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醫用藥經驗分享:106條用藥精華,建議收藏學習


名老中醫用藥經驗分享:106條用藥精華,建議收藏學習


1 生石膏佐芍藥,可解陽明之熱。石膏性寒而能散,芍藥味苦寒,且能通利小便,治腹疼,故石膏佐芍藥更宜於治療熱痢。


2 生石膏佐薄荷,治牙痛有內熱者。


3 石膏配蟬蛻,用於溫病氣分有熱。


4 石膏、半夏、麥冬並用,能滋陰而不戀邪。麥冬能滋陰,但又能導致留邪不散。若與生石膏、半夏合併使用,則無此忌,誠以生石膏能散邪,半夏能化滯也。


5 生石膏、三七、蒲黃並用,治闌尾炎。


6 生石膏、龍骨、山萸肉配伍,可用於傷寒、溫病之熱實而脈虛、心中怔忡、精神躁擾者。


7 赭石與石膏並用,最善通熱結之大便。且又用治肝氣、肝火相併上衝引起胃氣上逆之嘔吐。蓋用石膏能清陽明大熱,用赭石善平上逆之衝氣故也。


8 赭石能降胃以止吐衄。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熱者,宜佐以瓜蔞仁、白芍;其熱而兼虛者,可佐以人參;有因涼者,一可佐以乾薑、白芍(因涼猶用白芍者,防乾薑之熱侵肝膽);其涼而兼虛者,可佐以白朮;有因下焦虛損,衝氣不攝而上衝,胃氣不降者,宜以山藥、芡實佐之;有因胃氣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證久不愈者,宜以龍骨、牡蠣、三七諸藥佐之。


9 人參配赭石,人參可以救氣分之脫,但有助氣上升之弊,與赭石並用,方能引氣歸原,更能引人參補益之力下行。且參、赭並用,不但能納氣歸原,設於逆氣上幹,填塞胸臆,或兼嘔吐,其證上盛下虛者,皆可以參、赭並用而治之。又參、赭並用,其補益之力直達湧泉,能導引肺氣歸腎。且能助心氣下降。又人參配赭石,可使人參之補力專於下達,故治吐衄方中凡用參者,必重用赭石以輔之。二藥配伍,又用於火不歸原等證。


10 人參、當歸得赭石則力能下行,有催生、開交骨之功。且當歸與赭石同用,其滑潤之力愈增。


11 赭石、牛膝與黃芪並用,能監製黃芪上升之性,而防止血之上升,用於腦充血證。


12 蓯蓉、當歸與赭石並用,潤便通結甚效。


13 赭石、芒硝並用,能降逆、止吐、通便、下痰涎。又常用於癲狂。


14 赭石與山藥並用,能和胃、降胃,義同於半夏秫米湯而力實優之。


15 赭石、乾薑佐甘遂,使藥力下趨。甘遂去燥結,力甚猛悍,以攻決為用,能下行,亦能上達,若無以駕馭,服後常致吐瀉交作,因而氣機不能下行,轉而上逆,未得施其攻決之力,既而吐出。故以赭石之鎮逆、乾薑之降逆協力下行,以參贊甘遂成功也。


16 赭石、麥芽並用,降胃升肝。


17 赭石、黃芩、瓜蔞仁、三七配伍,功近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而較之緩和。


18 赭石、磁石二者同用,相得益彰,能維繫元氣,入於補藥之中,使補益之力直趨下焦,以治上盛下虛之證。


19 赭石、滑石並用,治吐衄之因熱者甚效。


20 滑石、茅根配伍,治溫病肺胃有熱伴津傷證。


21 滑石與土狗並用,可通利小便而消水腫。用治內蘊溼熱,周身漫腫,心腹膨脹,小便不利者。


22 白芍善利小便,阿膠能滑大便,二藥並用又大能滋補真陰,而用治陰虛,小便不利,水腫之證。


23 白芍、牛蒡子同用,以瀉寒火之凝結。其中白芍善利小便,自小便以瀉寒火之凝結;牛蒡子能通大便,自大便以瀉寒火之凝結。


24 芍藥、乾薑、生薑同用,治因涼而胃氣不降所致的吐衄。用芍藥以防乾薑之熱力入肝,肝為藏血之髒,得芍藥之涼潤以養之,則寧謐收斂,而血不妄行。芍藥與生薑同用,且能和營衛,調經絡,引血循經,使周身之氣化流通。


