪漢卿教授甚至認為,中國歷史上真正的法學家只有兩人:一個是唐代的長孫無忌,另一個就是清末的沈家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