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設計師需要讀懂的數據


正常來說,一個互聯網產品上線後一定會不斷的迭代,在迭代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依據某個反饋而決定我們如何迭代。

數據是最客觀的,前面一直強調的,交互和UI設計,其實是一種很理性的設計,而這種理性,最好的便是通過數據來促進設計。

隨著行業的發展,對於設計師能看懂數據的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希望通過本節內容,我們可以對常見的數據指標有個徹底的瞭解,同時,在閱讀數據報表時,不再感到為難。

數據是怎麼產生的

數據是如何產生的,理論上不應該是我們設計師需要關心的問題,但既然是瞭解數據有關的知識,我們也應該簡單瞭解下數據的產生,一個數據要產生,首先我們需要在我們關注的產品上“埋點”,埋點需要提供兩個關鍵信息:1、需要埋點的內容——即具體的某個界面或者具體的某個鏈接;2、埋點的名稱——方面後續快速的找到相關的數據。


乾貨!設計師需要讀懂的數據

當埋點完成,且產品上線後,就會檢測用戶的行為,當用戶進入到該界面或者點擊該鏈接,就會在統計系統中,上報一個數據,這樣,我們便也得倒了一個數據。

真實的數據統計遠比上面說的複雜,但我們需要注意任何數據都是可被統計的,即所有的數據都應該是基於某個埋點而產生的即可。

所以,當我們拿到某個數據之前,得清楚該數據是基於哪個內容而產生的。

常見的數據指標


理論上一個產品可以有無數多個數據,但能稱上數據指標的,這裡專門指對當前業務有參考價值的統計數據。

所以當我們在進行數據分析的時候,一定要結合業務本身,脫離業務去談數據並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把常見的數據指標,分成三大類:

與用戶相關的數據指標、與行為相關的數據指標和與業務相關的數據指標。

與用戶相關的數據指標

與用戶相關的數據,常見的有:DAU、MAU、新增、留存等等。

乾貨!設計師需要讀懂的數據

DAU/MAU

DAU和MAU,分別稱為日活和月活,主要用來觀察某個產品以日或者以月為單位用戶的活躍量。

下表是某產品A和產品B的DAU數據(單位:萬),從表中可以看到產品A(藍色線)和產品B(紅色線)的具體每天的日活數,但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有意思的現象:週一到週五,產品A的日活大於產品B的日活,但是週六和週日,產品B的日活比產品A高。

乾貨!設計師需要讀懂的數據

對數據敏感的同學,就可以通過這個數據,猜測產品A可能是一款針對工作場景使用的APP,當然,把產品A和產品B放一起比較,可能是兩者之間存在某種相關性。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大家都知道日活或者月活是什麼意思,但每個人所理解的可能也不一樣。

就拿DAU來說,DAU全稱為日活躍用戶數量(Daily Active User),那麼日,這個單位,計算的週期是24小時,還是一個自然日?然後是活躍,什麼樣的行為可以被稱之為活躍?是打開過一次就算,還是停留了多長時間才算?最後是用戶,什麼樣的用戶可以被稱為用戶?是登錄了的用戶還是按照不同的設備來算?

上面所提到的所有的疑問,都沒有唯一標準的選擇,但是在一個團隊中,對於某一個數據指標的得出方法,一定要有完全相同的認知,否則就會產生偏差。

新增

新增,即產品的新增用戶,同樣的,對於新增的新,不同的團隊也有著不同的計算方法。這個數據一般是我們在描述拉新的時候時所用的,所以這裡的新可能包括:新增註冊用戶;新增下載量;新增設備數等等,我們需要根據業務本身,去衡量這個新是哪個新。

下表是某個產品在某天的新增數據,可以看到,這些都是針對這款產品同一天的新增數據,但不同維度,有很大的差異。

乾貨!設計師需要讀懂的數據

留存

留存是最能反映產品對用戶是否產生吸引的一個數據指標。

說到留存一定是基於某個時間段而得出,比如次日留存、7日留存等等。

一般來說,留存的計算方式是用某個事件的用戶數量/第一天的用戶數量的出,如次日留存=第二天的用戶量/第一天的用戶量,得出的百分比即次日留存量。

下表是當我們針對某產品進行數據去重後,得到下面的DAU數據,然後我們可以看到該產品的次日留存為DAY2/DAY1=300/500=60%;該產品的7日留存為DAY7/DAY1=60/500=12%。

