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鬢邊不是海棠紅》:走向“主流”的耽改劇

根據一些影視娛樂媒體的報告,接下來將會有近兩百部的耽美小說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以及網劇。今年除了於正製片的《鬢邊不是海棠紅》(以下簡稱《鬢邊》)以外,還有一部同樣改編自著名耽美小說的《成化十四年》也即將上映。根據晉江文學網站今年公佈的數據,其站內耽美小說的影視版權的成交額比往年大幅度的增加,並且諸如priest、淮上、非天夜翔與巫哲等著名的耽美小說作家的作品更是動輒千萬元影視版權,從而讓耽改劇成為當下中國影視界中一股頗為引人注目的力量。

《鬢邊不是海棠紅》:走向“主流”的耽改劇

所謂“耽改劇”,最簡單直白的定義便是改編自耽美小說的劇(包括電影、網劇與電視劇等)。在某種程度上,它與我們熟知的“耽美劇”存在一定的差異。就國內近幾年比較著名的耽美劇而言,2016年著名耽美小說家柴雞蛋親自參與的對自己的耽美小說的改編而成的網劇《上癮》,可作為典型的耽美劇,它圍繞著俊美少男們純潔、美好且往往頗為理想化的愛情(大都是初戀)故事展開。這一類劇種在日本、韓國、泰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發展成熟,並且在市場和資本的共同簇擁下,形成強勢的耽美經濟,這一點在泰國耽美劇的製作與傳播過程中表現的最為鮮明。

《鬢邊不是海棠紅》:走向“主流”的耽改劇

《上癮》

中國的耽美劇則經過了一段曲折的歷史,雖然在《上癮》之前的2014年(甚至更早期),網絡中便已經出現了耽美劇,但由於其邊緣性以及製作等方面的捉襟見肘,甚至是有意識地面對特定的觀眾群體的指向,而導致這些劇往往只會在耽美圈引起關注;再加上許多此類劇的製作大都粗糙,所以也就導致其口碑也時常不盡如人意。而真正讓耽美劇在網絡世界引起巨大關注且“出圈”在主流視野中泛起波瀾的或許還是柴雞蛋的《上癮》,它不僅在國內耽美圈收穫一大批粉絲,並且在日韓泰等國和地區反響連連,從而讓原本默默無名的許魏洲和黃景瑜一夜爆紅。
《上癮》的成功讓市場和資本這雙銳利的眼睛發現了一個新的且消費力強勢的群體,因此原本處於亞文化邊緣地帶的耽美小說漸漸成為各大影視公司的關注焦點。以生產耽美文學重鎮晉江文學城為例,每當有著名的耽美小說家開始連載新的小說,並且在圈內引起風潮之時,影視公司便會立刻買下這些小說的影視版權。而大面積的撒網捕魚一直都是影視公司的著名手段。因此當《上癮》帶來了滿足各方的超預期報酬後,耽美小說的改編便成為影視公司、明星公司、市場以及原著粉之間謀利、角逐、合作和協商的重要場域。


而有別於泰國模式,《上癮》的下架導致延續其改編的方式已經不可能再被複制,因此才會出現其後耽改劇這一新模式。其中以2018年的《鎮魂》為典型代表,有別於《上癮》的改編,它改編的最重要一點便是弱化甚至“抹除”原著耽美故事中的同性之愛,取而代之以“兄弟情”作為雙男主之間的感情模式;並且擴大原著中非感情線故事,從而使得耽改劇這一新類型得以成立。但即使如此,耽改劇的另一個重要特徵便是打“耽美”這一“擦邊球”,由此既能和原著小說以及原耽龐大的讀者群體保持聯繫,收穫她們的關注;同時也能避免《上癮》的命運。
因此在“耽改劇”這一新模式中,我們能夠看到一個十分有趣的內在張力。這一模式被2019年大火的《陳情令》複製,並且也再次證明了其有效性。但伴隨著耽改劇在市場、明星個人以及背後的各種參與公司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耽改劇中一個十分微妙的存在,也在十分艱難地維持著各方的平衡,並且隨著不久前ao3事件在網上引起的巨大熱議,因而也可能遭到了無妄之災而成為被關注的重點。

