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文君與蘇峻之亂

前面兩篇都略略提到了幾句東晉明穆皇后庾文君的事,今天來講一下她的事情。晉明帝司馬紹是個人才,但他上臺僅僅兩年就病死了,因太子年幼,臣下都奏請庾文君皇后臨朝攝政,但庾皇后雖然臨朝,卻不攝政,也是一個很特別的人物。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庾文君與蘇峻之亂

晉明帝司馬紹幼年時就很聰慧。他小時候元帝抱著他玩,這時正好長安有使者來,元帝就問他:“你說太陽和長安哪個遠呢?”司馬紹說:“長安近,因為有使者從長安來,卻從沒聽說有人從日邊來。”元帝覺得他回答的很好。

第二天群臣宴會,元帝想讓他在臣子們面前秀一個,又問起這個問題,沒想到這回司馬紹說:“太陽近。”元帝很尷尬,以為他一時回答錯了,就問:“為什麼和昨天說的不一樣呢?”司馬紹說:“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席間群臣飽經離喪,自南渡以來,沒有一日不思念中原,聽了這話,皆潸然落淚。

司馬紹文才武略皆是上乘,又禮賢下士,結交人才,他為太子時,江東人才都稱頌他。第一次王敦之亂時,司馬紹方當少年,卻很果決,堅決支持元帝抵抗。王師慘敗時,司馬紹想率軍與王敦決一死戰,出發前溫嶠死死扯住他,不讓他去,並責備他是匹夫之勇,應當隱忍以圖將來,終究沒有讓他去。元帝失敗之後,司馬紹差點被王敦所廢,但王導、溫嶠等人強烈反對,王敦終究未能如願。王敦很不喜歡司馬紹,因為他母親是鮮卑人,所以故意稱他為“黃鬚鮮卑奴”。

庾文君與蘇峻之亂

司馬紹繼位之後,與庾文君皇后定計,重用王導,聯合藩鎮,制約王敦。第二次王敦之亂時,司馬紹親自率軍與之決戰。

太寧元年,王敦率軍進京,明帝獨自微服出行去偵查,走到於湖,繞著王敦的大營走了一圈。王敦的士兵發現了他,他立刻策馬逃跑,王敦派騎兵去追擊。明帝知道後面有人追,心知難以甩掉,眼見路邊有一個茶棚,有老嫗在裡面賣茶,他立刻下馬,將自己華麗的馬鞭送給老婦人,對她說:“後面有騎兵來時,就把這馬鞭給他們看。”這時候他的馬在門前拉了馬糞,他用涼水澆在馬糞上,這才上馬離去。

追兵路過茶棚,果然問那老嫗,有沒有看見一個逃亡的人。老嫗拿馬鞭給他們,說:“是有這麼一個人,不過早就走了,這馬鞭是他的。”斥候檢查了馬鞭,認為此人必定是個貴族,又檢查了路上的馬糞,卻是冷的,於是相信那人真的走遠了,無法追趕,於是明帝得以逃脫。

明帝有志一統天下,曾問王導溫嶠:“晉朝的祖先們是怎麼統一天下的呢?”溫嶠沒有說話,王導說:“溫嶠年輕,還不熟悉這一段的歷史,請允許我來說明。”於是講述司馬懿高平陵兵變,司馬師毒殺夏侯公主,司馬昭縱兇殺死曹髦,司馬炎篡位的事情,明帝聽得淚如雨下,掩面痛哭說:“如果像您說的那樣,晉朝的天下是無法長久了呢!”

司馬紹多智,且明決果斷,又很仁德,在他的努力下,南渡的士族人才和東吳本土的英傑都來歸附他,江東景象一時生機勃勃,頗有中興氣象。他有鮮卑血統,因此劉琨祖逖北伐時,都得到了鮮卑族政權的助力。本來一切都很順利,但是天不假年,明帝二十七歲就病逝了,東晉剛剛出現的一點中興希望又破滅了。

司馬紹臨終時,太子司馬衍五歲,無法執政,遺命西陽王司馬羕(音同“樣”)、司徒王導、尚書令卞壼(這字看起來像“壺”,其實不是,音同“捆”,要是念成“便壺”那也忒難聽了……),將軍郗鑑、庾亮、陸曄,丹陽尹溫嶠等人輔助太子。王導請示是否可以讓庾文君太后臨朝攝政,司馬紹看了庾亮一樣,不正面回答他的問題,閉目不語。

司馬紹為什麼不同意庾文君臨朝攝政呢?其實他們伉儷情深,成婚以來琴瑟和諧,並無嫌隙,而庾文君德行操守幾乎無暇,見識智慧也是上乘,讓她臨朝攝政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妥。但是從後來的結果看,明帝司馬紹確有先見之明。