乾貨!設計師需要讀懂的數據


很多朋友可能就會有疑問了——你怎麼能保證第二天的300,一定是第一天500用戶中的呢?(雖然我們上面強調了,這是去重後的數據,但實際中經常會容易被忽略這一點。)

能思考到這裡,證明已經非常有數據思維了。確實,留存的留與存,一定是基於某類用戶,其目的地就是看這類用戶在第一天使用了產品後,次日、或者是某個時間點之後,是否還會來使用該產品。

所以如果某個產品,第一天用戶量為100,第二天新增用戶100,但是第一天的用戶訪問量為0,那麼這個產品的留存則應該是0,而非100%。所以,在計算留存的時候,一定是需要去重的數據。

除了對數據的去重,在同一個團隊中,我們還需要對於留存算法的統一。比如7日留存,我們究竟是說第7日的留存,還是7天平均用戶量相對於第一天用戶量的留存?雖然絕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認為7日留存是指第7日的用戶量/第1日的用戶量,但還是那句話,算法並沒有任何對錯,我們只需要統一認知即可。

有關留存,大家可以發現,一方面我們需要去重數據,另一方面,我們還需要在團隊中統一我們的算法。

有關7日留存,最常見的是用第7天的數據/第1天的數據,也就是一共7天數據。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也會把第1天當成第0天,然後是第1天到第7天,一共會有8天的數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用第7天(實際上是第8天)的數據,除以第0天的數據,來計算留存。

用第0天這樣來算,有個很大的好處,就是第0天,和第8天,一定是相同的星期幾,也就是說,假如第0天是週一,那麼第8天也會是週一,這樣對於那些週期性產品,比如我們上面講DAU舉例的那類產品來說,這樣計算會更客觀也更準確。


與行為相關的數據指標

與用戶行為相關的數據指標,常見的有:PV、UV、訪問深度、轉化率、時長、彈出率等等。

乾貨!設計師需要讀懂的數據

PV/UV

PV和UV很多朋友會分不太清楚,其實PV的全稱為Page Views,記錄的是訪問某個頁面的次數;而UV的全稱是Unique Visitors,記錄的是訪問某個頁面的獨立用戶數,正常情況下,一個頁面的UV數一定小於等於這個頁面的PV數。這兩個指標是我們最常用的數據指標,用來衡量產品的用戶訪問量。

訪問深度

訪問深度用於來衡量用戶對產品感興趣程度。

用戶對某個產品越感興趣,那麼訪問深度一般會越深。我們知道,任何產品都應該有一定的層級結構,一個用戶從首頁進入後,點擊進入了多少層,就可以認為該用戶的訪問深度是幾。

轉化率

轉化率用來描述用戶從某個頁面到執行某個操作的比率。

比如一個電商產品,要記錄用戶商品列表頁到詳情頁的轉化率,則只需用點擊了列表中的商品的PV數/列表的PV數。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轉化率,一般是PV/PV,UV/UV,但是當我們希望計算人均某個行為時,則可以用PV/UV,比如一個界面的PV是10000,UV是5000,那麼PV/UV=2,則可以說,這個界面人均訪問量為2。

時長

時長是我們很容易忽略,但是又很有參考價值的一個指標,尤其是對於一些內容型產品來說,用來衡量用戶對內容的感興趣程度很有用。

但是比較難的是,在記錄這個數據時,數據的準確性是很難保證的——你怎麼去判斷用戶是把產品打開放在那做別的事情去了,還是一直在使用這個產品?好在不同於PC時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把手機打開然後去幹其他事情的情況變少了很多,即便有,我們也可以在進行數據分析時,把那些大大超出平均使用時長的數據剔除出去再單獨分析。