25 芍藥與附子並用,能收斂元陽,歸根於陰,且能分利小便而療洩瀉。


26 芍藥配熟地。芍藥善利小便,故能行熟地之膩。再加龜板、地膚子,主治陰虛之小便不利。


27 熟地、茯苓,能止下焦不固之滑瀉。


28 熟地與茅根同煎,治平素陰虛,以致小便不利,積成水腫者。


29 熟地佐炒薏苡仁,治勞疾咳嗽。熟地以其大滋真陰,恐其多用泥胃,故佐以薏苡仁,健胃利溼,以行熟地之滯。


30 生地黃與竹茹配伍,可涼血、止血,蓋生地黃有涼血之力,雖能止血,然恐止後血瘀經絡,致生他病,輔以竹茹宣通、消瘀,且其性亦能涼血、止血,是以有益無弊也。


31 生地、硼砂並用,治咽喉腫痛。


32 玄參與柏子仁、枸杞並用,治肝腎虛而生熱,視物不了了者,恆有捷效。


33 山藥、牛蒡子並用,大能止嗽定喘,以成安肺之功。


34 山藥、薏苡仁並用,皆為清補脾肺之藥。然單用山藥,久則失於黏膩;單用薏苡仁,久則失於淡滲。唯等分並用,乃可久服無弊。若再合以甘涼潤肺健脾之柿霜,可用治脾肺陰虧、飲食懶進、虛熱勞嗽,並治一切陰虛之證。


35 山藥佐附子,可於補陰之中扶陽。若再與苦降之芍藥同用,自能引浮越之元陽下歸其宅,故可用於大病後陰陽不相維繫,陽欲上脫之證。


36 山藥與滑石同用,一利小便,一固大便,一滋陰以退虛熱,一瀉火以除實熱,瀉熱補虛,一舉兩得。故可用治上焦有燥熱而下焦滑洩之證。更可合芍藥甘草湯同用。蓋芍藥甘草復真陰,補益氣化之虛損。而芍藥又善滋肝腎以利小便,甘草又善調脾胃以固大便,是可彙集一方,故治陰虛滑洩之證,功效卓著。


37 山藥、滑石、甘草同用,治暑溼洩瀉。滑石、甘草能清陰虛之熱。又重用山藥之大滋真陰、大固元氣以贊之。真陰足則小便自利,元氣固則洩瀉自止。山藥、甘草能逗留滑石,不至速於淡滲,使其清涼之性,得以轉輸而宜於治暑。


38 山藥、車前子同用,治陰虛小便不利、大便滑瀉,兼治虛勞有痰作嗽。蓋山藥能固大便,而陰虛小便不利者服之,又能利小便。車前子能利小便,而性兼滋陰,可為補腎藥之佐使,又能助山藥以止大便。二藥同用做粥服之,大能留戀腸胃。


39 半夏配山藥,以止嘔吐。半夏為降胃安衝之主藥,山藥在上大能補肺生津,則多用半夏,不慮其燥;在下大能補腎斂衝,則衝氣得養,自安其位。且與半夏皆無藥味,故用於嘔吐甚劇、不能服藥者尤宜。二者配伍為粥,食粥則借其黏稠留滯之力,可以略存胃腑,以待藥力之施行。若上焦有熱者伍柿霜、涼者伍乾薑。