庾太后的政治弱點

庾文君與蘇峻之亂

明帝去世後,因為託孤的大臣太多,所以也出了點問題。比如當大家意見不一致的時候,誰來協調呢?論能力,這幫人都是人才;論實力,這幾個將軍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鎮;論資歷,王導的資歷很高;論位分,則是西陽王司馬羕第一。

司馬羕輩分比明帝司馬紹高一大截。明帝是元帝的兒子,元帝是西晉宣帝司馬懿的曾孫,而司馬羕是司馬懿的孫子,父親是八王之亂裡那個比較忠義的汝陽王司馬亮。他是明帝的叔祖,要是排位分,這些託孤重臣裡誰也沒法和他比。

明帝死後,司馬羕自居託孤重臣的領銜人物,他架子比較大,弄得其他人都不開心,於是大家提議,奏請庾文君太后臨朝攝政。庾文君推辭四次,大家反覆奏請,不得已出來攝政。

庾文君雖然很賢德,也很聰慧,卻有一個很大的政治軟肋,就是缺乏當仁不讓的氣魄,這雖然是個軟實力,但卻是一個政治家不能缺失的要素。庾文君本該很有氣魄,她既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政治資本,但是她這個人啊,骨子裡其實是一個非常賢良的小女人,對政治不上心,也沒有權力慾,所以也談不上什麼政治理想,這就決定了她成不了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庾文君臨朝,任命庾亮為給事中、中書令,官職品級雖然並未超越其他託孤大臣,但卻是職責中樞的要害職位。庾太后讓庾亮、王導、卞壼三人輔佐年幼的小皇帝,於是這一場攝政戲最後的大贏家成了太后的哥哥庾亮。

庾文君與蘇峻之亂

庾亮長得很帥氣,又善於辯論,詞鋒很健,少年時就是天下聞名的名士。他為人嚴肅莊重,舉止皆合禮法,但他崖岸高峻,自帶威嚴,天生就讓人難以親近。

當初元帝還是鎮東將軍時,聽說庾亮的名聲,讓他輔佐自己,非常器重,又因為庾亮德行甚好,於是堅持要聘庾文君為兒媳。庾亮、溫嶠是至交好友,布衣時就與明帝司馬紹來往。東晉建立後,庾亮、溫嶠都是東宮侍從,是司馬紹的智囊。

王導當初同意庾文君攝政,主要是想把司馬羕架空。這個王爺沒有什麼本事,但卻老愛擺譜,正事不會辦,但又特別好面子,別人不聽他的,他就讓別人也辦不成事。他位分太高,誰也沒法和他爭,所以只能太后攝政,把王爺供起來,凡事讓太后拍板就好。

庾太后自幼受教,是一個非常遵守禮法的人,她覺得女子不應該干預政事,所以她雖然臨朝,卻不攝政,主要精力放在養娃上了,這就導致朝堂裡的事情擺不平。庾太后後來也有些煩了,有事都交給庾亮處理,讓他找王導、卞壼商量看著辦唄。但是庾亮這個人德行、操守、才能、見識、心胸都沒有問題,但他有一個重大缺點,就是情商太低。情商低的人,最大的弱項就是不會商量。

王導執政寬和,很得人愛戴。庾亮執政嚴厲,清正剛嚴,鐵面無私,是個滴水不漏的人,眼裡摻不得沙子。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庾亮過於剛猛,導致了水清無魚的局面,大家都不喜歡他。王導初時還勸勸他,但他油鹽不進,出名的難商量,弄得王導也挺沒趣的。

剛愎釀禍悔之晚矣

庾文君與蘇峻之亂

陶侃(陶淵明的曾祖)和祖約(聞雞起舞的那位祖逖的弟弟)是名臣,也是手握重兵的大將,明帝遺詔裡沒有這二人的名字,大家都很奇怪。庾亮人緣極差,大家都說是庾亮把這二人名字給刪了。別人問陶侃:“先帝託孤,怎麼會沒有提你呢?”陶侃說:“我也覺得有些奇怪。”祖約說的更直接,明說懷疑是庾亮搗鬼。這些閒話傳到庾亮耳朵裡,他心生警惕,擔心這二人造反,就派溫嶠去江州領軍,自己又在建康重修石頭城。他這一修城,外面的將領議論紛紛,都說:“庾亮這是防我們呢!”

司馬羕被架空之後,閒著沒事就在外面傳閒話,專門造謠中傷庾亮,但司馬羕狡猾得很,都是悄悄說,沒把柄,他弟弟南頓王司馬宗性格比較大條,都是公開說,弄得庾亮一肚子火。

司馬宗為人豪放,喜歡習武弄劍,在家養著很多江湖高手,有個御史叫鍾雅,覺得這樣很不妥,就彈劾司馬宗,說他家裡養一大堆亡命之徒,都是江湖匪類,一個親王這麼搞,你是不是要謀反啊!

