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文君与苏峻之乱

前面两篇都略略提到了几句东晋明穆皇后庾文君的事,今天来讲一下她的事情。晋明帝司马绍是个人才,但他上台仅仅两年就病死了,因太子年幼,臣下都奏请庾文君皇后临朝摄政,但庾皇后虽然临朝,却不摄政,也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庾文君与苏峻之乱

晋明帝司马绍幼年时就很聪慧。他小时候元帝抱着他玩,这时正好长安有使者来,元帝就问他:“你说太阳和长安哪个远呢?”司马绍说:“长安近,因为有使者从长安来,却从没听说有人从日边来。”元帝觉得他回答的很好。

第二天群臣宴会,元帝想让他在臣子们面前秀一个,又问起这个问题,没想到这回司马绍说:“太阳近。”元帝很尴尬,以为他一时回答错了,就问:“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司马绍说:“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席间群臣饱经离丧,自南渡以来,没有一日不思念中原,听了这话,皆潸然落泪。

司马绍文才武略皆是上乘,又礼贤下士,结交人才,他为太子时,江东人才都称颂他。第一次王敦之乱时,司马绍方当少年,却很果决,坚决支持元帝抵抗。王师惨败时,司马绍想率军与王敦决一死战,出发前温峤死死扯住他,不让他去,并责备他是匹夫之勇,应当隐忍以图将来,终究没有让他去。元帝失败之后,司马绍差点被王敦所废,但王导、温峤等人强烈反对,王敦终究未能如愿。王敦很不喜欢司马绍,因为他母亲是鲜卑人,所以故意称他为“黄须鲜卑奴”。

庾文君与苏峻之乱

司马绍继位之后,与庾文君皇后定计,重用王导,联合藩镇,制约王敦。第二次王敦之乱时,司马绍亲自率军与之决战。

太宁元年,王敦率军进京,明帝独自微服出行去侦查,走到于湖,绕着王敦的大营走了一圈。王敦的士兵发现了他,他立刻策马逃跑,王敦派骑兵去追击。明帝知道后面有人追,心知难以甩掉,眼见路边有一个茶棚,有老妪在里面卖茶,他立刻下马,将自己华丽的马鞭送给老妇人,对她说:“后面有骑兵来时,就把这马鞭给他们看。”这时候他的马在门前拉了马粪,他用凉水浇在马粪上,这才上马离去。

追兵路过茶棚,果然问那老妪,有没有看见一个逃亡的人。老妪拿马鞭给他们,说:“是有这么一个人,不过早就走了,这马鞭是他的。”斥候检查了马鞭,认为此人必定是个贵族,又检查了路上的马粪,却是冷的,于是相信那人真的走远了,无法追赶,于是明帝得以逃脱。

明帝有志一统天下,曾问王导温峤:“晋朝的祖先们是怎么统一天下的呢?”温峤没有说话,王导说:“温峤年轻,还不熟悉这一段的历史,请允许我来说明。”于是讲述司马懿高平陵兵变,司马师毒杀夏侯公主,司马昭纵凶杀死曹髦,司马炎篡位的事情,明帝听得泪如雨下,掩面痛哭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晋朝的天下是无法长久了呢!”

司马绍多智,且明决果断,又很仁德,在他的努力下,南渡的士族人才和东吴本土的英杰都来归附他,江东景象一时生机勃勃,颇有中兴气象。他有鲜卑血统,因此刘琨祖逖北伐时,都得到了鲜卑族政权的助力。本来一切都很顺利,但是天不假年,明帝二十七岁就病逝了,东晋刚刚出现的一点中兴希望又破灭了。

司马绍临终时,太子司马衍五岁,无法执政,遗命西阳王司马羕(音同“样”)、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这字看起来像“壶”,其实不是,音同“捆”,要是念成“便壶”那也忒难听了……),将军郗鉴、庾亮、陆晔,丹阳尹温峤等人辅助太子。王导请示是否可以让庾文君太后临朝摄政,司马绍看了庾亮一样,不正面回答他的问题,闭目不语。

司马绍为什么不同意庾文君临朝摄政呢?其实他们伉俪情深,成婚以来琴瑟和谐,并无嫌隙,而庾文君德行操守几乎无暇,见识智慧也是上乘,让她临朝摄政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从后来的结果看,明帝司马绍确有先见之明。

庾太后的政治弱点

庾文君与苏峻之乱

明帝去世后,因为托孤的大臣太多,所以也出了点问题。比如当大家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谁来协调呢?论能力,这帮人都是人才;论实力,这几个将军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论资历,王导的资历很高;论位分,则是西阳王司马羕第一。