40 山藥配酸石榴,可寧嗽定喘。


41 山藥、水蛭並用。山藥饒有補益之力,水蛭善通瘀。水蛭稍有刺激性,屢服恐於胃不宜,用山藥能防其開破傷正,且又善於調胃腑。


42 懷山藥配雞內金,久服治虛勞。


43 懷山藥、山楂、雞內金、蔗糖配伍,功似大黃蟲丸而補虛化瘀。


44 白朮、雞內金,治脾虛生痰。白朮補脾胃,然土性壅滯,故白朮多服久服,亦有壅滯之弊,有雞內金之善消瘀積者以佐之,則補益與宣通並用。又能開胃增食,久服可消融腹中積聚。


45 炒白朮、雞內金、天冬、山楂配伍,以治癥瘕堅結及月事不通。


46 生雞內金、生於術、鮮茅根、生薑並用,治水臌、氣臌並病。茅根善利水,又善理氣,故能佐雞內金以奏殊功。加生薑,恐鮮茅根性微寒,且其味辛,能理氣,其皮又善利水。


47 雞內金與生酒麴並用,可消積,治胃脘有硬物堵塞。


48 雞內金與芡實並用,治老人氣虛痰盛。雞內金能補脾胃、化飲食、消積滯,芡實大能斂衝固氣,統攝下焦氣化。脾胃強健,痰涎自除。


49 黃芪配知母,可退虛熱。黃芪溫升補氣,知母寒潤滋陰,二藥並用,大具陽升陰應,雲行雨施之妙。勞瘵者多損腎,黃芪能大補肺氣,以益腎水之源,使氣旺自能生水,而知母又大能滋肺中津液,俾陰陽不至偏勝,即肺臟調和而生水之功益善也。然遇陰虛、熱甚者,又必須加生地黃同服。又黃芪佐知母,補氣而不熱。黃芪既善補氣,又善升氣,唯其性稍熱,故以知母之涼潤者濟之。若用黃芪補氣之方,恐其有熱不受者,恆輔以知母。


50 黃芪與桑寄生並用,為填補大氣之要藥。


51 黃芪、桑寄生、續斷,可補肝氣。


52 黃芪與赭石、蟲並用,可治肢體痿廢。


53 黃芪與桂枝相助,為理則善逐風。黃芪能逐入髒之風外出,且善補氣。桂枝亦逐風要藥,因其善平肝,故尤善平肝家之風,二藥並用則逐風之力愈大。


54 黃芪、桂枝、乾薑同用,能助心肺之陽。


55 桂枝、乾薑並用,善補少陰君火,而桂枝、黃芪並用,又善補少陽相火(即膽中寄主之相火)。又桂枝、乾薑能助心肺之陽而宣通之。


56 桂枝、龍膽草並用,治肝熱,脅下兼胃口疼痛。桂枝能舒肝氣之鬱結而止脅疼,更能平肝木橫逆恣行,則胃疼亦可愈。唯其性偏溫,肝膽有熱者不宜,故加龍膽草以調劑之,俾其性歸和平而後用之,有益無損也。


57 桂枝、川芎,以舒肝氣。


58 桂枝、柴胡,皆為舒肝之妙品,合用能助脾氣之升,陳皮、厚朴能助胃氣之降。四藥並用,能使清升濁降,滿悶自去。


59 人參、威靈仙並用,治氣虛小便不利甚效。靈仙可行參之滯。


60 蘇子、瓜蔞仁、赭石、芒硝配伍,治傷寒、溫病結胸。


61 芒硝、鮮萊菔同煎,可治腸結。萊菔味甘性微溫,煨熟食之,善治勞嗽短氣,其性能補益可知。與朴硝同用,可化朴硝之鹹寒,其補益也可緩朴硝之攻破。脈虛不任通下者,可輔以人參以扶持保護。


62 朴硝、白礬、炒麥面三藥配伍,可治心火熾盛、熱痰凝鬱上焦而為胸滿惡逆之證。朴硝味鹹寒,稟寒水之氣,水能勝火,寒能治熱,為心家對宮之藥,為治心有實熱者之要品。白礬能助朴硝以消熱痰也。調以炒麥面者,誠以麥為心谷,以防朴硝、白礬之過瀉傷心,且炒之則氣香歸脾,又能防硝、礬之不宜於脾胃也。


