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夜醒頻繁,有枕頭圈是缺鈣嗎?

小多多媽媽


你好我是朗朗麻麻,一個早產兒的媽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能見到嬰幼兒的枕部(也就是腦袋跟枕頭接觸的地方),出現一圈頭髮稀少或沒有頭髮的現象,這稱之為“枕禿”,寶寶頻繁夜醒加上枕禿,按照老一輩的說法總會讓人聯想到缺鈣,但是真的一定就是缺鈣嗎?不見得!還是要分情況判斷:

一、非病理性狀態

引起寶寶經常夜醒的原因非常多,作為父母還需要仔細觀察,從而才能較好初步判斷是否和缺鈣原因有關。比如,每次臨睡前進食過多,造成腹部不適,或者寶寶腸胃功能本身較差,易有腹脹腹痛,亦或是餵食不足而沒有飽腹感,以及室內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等等這多種因素都容易造成寶寶有夜醒,哭鬧等表現,還需要從這些方面查找原因哦。

關於枕禿,嬰兒階段,寶寶大部分時間都是躺在床上,腦袋跟枕頭(小寶寶不建議用枕頭也可以是一塊毛巾摺疊的枕頭)接觸的地方容易發熱出汗,出汗進而致使寶寶的頭部皮膚髮癢,而小寶寶還不能用手抓,也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癢,所以他們通常會通過左右搖晃頭部的動作,來來自己撓癢癢。寶寶經常摩擦後,他們枕部頭髮自然會被磨掉而發生枕禿現象。此外,如果枕頭太硬,也會引起枕禿現象。

二、真的缺鈣的狀態

寶寶缺鈣不但容易有夜醒表現,而且還會伴有出汗過多,體質較差,容易患病,還常會伴有營養不良,頭髮也稀疏發黃,尤其是嚴重缺鈣易引起枕禿,也就是枕後部位頭髮會特別稀少,綜合這多種表現,可初步考慮寶寶有缺鈣的可能性。當寶寶缺鈣時,常表現為多汗,尤其是入睡後頭部出汗,使他們的後枕部不斷磨擦枕頭,久而久之寶寶就可能出現枕禿圈。因此,當寶寶出現枕禿,可以作為判斷寶寶缺鈣或者佝僂病前兆的輔助診斷之一,但不是絕對的證據。

三、其他病理原因也可能引起

寶寶缺鐵性貧血或者營養不良,他們都有可能出現枕禿現象。 所以,當寶寶出現枕禿,可以作為判斷寶寶缺鈣或者佝僂病前兆的輔助診斷之一,但不是絕對的證據。寶寶在缺鐵性貧血或者營養不良時,他們都有可能出現枕禿現象。如無法良好判斷,尤其是懷疑有病理性因素存在時,一定要帶寶寶去就診檢查,以明確診斷哦。

總之,當寶寶出現了枕禿和夜醒,家長也不必過度緊張,尤其是生理性枕禿,更不必緊張。關於生理性枕禿只要家長只要保證寶寶頭部的乾爽,並定期給寶寶洗髮,保持枕頭(小寶寶不建議用枕頭也可以是一塊毛巾摺疊的枕頭)的衛生狀況,寶寶的頭部護理好了,不癢了,也就不磨蹭頭部了,寶寶就寶寶長出秀髮了,枕禿現象也就搞定了。但是寶寶缺鈣導致的枕禿,這要家長引起足夠的重視,應給寶寶合理補鈣哦。夜醒也是,要綜合判斷夜醒的原因,才可以採取相應的措施,該調整環境和衣物多少的進行調整,該補鈣或者其他微量元素補其他營養。以上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我是朗朗麻麻,很高興為你回答問題。




朗朗麻麻


枕禿,主要與寶寶頭部和枕頭、床面局部摩擦過多有關,並不是缺鈣。

從2-3個月開始,寶寶幾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枕禿現象,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活動能力逐漸增強,但是他們又不能坐或者站,只能躺在床上左右轉腦袋。這種反覆摩擦,就很容易出現枕禿了。