司马羕辈分比明帝司马绍高一大截。明帝是元帝的儿子,元帝是西晋宣帝司马懿的曾孙,而司马羕是司马懿的孙子,父亲是八王之乱里那个比较忠义的汝阳王司马亮。他是明帝的叔祖,要是排位分,这些托孤重臣里谁也没法和他比。

明帝死后,司马羕自居托孤重臣的领衔人物,他架子比较大,弄得其他人都不开心,于是大家提议,奏请庾文君太后临朝摄政。庾文君推辞四次,大家反复奏请,不得已出来摄政。

庾文君虽然很贤德,也很聪慧,却有一个很大的政治软肋,就是缺乏当仁不让的气魄,这虽然是个软实力,但却是一个政治家不能缺失的要素。庾文君本该很有气魄,她既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政治资本,但是她这个人啊,骨子里其实是一个非常贤良的小女人,对政治不上心,也没有权力欲,所以也谈不上什么政治理想,这就决定了她成不了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庾文君临朝,任命庾亮为给事中、中书令,官职品级虽然并未超越其他托孤大臣,但却是职责中枢的要害职位。庾太后让庾亮、王导、卞壸三人辅佐年幼的小皇帝,于是这一场摄政戏最后的大赢家成了太后的哥哥庾亮。

庾文君与苏峻之乱

庾亮长得很帅气,又善于辩论,词锋很健,少年时就是天下闻名的名士。他为人严肃庄重,举止皆合礼法,但他崖岸高峻,自带威严,天生就让人难以亲近。

当初元帝还是镇东将军时,听说庾亮的名声,让他辅佐自己,非常器重,又因为庾亮德行甚好,于是坚持要聘庾文君为儿媳。庾亮、温峤是至交好友,布衣时就与明帝司马绍来往。东晋建立后,庾亮、温峤都是东宫侍从,是司马绍的智囊。

王导当初同意庾文君摄政,主要是想把司马羕架空。这个王爷没有什么本事,但却老爱摆谱,正事不会办,但又特别好面子,别人不听他的,他就让别人也办不成事。他位分太高,谁也没法和他争,所以只能太后摄政,把王爷供起来,凡事让太后拍板就好。

庾太后自幼受教,是一个非常遵守礼法的人,她觉得女子不应该干预政事,所以她虽然临朝,却不摄政,主要精力放在养娃上了,这就导致朝堂里的事情摆不平。庾太后后来也有些烦了,有事都交给庾亮处理,让他找王导、卞壸商量看着办呗。但是庾亮这个人德行、操守、才能、见识、心胸都没有问题,但他有一个重大缺点,就是情商太低。情商低的人,最大的弱项就是不会商量。

王导执政宽和,很得人爱戴。庾亮执政严厉,清正刚严,铁面无私,是个滴水不漏的人,眼里掺不得沙子。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庾亮过于刚猛,导致了水清无鱼的局面,大家都不喜欢他。王导初时还劝劝他,但他油盐不进,出名的难商量,弄得王导也挺没趣的。

刚愎酿祸悔之晚矣

庾文君与苏峻之乱

陶侃(陶渊明的曾祖)和祖约(闻鸡起舞的那位祖逖的弟弟)是名臣,也是手握重兵的大将,明帝遗诏里没有这二人的名字,大家都很奇怪。庾亮人缘极差,大家都说是庾亮把这二人名字给删了。别人问陶侃:“先帝托孤,怎么会没有提你呢?”陶侃说:“我也觉得有些奇怪。”祖约说的更直接,明说怀疑是庾亮捣鬼。这些闲话传到庾亮耳朵里,他心生警惕,担心这二人造反,就派温峤去江州领军,自己又在建康重修石头城。他这一修城,外面的将领议论纷纷,都说:“庾亮这是防我们呢!”

司马羕被架空之后,闲着没事就在外面传闲话,专门造谣中伤庾亮,但司马羕狡猾得很,都是悄悄说,没把柄,他弟弟南顿王司马宗性格比较大条,都是公开说,弄得庾亮一肚子火。

司马宗为人豪放,喜欢习武弄剑,在家养着很多江湖高手,有个御史叫钟雅,觉得这样很不妥,就弹劾司马宗,说他家里养一大堆亡命之徒,都是江湖匪类,一个亲王这么搞,你是不是要谋反啊!