63 乾薑、朴硝並用。乾薑性熱,朴硝性寒,二藥並用,善開寒火之凝滯。寒火凝滯於腸間者開,宿食停滯於腸間者亦易開也。


64 大黃、赤石脂並用,可治吐衄有熱象者。


65 大黃、肉桂並用,亦治吐衄有熱象者。


66 肉桂、大黃、代赭石配伍,平肝之藥,以桂為最要,單用之則失於熱;降胃之藥,以大黃為最要,單用之則失於寒,若二藥並用,則寒熱相濟,性歸和平,降胃平肝,兼顧無遺。再加入代赭石之降逆鎮肝、力專下行,故可用於肝鬱多怒、胃鬱氣逆,致吐衄之證,屢用他藥不效者。


67 肉桂、黃連等分並用,能交陰陽於頃刻,以化其互爭,實為燮理陰陽之主藥,即為解寒火凝滯之要品。況肉桂原善平肝,黃連原善厚腸,二藥相助為理,則平肝不失於熱,厚腸不失於涼。如佐以芍藥、甘草則善愈腹疼,亦即善解寒火凝滯而用於痢疾遷延不愈。


68 乾薑與厚朴同用,治寒飲堵塞胃脘,飲食不化。與桂枝同用,治寒飲積於胸中,呼吸短氣;與黃芪同用,治寒飲漬於肺中,肺痿咳嗽;與五味子同用,治感寒肺氣不降,喘逆迫促;與赭石同用,治因寒胃氣不降,吐血、衄血。


69 厚朴與桔梗、半夏並用,善除溼滿。


70 厚朴與姜、術並用,善開寒痰凝結。


71 厚朴與烏藥並用,善治小便因寒而白濁。


72 治衝氣上衝,並夾痰涎上逆之證,必於龍骨、牡蠣、半夏、赭石等降鎮藥中少佐厚朴以宣通之,則衝氣、痰涎下降,而中氣仍然升降自若,無滯礙。


73 金銀花、牛蒡子並用,善解瘡瘍熱毒,又可預防腸中潰爛而用於痢疾。


74 牛蒡子、三七合用,治臟腑內癰。


75 三七與大黃並用,外敷治瘡瘍初起腫疼。


76 三七、土鱉蟲並用,治瘀血腰痛。


77 三七、赭石配伍,治咳血難愈者。其有熱者,加鮮生地。


78 重用生地黃止血,必用三七輔之,因生地黃最善涼血,以治血熱妄行,猶恐妄行之血因寒而凝,瘀塞於經絡中也。三七善化瘀血,與生地黃並用,血止後無他虞。


79 三七、花蕊石、血餘炭配伍,治咳血,兼治吐衄,理瘀血及二便下血。三七、花蕊石為止血之聖藥,且又化瘀血而不傷新血,以治吐衄,愈後必無他患。至血餘炭,其化瘀血之力不如花蕊石、三七,而其補血之功則過之。


80 三七、鴉膽子並用,能化腸中腐爛而止痢。蓋久痢腸中或有腐爛也,若加山藥做粥,治久痢,腸中欲腐,下虛滑脫。又,三七、鴉膽子合用治力小任重,血瘀膈上,常覺短氣之證。


81 鴉膽子、三七、鮮小薊根並用,治血淋。


82 鴉膽子、硫黃並用者,因鴉膽子善治下血,而又恐單用失於寒涼,故少加硫黃輔之,況其腸中脂膜,因下血日久,易致腐敗釀毒,二藥之性皆善消除毒邪。


83 鹿角膠輔以生硫黃,治相火衰微之下焦覺冷及陽痿。


84 硫黃、赤石脂配伍,治下焦寒涼洩瀉及五更瀉。若加炒小茴香,可引其溫暖之力以入奇經,用治女子血海虛寒不孕。又,因硫黃為溫補下焦第一良藥,唯其性能潤大便,於大便滑瀉者不宜,故輔以赤石脂之黏膩收澀,自有益無弊也。