隨著寶寶大一點,學會坐、站和走、跑以後,頭皮摩擦的次數就會減少,慢慢新的頭髮也就長出來了。

頻繁夜醒的原因有多種,這就需要家長好好觀察寶寶,是哪一種對症解決。

溼疹:夜間環境安靜,寶寶的注意力比較集中,對瘙癢的關注度就更加敏感了,於是就會導致寶寶夜晚醒得比較頻繁,影響睡眠的持續性,這個時候可以諮詢醫生,除了皮膚溼疹,耳朵也有可能溼疹(我家寶寶在9個月的時候,就因為耳朵溼疹每天1小時就醒一次,後來有次發現她自己掏耳朵,於是就去耳科檢查,治療2周後,情況就好轉了)

飢餓:如果是小月齡寶寶,一晚上醒2-3次喝奶就很正常,再大點就會好了。

缺乏安全感:小月齡寶寶因缺乏安全感,也會頻繁夜醒。這個時候就需要媽媽的耐心陪伴,等他從熟悉的溫暖子宮環境慢慢過渡過來,就會好了。

驚跳反應:一般在6個月以內均有可能出現。小月齡寶寶經常容易被自己的四肢抖動嚇醒,然後哇哇大哭。

拉尿/臭臭:寶寶尿不溼吸水性不好,也會容易鬧,注意觀察是否是這個原因。



黃小卷卷卷


我家二寶現在八個多月,就有枕禿,但是我去醫院化驗血的時候,沒有缺鈣,因為從生下來後就沒停止過補鈣,AD鈣滴劑, D3顆粒一直堅持吃,但是她還是有枕禿,所以有枕禿圈不一定是缺鈣,她晚上也要醒兩三次,所以睡前還是要給他吃飽,二寶化驗有店點貧血,所以我就給她多吃點雞蛋黃,米粉也是選擇加鐵的米粉。



睿淇1986


當你因為孩子枕禿帶去看醫生,醫生不問孩子年齡,也不問有沒有其它症狀,給孩子開一堆魚肝油和鈣片你也不用奇怪。就連醫藥專業網站丁香園,也曾在一篇推送文章,作者對著一張枕禿的圖片說:這是小朋友缺鈣枕禿,補鈣就好了。


仁愛堂客服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先說一下我的答案:頻繁夜醒和枕禿都不代表缺鈣。

以缺鈣為例,很多家長可能注意到,孩子生下來沒幾個月,後腦勺一圈頭髮就掉光了,光禿禿的甚為難看,被小區裡熱心人看到了,說:“你孩子缺鈣呀,要補鈣,要去看醫生。”

事實上,熱心人的說法不無道理,因為枕禿是因為缺鈣的說法確實來源於醫生。但醫生也不是有意要欺騙家長,好多開點鈣片或魚肝油,而是很多醫生也相信枕禿就是缺鈣、佝僂病的表現。

所以當你因為孩子枕禿帶去看醫生,醫生不問孩子年齡,也不問有沒有其它症狀,給孩子開一堆魚肝油和鈣片你也不用奇怪。就連醫藥專業網站丁香園,也曾在一篇推送文章,作者對著一張枕禿的圖片說:這是小朋友缺鈣枕禿,補鈣就好了。

在動物界,毛髮生長是有周期的,在冬天毛髮持續生長,而到了夏天毛髮就停止了生長而進入休止期,接著開始了脫髮,長新發。

胎兒也存在這種現象,在孕20周時,頭皮上出現毛髮,這些是無髓的胎髮,在胎齡約5個月的時候,額骨和頂骨的胎髮從生長期進入休止期,而枕部的胎髮卻沒有進入這個週期。

額頂部的胎髮在胎齡7-8月的時候脫落,然後開始長出第二批次的頭髮。而枕部的胎髮卻一直保留到臨產期才進入休止期,然後在生後8-12周開始脫落,這恰好和枕禿主要出現在2-3個月的孩子吻合。而出生後孩子因為睡眠時間比較多,枕部的的摩擦不可避免,正好加速了枕部胎髮的脫落,所以就出現了枕禿。

但這個換髮過程並不是完全同步的,在舊發脫落的同時新發也在生長,有些孩子的枕禿並不明顯。所以枕禿是孩子換髮導致的生理現象而不是什麼疾病,枕部摩擦只是加速了這個換髮的過程。以上是2005年發表於《歐洲兒科學雜誌》的一篇文章的分析。

隨後在2011年,韓國人的一篇文章對193個孩子進行統計,枕禿的孩子約20.2%,對原因進行分析也沒發現和睡姿的關係,相反枕禿和母親的分娩年齡、分娩方式、和胎齡有關。母親分娩年齡超過35歲,剖腹產,胎齡超過37周的孩子出現枕禿的概率要增高。這個研究進一步支持了枕禿是一種生理現象而不是摩擦導致的觀點。

枕禿和缺鈣、佝僂病有關係嗎?