鍾雅這麼說是一種假設,但庾亮立刻就派人去抓司馬宗。司馬宗自恃是親王,不服管教,竟然帶著家裡的高手們抵抗,奈何人少,被官兵打敗。這個辦事的將軍趙胤也是個粗人,居然在攻打王府的時候把司馬宗給打死了。這一下子死個親王,捅了大簍子,趙胤立刻添油加醋描述當時的情形,說都是司馬宗逼的,庾亮一聽,立刻說:“敢抗旨就是謀逆,死就死了,我替你撐腰!”於是將司馬宗定性為謀逆大罪,貶其家族,流放妻女。

他這麼一鬧,司馬羕火了,立刻上書翻案。庾文君一看不好,趕緊赦免了司馬宗的親屬。雖然家屬赦免了,但是謀逆案說不清了,庾亮死活不給平反。司馬羕恨恨地說:“你小子等著瞧,將來有你好看的!”

案子還沒問清楚就把人弄死了,庾亮這事辦的確實不太地道。司馬宗死的時候,司馬衍並不知情,他很喜歡司馬宗這個長輩。司馬宗滿頭白髮,司馬衍稱他為白頭公,有一次他問庾亮:“舅舅,白頭公怎麼好久不見了,他怎麼不來找我玩了?”庾亮說:“他謀反,已經被誅了!”成帝哭著說:“舅舅,你說他是反賊就是反賊,案子都不審就殺了他,將來萬一有人說你是反賊,你怎麼辦呢?”庾亮聽了這話,這才感到害怕了。

庾文君去勸庾亮,讓他遇事多和人商量,庾亮剛愎自用的情緒上來了,不但不聽勸,還強行把司馬羕降級了。司馬羕司馬宗兄弟是皇族元老中的元老,他這麼一弄,天下人都說庾亮在剷除宗室。

司馬宗府裡有個親信叫卞鹹,他被定為司馬宗黨羽,被處死。他哥哥卞闡逃亡,投奔蘇峻。蘇峻這人出身寒門,西晉末年天下大亂,他組織流民組建軍隊,自為將軍,後來歸附東晉。他既是東晉的官員,也是流民的領袖,他的軍隊是他的私人軍團,不領國家俸祿。

庾文君與蘇峻之亂

蘇峻

蘇峻收留卞闡,庾亮讓他交人,他不給。庾亮認為蘇峻招募流民,那些人都是亡命之徒,江湖匪類,將來可能要造反,於是下詔讓蘇峻入朝做官,意圖解除他的兵權。蘇峻是底層靠拳頭打出來的人物,豈能上這種當,他立刻回信說:“老子做不來京官,不去!”蘇峻也是個脾氣很暴的人,庾亮對他不客氣,他立刻就頂回去,一副不服來戰的架勢。

王導勸庾亮:“蘇峻肯定不會來的,不如暫時容忍他。”庾亮說:“你這是養虎為患!”兩人在朝堂上爭論,群臣不敢說話,卞壼說:“蘇峻兵多將廣,又靠近京城,他要是行軍,一上午就可以到達這裡了,一旦發生變亂,就不得了,一定要深思熟慮!”溫嶠在外地,聽說這事,趕緊派人送信,勸庾亮不要逼迫蘇峻。

儘管大家都不同意,但庾亮牛脾氣上來,根本不聽,再度下詔讓蘇峻速來京城做大司農,讓他弟弟蘇逸領軍。同時他又暗地裡讓郭默、庾冰等人集結部隊,防範蘇峻。

蘇峻寫信給祖約,說:“本來託孤大臣裡有你,都是庾亮使壞。不如咱們去殺了他!”祖約很高興,回信說:“同去同去,要不要叫陶侃一道啊?”蘇峻寫信給陶侃,陶侃回覆的極乾脆:“滾!”

溫嶠見蘇峻要造反,趕緊準備領兵東下,守衛京師,庾亮說:“你別回來,我現在更擔心陶侃要造反!你千萬不要越過雷池一步!”溫嶠氣得跺腳說:“陶公忠義,豈會做此等事!”(雷池是地名,在安徽望江,“不越雷池”的典故就出在這裡。)

十一月,王導見戰事已經不可免,立刻著手部署軍事,但庾亮軍事方面不給力,卻不肯好好商量,後來兩軍交戰時很多事情都證明他錯了,才追悔莫及。

蘇峻擊敗庾亮,攻陷京城,庾亮南逃投奔溫嶠。此時陶侃不滿庾亮,很多人都以為陶侃會殺了他,庾亮負荊請罪,引咎自責,陶侃也釋然了,對庾亮說:“你修石頭城防備我,現在怎麼又來求我呢?”庾亮大慚,兩人和好。之後陶侃溫嶠等人率軍平定蘇峻祖約。

當初京城陷落時,庾文君太后在宮中未能逃出,遭蘇峻逼迫羞辱,憂傷而死,年僅三十二歲。蘇峻之亂平定後,庾亮很後悔當初的過錯,他想起妹妹,哭著說:“都是哥哥害了你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