《鬢邊不是海棠紅》:走向“主流”的耽改劇

《鎮魂》劇照

除此之外,耽改劇本身也始終遭到原耽粉以及現實中的性少數群體的批評。以《鎮魂》為例,在其嘗試著從耽美劇轉向耽改劇的這一過程中,它們也遭受著原耽粉們強烈的炮火,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對兩男主之間關係的弱化、改變或是抹除。其後當《陳情令》開拍並傳出有女演員帶資入組,且可能成為女主與其中魏無羨有感情戲份時,引起原耽粉們的集中關注,並且要求劇組對此做出解釋,最終後者不得不澄清此事,以及堅稱始終按照原著改編。而其後我們發現,當《陳情令》從開播時的不被看好,到隨著劇情進展而漸漸俘獲原耽粉們的心,一個主要的原因便是劇組在改編中遵守著當初的承諾,並且對主人公之間感情的處理也都微妙且點到即止。正是在這些因素之間的完美配合,使得《陳情令》在某種程度上收穫著比《鎮魂》更多的讚譽,並且“出圈”引起主流觀眾的關注。
因此,決定一部耽改劇是否能成功的一個重要參與方是作為原耽粉的觀眾。因此眾多影視公司在改編原本已經具有龐大讀者群的耽美小說時也都必然會考慮到她們的需求,並且也只有如此,才能留下足夠的空間讓粉絲們對其進行cp化和同人再創作,從而進一步地促進其在網絡和圈內傳播。並且當粉絲們的力量足夠巨大(往往都是如此)時,耽改劇也就自然會“出圈”,從而為其收穫更大的關注和利潤。

《鬢邊不是海棠紅》:走向“主流”的耽改劇

《陳情令》

也正因為原耽粉們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導致耽改劇往往面臨著頗為糾結的狀態,畢竟粉絲本身也是多元且複雜的,所以為了滿足大多數人的期望也就往往考驗著耽改劇製作公司在其中是否能取得最大公約數。《鎮魂》最終因為白宇和朱一龍兩位男主成功的演技彌補了它其他方面的嚴重缺陷,而被粉絲們勉強接受;《陳情令》則在某種程度上完成了這一最大公約數的任務,從而收穫了主要粉絲的喜愛。但要做到這一點往往很難,這或許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許多其他同時期的耽改劇最終會被忽視的原因,如和《鎮魂》同期上映的耽改劇《SCI謎案集》,它無論在製作、場景還是演員的選擇和他們的表演上,都可圈可點,甚至一些地方比《鎮魂》做的更加成功,但它卻始終未能獲得後者那般的關注度。

《鬢邊不是海棠紅》:走向“主流”的耽改劇

《鬢邊不是海棠紅》

正是在這多方力量的角逐下,我們看到於正製作的《鬢邊》似乎選擇了另一道路。從傳出改編消息起,於正便在其微博上宣稱《鬢邊》中第一沒有所謂的“兄弟情”,而是展現亂世中的伯牙子期的知己之情;第二,這部劇的主要中心思想也變成了弘揚戲劇國粹文化,而改變了原著中在“世紀末”這一充滿了頹廢、衰敗、新生和革命背景下的一段不完美甚至浪蕩的愛情故事。


我們或許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於正的這一“宣言”:首先,耽改劇的“擦邊球”本身存在風險,並且它也大都是為特定的原耽粉們所保留的(無論《鎮魂》還是《陳情令》,它們最主要的觀眾群體依舊是原耽粉、同人圈和飯圈粉絲等),因此於正在耽改劇的模式上再進一步,去掉“耽美”而使得《鬢邊》成為一部異性戀的主流劇。也正因此,許多《鬢邊》的原著粉對此表示抗議,並且從當下已經播出的劇集在原耽粉們那裡的影響來看,它未能獲得如《鎮魂》和《陳情令》一播出時收穫的熱情(也保持著懷疑)關注和推薦。
這是於正在魚與熊掌之間選擇了面向更廣大或說是主流的觀眾群體。而從他使用的演員,諸如黃曉明、尹正和佘詩曼等主流明星來看,於正的這一目的也很明確。因為,從《上癮》到《陳情令》,無論是耽美劇還是耽改劇,由於其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而往往使得主流明星不願接手。因此它大都成了知名度有限的明星們搏一搏的機會。許多人失敗了,伴隨著他們主演的劇一起,關注者寥寥;但有些人成功了,如上面所舉的三部劇中的主演們都由此一夜爆紅,成為當下影視圈中的頂級流量。