85 花椒、硫黃同用,能大補元陽。可配合四神丸以治五更瀉。花椒目配生硫黃,治因涼成水臌者。


86 椒目、小茴香、威靈仙三藥配伍,治下焦受寒、小便不通。椒目之滑而溫,茴香之香而熱,散其凝寒,即以通其竅絡。更佐以威靈仙溫竄之力,化三焦之凝滯,以達膀胱,即化膀胱之凝滯,以利尿也。


87 核桃仁、柿霜並用。核桃仁性善補腎,柿霜甘涼滑潤,甘能益肺氣,涼能清肺熱,滑能利肺痰,潤能滋肺燥。二者同用,肺腎同補,金水相生,宜於肺腎兩虛之喘咳,或腰膝痠疼,或四肢無力。


88 續斷、菟絲子並用,可代鹿角膠、虎骨膠治骨痿。


89 若治陡然腹脅疼痛,由於氣血凝滯者,可但用三稜、莪術,不必以補藥佐之。若治瘀血積久,過堅硬者,原非數劑所能愈,必以補藥佐之,方能久服無弊。或用黃芪,或用參、芪,使補、破之力相匹敵,不但氣血不受損,瘀血之化亦較速,蓋人之氣血壯旺,愈能駕馭藥力以勝病也。又,參、芪得三稜、莪術以流通,則補而不滯,而元氣愈旺。元氣既旺,愈能鼓舞三稜、莪術以消瘀血。


90 乳香、沒藥、丹參同用,可使肺癰內消。丹參能上達於肺,以宣通臟腑之毒血鬱熱而消融之。乳香、沒藥同為瘡家要藥,故用之則參贊丹參,而癰瘡可以內消。乳香、沒藥二藥並用,為宣通臟腑、流通經絡之要藥。配當歸、丹參,於流通氣血之中,大具融化氣血之力。內外瘡瘍,心腹、肢體疼痛,凡病之由於氣血凝滯者,恆多奇效。


91 山楂配紅糖,甘酸相合,治血虛經閉。


92 山楂、茶葉、紅白糖並用,治痢疾初起。


93 山楂、艾葉配伍,治腸風下血。


94 山楂、紫草,煎酒調服,治痘疹幹黑。


95 鮮萊菔汁、鮮藕汁並服,善止血,可用於吐衄不止。


96 半夏配萊菔,仿半夏秫米湯意,通陰陽、和脾胃而安眠。


97 生麥芽、生雞內金配伍,升肝降胃。治肝不升胃不降之證。並可伍山藥以培養臟腑之氣,以防升之降之而有所損傷。


98 生麥芽、鮮茅根並用,善達肝木之鬱以調氣分。


99 麥芽、茵陳、川楝子三味加入鎮肝藥中,可防止單服鎮肝之品,初用時反覺氣血上攻而病情加劇。肝為將軍之官,其性剛。若但用藥強制,或轉激其反動之力,而此三味能順肝木之性,故能引而抑之。


100 蟬蛻、連翹,表散溼疹之妙藥。


101 蟬蛻與蛇蛻並用,善治周身癩癬瘙癢。


102 蜈蚣、薄荷、鉤藤,入於白虎湯中,治高熱驚厥。


103 防風引以麝香,能深入臟腑以搜風。


104 地龍輔以蟲,可治中風偏枯,肢體痿廢。


105 硃砂、薄荷冰配伍,可掃除毒邪以治心臟之麻痺。而樟腦所升之冰片,有興奮心臟以除其麻痺之作用。故三者合用,可治霍亂證,六脈皆痺者。


106 硼砂、兒茶配伍,硼砂性涼而滑,能通利肺竅;兒茶之性涼而澀,能安斂肺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