彈出率

彈出率是使用比較少的一個數據指標,很多朋友對於彈出率的認知是有所偏差的,以為彈出率簡單的是指用戶的跳出的比率。實際上,彈出率是指這個用戶來到這個界面,什麼都沒做,就走掉的比率。比如用戶A,訪問一個產品,在第一個界面點擊進入到了第二個界面,然後在第二個界面關閉了APP。這時候,我們假設這個產品只有這一個用戶,那麼這個產品在第一個界面的彈出率為0,第二個界面的彈出率為100%。

與業務相關的數據指標

在談到與業務相關的數據指標時,一定離不開的,就是要針對業務本身去了解相關的數據指標。

談到業務,我們實際上可以把所有的產品簡單分成兩類——免費的產品和付費的產品。有關免費的產品,我們可能考察更多的就是用戶的訪問時長和訪問深度等數據,而對於付費產品,則觀察更多的是產品的GMV、ARPU等數據。

對於免費的產品,我們關注的時長、深度、留存率等數據指標,實際上和上面說到的關於用戶行為的數據指標就是相同的內容,這是分類不同,但含義相同,所以在此不再重複說明。

下圖是有關付費產品,我們常見的數據指標。

乾貨!設計師需要讀懂的數據


GMV

GMV一般用於電商類產品進行數據統計或者制定KPI時所用,GMV全稱為Gross Merchandise Volume,指一段時間內的成交總額。

GMV是一個有關總量的數據指標,我們在拿到GMV數據後,可以瞭解一下這個數據是怎麼得出來的,然後應如何拆分。

下表是假設一家店,一共只有兩款商品,我們拿到該店一週內兩款商品的數據如下。

乾貨!設計師需要讀懂的數據


這時我們可以很快計算出:

  1. 該店鋪在這周的GMV=商品A本週的GMV+商品B本週的GMV;
  2. 商品A/商品B本週的GMV=週一到週日每天的GMV之和;
  3. 每天的GMV=該產品的銷量*售價。

我們拿到該數據最大的意義通常情況下,就是看我們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比如該店鋪這周的預期銷售目標是70000,那麼意味著沒有達到目標。

那麼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達成目標。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拆分。因為篇幅關係,並且加上本書面對的讀者群體是設計師們而非營銷人員,所以不展開詳述。

最簡單的辦法,通常我們會試圖對某個產品進行降價,看看銷量的變化,比如產品A,在週一20元的時候,賣出200個,週一的GMV為4000,那麼如果我們將該產品降價到18,銷量達到了300的話,那麼18*300=5400,這樣一來,我們就找到了提升GMV的方法之一。

當然實際情況會遠比這個複雜,但對於這類有關總量的數據指標,學會拆分,是這類指標對我們設計師來說,最大的意義所在。

ARPU

ARPU的全稱是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即每用戶平均收入,我們又稱之為單用戶價值。

這個數值用來描述,產品運營的一段時間內,從單個用戶身上可以得到的利潤或收益。很明顯,用戶質量越好,ARPU值越高。

一般來說,這個數值的計算方式,是用某段時期的總收入/某段時期的付費用戶數。

不同的行業會有一個相近的ARPU值,過高或者過低的ARPU值都可能不是一件好事,過低的ARPU值,尤其是遠低於行業平均的ARPU值,可能會導致你的產品最終的盈利能力很差;過高的ARPU值,也可能是因為付費用戶過少導致。


付費率

付費率是用來衡量用戶轉化行為的指標,表示所有用戶和付費用戶的一個轉化比率。

前面提到的ARPU值是用付費用戶人數來計算的,所以很多情況下,我們會把付費率和ARPU值放在一起去分析。

一般來說,產品的付費率越高越好,這意味著用戶對產品的認可。


以上是一些常見的數據指標的介紹,瞭解這些數據指標的意義,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這是一切數據分析的基礎。

經過上面的內容,我們應該能感覺到,在閱讀一份數據報表的之前,各項指標的含義和計算方式,非常有必要跟團隊所有成員達成統一認知。




愛讀微課(iread360.com) | 色技手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