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購囤貨行為背後的7個原因


搶購囤貨行為背後的7個原因

摘要:目前在中國,疫情已經得到控制。但是在很多國家地區,疫情仍舊肆虐,大量民眾開始搶購生活必需品。

在美國、澳洲等等地方,各大超市的礦泉水、衛生紙、牛奶等已難得一見,就連蔬菜、肉類、速食品等也幾乎被掃蕩一空。那麼如何解釋疫情期間民眾恐慌購買囤積生活必需品的現象呢?

01兩種思考的方式

人們通常有兩個層面的決定。在最基本的層面上,個人的決定被理解為邏輯大腦和情感大腦之間的相互作用。邏輯和情感大腦這兩個系統遵循不同的運作方式。邏輯大腦計算並考慮證據。而情感大腦是直覺性的,快速的,大部分是自動的,不太容易被意識感知到。

在囤貨這件事上,邏輯大腦告訴我們:不,你不需要再買一卷衛生紙。但是,情感大腦會說:買吧,還是以防萬一。

我們的情感大腦對視覺圖像高度敏感,而我們在媒體上經常看到有關於疫情的圖片,這也會刺激情感大腦做出購買衛生紙的決定。

02預期焦慮

預期焦慮是你在事件發生前經歷的恐懼和焦慮。例如,當你會花幾周時間來擔心一個醫療檢查或者面試的結果。而在這次冠狀病毒爆發中,對於病毒的恐懼在實際感染案例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03恐懼的傳染

就像病毒一樣,恐懼也有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趨勢。一群互不相識的人可能會自發地接受情感上的統一。

在這次疫情中,即使很多人最初沒有恐懼的理性基礎,但是在他人恐慌性購買的情況下,恐懼開始傳播,很多人也開始囤物質。

04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是搶購囤貨的另外一個原因。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會根據別人的反應來解釋情況的危險程度。當群體本能開始發揮作用時,人們會暫停自我的判斷,開始跟風做他人正在做的事情。所以,如果有些人在恐慌地囤集物質,其他人就會隨大流。

05對不確定性的無法容忍

對不確定性的無法容忍可以被定義為無法接受未來可能出現的負面結果,而不管其發生的概率如何。令有些人感到難以容忍的是,關於冠狀病毒還有很多未知因素:何時、何地會發生,或者會造成多嚴重的後果。特別是有焦慮症病史的人往往無法忍受不確定性,或對小事憂心忡忡。

他們經常查看新聞,而新聞報道又進一步加深他們的恐懼。

06不可控的感覺

與不確定性相關的還有不可控性。人們總想要找到一種控制局勢的方法。而這種病毒的性質是,不管個人採取什麼行動,都不能完全解除自身受到的威脅。囤積物質這種行為就是人們提升自己對情形控制的一種方法,人們通過這樣做來感受自己對病毒形勢的控制。

07錯誤的信息和謠言

就像成語“三人成虎”一樣,疫情期間的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受到錯誤信息擴散的影響。在這個互聯互通的時代,社交媒體上傳播的錯誤信息瞬間就會影響到全世界數百萬人。例如,在東京,社交媒體上出現了中國冠狀病毒導致了紙張短缺的虛假信息,從而引發了衛生紙的搶購。

文章的最後,希望各位理性看待疫情期間的消息,做出理性的選擇,不盲目跟風,相信政府和專家,也相信疫情很快就會過去的。


(注:本文有對原文進行增刪。)

作者:Shahram Heshmat Ph.D.

翻譯:腦斧、唐詩

來源:Psychology Today《7 Reasons For Panic-buying Behavio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