钟雅这么说是一种假设,但庾亮立刻就派人去抓司马宗。司马宗自恃是亲王,不服管教,竟然带着家里的高手们抵抗,奈何人少,被官兵打败。这个办事的将军赵胤也是个粗人,居然在攻打王府的时候把司马宗给打死了。这一下子死个亲王,捅了大篓子,赵胤立刻添油加醋描述当时的情形,说都是司马宗逼的,庾亮一听,立刻说:“敢抗旨就是谋逆,死就死了,我替你撑腰!”于是将司马宗定性为谋逆大罪,贬其家族,流放妻女。

他这么一闹,司马羕火了,立刻上书翻案。庾文君一看不好,赶紧赦免了司马宗的亲属。虽然家属赦免了,但是谋逆案说不清了,庾亮死活不给平反。司马羕恨恨地说:“你小子等着瞧,将来有你好看的!”

案子还没问清楚就把人弄死了,庾亮这事办的确实不太地道。司马宗死的时候,司马衍并不知情,他很喜欢司马宗这个长辈。司马宗满头白发,司马衍称他为白头公,有一次他问庾亮:“舅舅,白头公怎么好久不见了,他怎么不来找我玩了?”庾亮说:“他谋反,已经被诛了!”成帝哭着说:“舅舅,你说他是反贼就是反贼,案子都不审就杀了他,将来万一有人说你是反贼,你怎么办呢?”庾亮听了这话,这才感到害怕了。

庾文君去劝庾亮,让他遇事多和人商量,庾亮刚愎自用的情绪上来了,不但不听劝,还强行把司马羕降级了。司马羕司马宗兄弟是皇族元老中的元老,他这么一弄,天下人都说庾亮在铲除宗室。

司马宗府里有个亲信叫卞咸,他被定为司马宗党羽,被处死。他哥哥卞阐逃亡,投奔苏峻。苏峻这人出身寒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他组织流民组建军队,自为将军,后来归附东晋。他既是东晋的官员,也是流民的领袖,他的军队是他的私人军团,不领国家俸禄。

庾文君与苏峻之乱

苏峻

苏峻收留卞阐,庾亮让他交人,他不给。庾亮认为苏峻招募流民,那些人都是亡命之徒,江湖匪类,将来可能要造反,于是下诏让苏峻入朝做官,意图解除他的兵权。苏峻是底层靠拳头打出来的人物,岂能上这种当,他立刻回信说:“老子做不来京官,不去!”苏峻也是个脾气很暴的人,庾亮对他不客气,他立刻就顶回去,一副不服来战的架势。

王导劝庾亮:“苏峻肯定不会来的,不如暂时容忍他。”庾亮说:“你这是养虎为患!”两人在朝堂上争论,群臣不敢说话,卞壸说:“苏峻兵多将广,又靠近京城,他要是行军,一上午就可以到达这里了,一旦发生变乱,就不得了,一定要深思熟虑!”温峤在外地,听说这事,赶紧派人送信,劝庾亮不要逼迫苏峻。

尽管大家都不同意,但庾亮牛脾气上来,根本不听,再度下诏让苏峻速来京城做大司农,让他弟弟苏逸领军。同时他又暗地里让郭默、庾冰等人集结部队,防范苏峻。

苏峻写信给祖约,说:“本来托孤大臣里有你,都是庾亮使坏。不如咱们去杀了他!”祖约很高兴,回信说:“同去同去,要不要叫陶侃一道啊?”苏峻写信给陶侃,陶侃回复的极干脆:“滚!”

温峤见苏峻要造反,赶紧准备领兵东下,守卫京师,庾亮说:“你别回来,我现在更担心陶侃要造反!你千万不要越过雷池一步!”温峤气得跺脚说:“陶公忠义,岂会做此等事!”(雷池是地名,在安徽望江,“不越雷池”的典故就出在这里。)

十一月,王导见战事已经不可免,立刻着手部署军事,但庾亮军事方面不给力,却不肯好好商量,后来两军交战时很多事情都证明他错了,才追悔莫及。

苏峻击败庾亮,攻陷京城,庾亮南逃投奔温峤。此时陶侃不满庾亮,很多人都以为陶侃会杀了他,庾亮负荆请罪,引咎自责,陶侃也释然了,对庾亮说:“你修石头城防备我,现在怎么又来求我呢?”庾亮大惭,两人和好。之后陶侃温峤等人率军平定苏峻祖约。

当初京城陷落时,庾文君太后在宫中未能逃出,遭苏峻逼迫羞辱,忧伤而死,年仅三十二岁。苏峻之乱平定后,庾亮很后悔当初的过错,他想起妹妹,哭着说:“都是哥哥害了你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