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語片和粵語片發展史

香港其實電影業比內地要晚的,而它的萌芽..額,大家都知道黎姿吧,她的爺爺

黎民偉,就是香港電影最早的開拓者之一。

香港國語片和粵語片發展史

黎姿和爺爺黎民偉雕像

1905年,由中國人攝製的第一部影片《定軍山》完成於北京;

1914年,香港第一部由港人出品並自編自導的影片《莊子試妻》才出現,它的製作者之一正是黎民偉。後來他和兄弟黎北海等人創建了第一家港人獨資的電影製片公司“民新”;

1930年,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誕生於上海,製作公司就是明星影片公司;

1932年,中國第一部有聲粵語電影《白金龍》由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創始人就是邵氏兄弟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製作,該片於1933年在香港上映,觀眾多達10萬人次,天一大賺了一筆;

賺錢嘛,然後其餘公司紛紛效仿開始籌拍粵語電影。

1933年9月20日,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全部粵語對白有聲片《傻仔洞房》上映,這部由香港出品的影片,標誌著香港電影真正進入了有聲片時代;

1934年,邵醉翁準備南遷香港,這也引發了內地影人第一次南下香港;邵醉翁帶著團隊到了香港後,開始投錢大量拍粵語片,邵氏家族不但使粵語片逐漸興盛起來,而且推動了整個香港電影事業的發展。但它也會拍一些國語片啊,因為國語片也有觀眾市場,它還拍馬來語電影,供給馬來觀眾。

1934-1936年,上海是傳統的國語片製作中心,香港則成了粵語片製作基地。

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的“中央電影檢查會”提出,為統一國語禁止方言電影的拍攝,該會又在1937年年初明令從當年7月1日起執行禁止粵語片拍攝的法令,而且凡在香港拍攝的粵語片,禁止進入內地發行。

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戰全面爆發,“八一三”戰後上海淪陷,大批影人再次南下香港,引發了內地影人的第二次“南下”浪潮;

抗戰爆發後,南京政府無暇顧及“禁拍令”的實施,而且內地資金的電影人才大量南遷,才改變了粵語片的命運。這一時期香港粵語片創作卻未受到大的影響,卻促使香港影人開始尋求國語電影的拍攝

,另一方面抗戰爆發後大批內地難民湧入香港逃避戰火,香港人口激增了40多萬,其中很多為都是說國語的,這些湧入者的觀影需求也刺激了香港國語片的興起

1938年,上海新華公司出品的國語片《貂蟬》在香港首映,從內地湧進香港的國語觀眾趨之若鶩,影片在香港取得了鉅額的票房業績,從此,國語片在香港緣起,開闢了新的市場。

1941年,香港淪陷,香港電影停滯。

1945年9月香港光復,一些製片公司和發行公司相繼復業;

1946年底,香港的電影業又恢復到了昔日的繁榮。最先興盛的是國語片而不是粵語片,原因之一是戰後國民黨政府舊事重提,戰前一度提出的禁止方言電影在國內發行的主張再次重申,令粵語片失去了龐大的內地市場;而戰後攝影棚嚴重不足,製作成本大幅上揚;而且由於戰後內地與香港兩地市場互相開放,國語片比粵語片有著更為廣闊的市場;

1945-1949這幾年,內地資本南下香港,內地居民也大規模移民香港,也引發了內地影人第三次南下香港的大潮;這不僅提升了香港國語片的生產力,而且在香港有了國語片固定的觀眾群,因此

戰後香港最先掀起了國語片熱潮,建立起了一些較大規模的國語片製作公司。

而香港粵語片由於國民黨政府的禁令失去了內地市場,但粵語電影轉求其他出路,打開了越南和泰國的市場,粵語片工業從此慢慢活躍起來;而且製片商們決意放棄內地市場,將視線全部轉移到了南洋,並且大獲成功。但是呢為了錢,粗製濫造之風開始在粵語片興起,然後新加坡馬來西亞市場很快就敲響了警鐘,粵語片就出現了滯銷的局面,慢慢的又軟了下去。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語片發展勢頭更猛,粵語片更頹;

20世紀50年代初,黨中央知道了這個問題,劉少奇指示: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粵語片才是可以在香港落地生根的電影。為了貫徹劉少奇的重要指示,更好的利用粵語片陣地進行新中國的海外統戰,內地決定在香港建立了粵語電影公司,也就是新聯影業公司,幫助了粵語電影的發展,粵語電影再次興盛。