《鬢邊不是海棠紅》:走向“主流”的耽改劇

《鬢邊不是海棠紅》

除了去除“耽美”、不再打“擦邊球”以外,於正為了讓《鬢邊》進入更大的主流市場也改變了原著小說中的故事主線以及其精神氣質。在水如天兒的原著中,商細蕊“戲子無情”,在亂世梨園中經歷著各種骯髒鬥角,為了生存下去也犬儒且良木而擇;程鳳台則是典型的有錢公子哥,浪漫又浪蕩。兩人都不完美且不純粹,但也正因此,他們之間在“世紀末”這段不完美的愛情才顯示出頗為迷人的悲劇特質。而在於正的《鬢邊》中,無論是商細蕊還是程鳳台,都一身正氣,在民國這段危難之際,因義氣相識相知,似乎就要演繹一段“桃園結義”的故事。但也正是這樣的改編,讓《鬢邊》更加符合主流觀眾和市場的審美要求,從而謀求著更大的野心。

《鬢邊不是海棠紅》:走向“主流”的耽改劇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的陳紉香

《鬢邊不是海棠紅》:走向“主流”的耽改劇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的商細蕊

到當下為止,《鬢邊》無論是在原耽圈還是主流觀眾那裡,引起的反響雖有但卻有限。《鬢邊》的原耽粉們首先發現,在這部服道化皆精美且細緻的劇中,伴隨著“耽”的消失而失去了那股微妙的誘惑和迷人之處。而無論是黃曉明還是尹正,因其本身主流形象太過鮮明而導致留給原耽或是同人粉們想象和再創作的空間十分有限;並且,由於劇中兩人正氣過足,而導致“水至清則無魚”的狀況,使得同人粉無處下手。


而如果根據《鎮魂》和《陳情令》的傳播模式,如果難以組成可“被磕”的cp,往往會阻礙其在圈內的迅速傳播。這或許是於正自始至終的打算,即杜絕原耽粉或同人粉對其的“過度解讀”而可能引起的危險。但劍有雙刃,當拒絕數量龐大的原著粉的這些再解讀和創作,《鬢邊》或許也在失去這部分觀眾。而對於主流觀眾來說,當他們知曉這是一部“耽改劇”時,也就往往會先入為主地降低關注度,雖然於正已經在儘可能地剝離“耽”這一元素了。
當然,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則會發現或許《鬢邊》的製作人比我們想的要聰明,即“宣言”的真實性最終還要依靠劇中的表現來看。因此,《鬢邊》也可能處在這樣一個精明的位置,即它一方面捕獲著原耽粉們的關注,另一方面通過“宣言”這些話術來打入主流市場,最終獲得各方的關注,從而能夠使其利潤最大化。
而在這一過程中,參與的各方似乎都獲得了自己所希望得到的,但被犧牲的是什麼?或許也就是我們在此一直討論的“耽”(美)。從耽美劇到耽改劇,再到像《鬢邊》這樣或許已經不能被稱作“耽改劇”的耽改劇,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對耽美劇中的“耽美”進行矯正過程。它一方面消費著那個已經不在場的“耽美”元素,另一方面又對其棄之如履。

現在我們對《鬢邊》下結論或許為時過早,但就它戲裡戲外所暫時透露出的諸多訊息,似乎已經預示著一種新的模式在“耽改劇”之後浮現。而對於接下來兩百多部的耽改劇,它們又會以怎樣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眼前,在一個悲觀的立場中保持著樂觀的期待或許依舊是我們不得不為之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