2004年青島就有醫生對四百多名兒童進行分析,發現枕禿髮生率42.1%, 3月齡發生率最高 ,隨月齡增加而減少。所有病例進行血骨鹼性磷酸酶(判斷成骨細胞活性,佝僂病診斷常用的一個參考指標)測定,枕禿組與對照組各40例進行血清鈣測定分析,結果並無明顯差異。

所以作者也認為枕禿為小兒的生理現象 ,與鈣、維生素D的攝入量關係不明顯。當然你可能還是會覺得上面這些都是一家之言,讓我們看看權威機構的觀點。

權威機構的看法

美國兒科學會旗下科普網站healthchildren.org關於孩子脫髮是這樣寫的:“幾乎所有的新生兒都會掉部分或全部頭髮,這是可以意料之中的正常現象。在成熟的頭髮長出來之前,孩子原來的頭髮會先脫落,所以在頭6個月內的脫髮不需要去在意。當孩子在床墊上磨蹭頭皮或者有撞頭的習慣時掉一些頭髮是非常常見的,當他活動多了,坐得多了,不再有磨頭或撞頭的習慣時,這種脫髮會自行矯正。”

香港衛生署是這樣寫的:“孩子頭髮濃密多寡程度,是因人而異的....孩子頭髮稀少並不是缺鈣,也不一定是缺乏營養….”和我們把枕禿當做一個病來補鈣不同的是,他們認為除了後枕位置以外的明顯脫髮,才需要看醫生。

總結

枕禿是孩子換髮導致的生理現象而不是什麼疾病,和缺鈣無關。如果僅僅是枕禿而沒有別的症狀,就根本不需要上醫院,更不需去驗血、拍片、查骨密度什麼的。

除非是早產、低出生體重的孩子,一歲前母乳和配方奶基本能滿足孩子鈣的需求,正常孩子生後幾天開始每天補充400IU的維生素D,一歲後多喝牛奶等鈣含量高的飲食就可以預防佝僂病,並不需要額外補鈣,即便要補鈣也是要先檢查孩子的日常飲食是否存在不足、是否有佝僂病的表現再做決定。

過量補鈣可能導致孩子便秘,影響鐵、鋅的吸收,增加腎臟負擔,把枕禿和缺鈣和佝僂病劃上等號,已經讓太多的孩子補了不必要的鈣。枕禿不是病,全民補鈣才是病。


胖娃媽媽讀童書繪本


建議進行專業的醫療檢測,孩子是大事不可馬虎!所有的道聽途說偏方妙招都不及對症施策科學育養,試問孩子能給你幾次做實驗的機會?情況較輕偶爾有之則不必擔心,孩子幼小發育還不健全,有點小問題在所難免!如果情況嚴重,影響到孩子生理活動就必須重視,去專科門診診療。雖說現在生活條件好營養應該不缺,但是個體有差異,吸收有不同,餵養也不見得規範,所以還是要重視。

我家孩子有段時間晚上睡不實,總抽抽,去檢測了,啥也不缺。聽人說某老太會看,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去了,人給捅咕了一會兒,就這麼好了。找誰說理去[我想靜靜]


林海雪緣


寶寶有多大呢?

頻繁夜醒是會清醒過來哭鬧[流淚][流淚][流淚]還是隻是睡不踏實呢?

如果有枕禿圈,建議還是補鈣哈!

正常的補鈣是沒有問題的



心悅育兒經


先去醫院檢查一下孩子的身體,再檢測一下孩子的DQ發育情況。什麼是DQ我發佈的文章裡有介紹的。

如果身體沒問題,應該就是孩子缺少安全感,多和孩子交流,多撫摸孩子,多抱抱孩子,增加他的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