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油價為什麼不降?

◆“地板價”的根本目的,不是保護油企,而是保護民族石油產業。

截至3月31日收盤,WTI原油期貨價格已跌至20.09美元/桶,創下了18年以來的最低點。

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油價又迎來調價的窗口期。然而,國家發改委發佈消息稱,本次汽、柴油價格不作調整。

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油價為什麼不降?

什麼是“天花板價”“地板價”?

“地板價”在保護誰?

1.中國油價機制

先來了解下,中國成品油是如何定價的。

1998年以來,中國成品油價格機制幾經改革。

一個大方向,便是市場化。

目前看,影響中國油價的“市場”在外,而不在內。

這是因為,從2017年開始,中國就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石油進口國。

2019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更是超過了70%。

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油價為什麼不降?


近幾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

某種意義上,國際油價決定了國內油價。

中國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基點,就是與國際原油接軌。

具體而言,主要掛靠布倫特、迪拜和米納斯三個國際油種。以此為基準,計算進口到國內的價格,再加上中間費用、稅費,留下適當的利潤,就能得出最終的價格。

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油價為什麼不降?


布倫特原油指數

成品油的調價週期為十個工作日,即14天調整一次。

如果調價幅度少於每噸50元(每升5分錢),零售價格暫不作調整,納入下次調價時累加或衝抵。

截至日前,2020年國內成品油共調價五次,汽油累計跌幅為1850元/噸,柴油跌幅1780元/噸。

2.“天花板價”與“地板價”

最近一次調價是3月17日24時,汽油每噸下調1015元,柴油每噸下調975元,降至近7年最低,國內油價重回5元時代。

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油價為什麼不降?


按照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3月31日24時正是新一輪的調價窗口,為什麼不下調呢?

這是因為,國內成品油價格是有“下限”的。

2016年1月,國家發改委發佈《關於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設定成品油價格調控上限與下限。

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天花板價”“地板價”:

“天花板價”為130美元,當國際油價高於每桶130美元時,國內汽、柴油最高零售價不提或少提。

“地板價”為40美元,當國際油價低於每桶40美元時,國內汽、柴油最高零售價不降低。

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油價為什麼不降?


“天花板價”與“地板價”

3月17日調價時,國際油價已在40美元以下,已經是“地板價”了。

所以,3月31日油價不可能再下降。

換言之,下一次國內油價調價,只會往上調。

3.保護了誰?

問題來了,中國為什麼要設立“天花板價”“地板價”呢?

這是因為,油價過高過低都不是好事。

過高就不說了,下面重點來解釋一下油價過低的壞處。

《派84艘巨輪抄底石油,中國成為“石油大戰”最大贏家?》(點擊標題即可閱讀)一文中,我在分析中國購買石油時寫道,必須要照顧自家的石油企業。

“地板價”也是這個道理。

與天賦異稟的海灣國家相比,中國本土的石油生產成本較高。國際油價暴跌,如果不限價,進口石油將極大衝擊甚至摧毀本土石油。

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油價為什麼不降?


“鐵人”王進喜與中國石油產業

屆時,國內油田關停,產業鏈崩潰,自產能力下降,國家能源安全將受制於人。

“地板價”與環保也有關係。

從產業的角度看,如果油價過低,像天然氣氫能、風能這樣的可替代能源或新能源產業就失去了價格優勢,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從個人的角度看,高油價比低油價更能減少私家車的使用頻率,促進人們更多地選擇公共交通。

需要強調的是,國際油價低於調控下限時,國內成品油價格未調金額不是直接留給企業成為收入,而是作為風險準備金,全額上繳中央國庫。

這筆收入,將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用於節能減排、保障石油供應安全等。

4.“地板價”的爭議

石油不僅是可以燃燒的能源,還是塑料、化纖、瀝青、塗料等生產生活必需品的原材料。

對中國這樣一個貧油國來說,石油的地位已不亞於糧食。

大家都知道“穀賤傷農”。為了鼓勵農民種植糧食作物,國家推出了糧食託市收購制度。國家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糧食,避免糧價暴跌損害農民利益。

設立“地板價”,也是同樣的道理。

同樣是國家託底,為什麼“地板價”爭議這麼大?

原因是,糧價的背後,是無數個生產糧食的農民;油價的背後,卻是三個石油寡頭。

農民種糧,賺錢不易。如果不保障價格,農民更不願意種糧了。

再看油企,2019年,中石油淨利潤為456.82億元,中石化淨利潤為575.91億元,中海油淨利潤為610.45億元。

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油價為什麼不降?


“三桶油”2019年財務數據(來源:中新經緯)

“三桶油”還在賺大錢,40美元的“地板價”是否合理,應不應該再低點?

更為重要的是,“地板價”的根本目的,不是保護油企,而是保護民族石油產業。

民族石油產業的強大,要靠保護之盾,更要靠競爭之矛。

目前看,“三桶油”壟斷了國內市場,顯然缺乏競爭。

民族石油產業當然要保護,問題是,“地板價”能起到真正的保護作用嗎?

這才是“地板價”爭議的關鍵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