1945-1955年,香港共出品1580多部各類影片,其中粵語片超過1250部,國語片近240部,廈語片60部,還包括30部左右的紀錄片和少量的潮語片。

這一時期,國語片和粵語片不僅在語言上不同,拍攝的內容也不同。國語片的主要觀眾群是中產階級,一般是由大的製片機構攝製,講究品質和質量,製作較大甚至豪華。而粵語片以本土和南洋地區的勞工階層作為其主要的觀眾群,重娛樂而輕思想性,製作水準大多也比較粗糙(當然有好片,但是比較少)。

香港國語片製作在戰後曾興盛一時,但因為種種原因,比如香港本土一直沒有固定的院線,以及粵語片在本土與南洋市場的擠壓等因素,國語片在20世紀50年代前半期並不是很景氣,然而國語片在香港本土及東南亞地區其實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首先香港充斥著大量的內地移民,他們對國語片有著較強烈的需求,其次臺灣是內地之外最大的華人居住地,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市場,而在南洋及海外其它地區,也分佈著為數不少的國語觀眾群。而1949年之後,海外基本上拒絕了內地影片輸入,只有香港國語電影才能滿足其需求,一些有眼光的片商開始在港成立以生產國語片為主的大型製片企業。比如張愛玲待過的電懋、邵氏兄弟等大型製片企業...但香港電影的主題依然是粵語片

香港國語片的“起飛”要從邵氏兄弟說起,老闆邵逸夫從南洋地區回香港後,繼續以國語片為主的製片策略。邵氏導演李翰祥拍攝的傳統戲曲“黃梅調”,紅遍香港,帶動了國語片的起飛;後來就是張徹等導演的武俠片動作片...國語片大盛;而且張徹因為覺得“香港的年輕人越來越說不好純正國語,男性尤其如此。”所以他建議放棄現場錄音,改用事後配音。這個主張被邵逸夫和鄒文華採納,一直影響到現在。

香港國語片和粵語片發展史

左 邵逸夫 右 鄒文懷

國語片工業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後勃興的同時,香港的傳統粵語片工業卻在逐步走向消亡。首先香港電影工業進入過渡轉型時期不久,在黃金時期曾經創出過輝煌業績,而且生產過許多香港電影史上經典影片的粵語片製片公司(比如一些左派粵語電影公司受文革影響)相繼結束或轉型;當時的新一代電影觀眾都是戰後出生的年輕人,受西方文化影響很深;邵氏等國語片的衝擊;粵語電視節目興起,取代了粵語電影;南洋地區國家為了扶植本土電影,限制香港電影進口,粵語片海外市場收縮;粵語院線老闆改映國語片和西片,院線收縮,院線老闆也不投粵語片了。

1967年傳統粵語片製片量銳減,當年出品不足100部;

1972年全年竟無一部粵語片投產,香港粵語片院線也由盛而衰。

1972年,傳統粵語片徹底告完;

“在國語片取代粵語片成為香港及海外華語電影的主流,一個長時期之後,如前所述香港電影本地化的傾向,實際從李小龍時候已開始。李小龍的個人風格強烈,不管給他穿上什麼時代的服裝,說什麼語言,他總是一個十足現代化的香港人。”——張徹

香港國語片和粵語片發展史

雖然李小龍電影說的是國語(粵語應為後配),但李小龍的出現,也極大的激發了香港人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張徹等導演拍片的內容題材,也開始趨向於本土化。

1973年,粵語片出身的邵氏導演楚原拍攝了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該片的出現廣受歡迎,在一個月的映期內就狂收了560多萬港元的鉅額票房,帶動了新興粵語電影的復興。

香港國語片和粵語片發展史

之後又出現了更受歡迎的粵語喜劇片,嘉禾推出的許冠文/許冠傑兄弟的許氏喜劇,使得粵語片恢復的勢頭猛漲逐漸導致以後的國語片或其他方言的影片都配有粵語對白的版本(以後真想做關於配音人員的一系列視頻)。估計瞭解一些音樂的朋友,也會知道許冠傑推動了粵語流行歌曲的發展,算是開山鼻祖了。


香港國語片和粵語片發展史


20世紀80年代初,香港在語言形態上全部統一為粵語。(當然在內地放映的片子會有國語配音)。在此之前,香港電影工業國語片與粵語片有著比較明顯的分野,而此後的香港電影並沒有這種明確的分別,二者融合為一體,形成了新的香港電影工業。


文章內容主要來自趙衛防《香港電影藝術史》,以及張徹《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