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有2個核心投資理念,多數人記住了“長期持有”卻忘了另1句

巴菲特有2個核心投資理念,多數人記住了“長期持有”卻忘了另1句

投資的非邏輯感悟碎片

1、偉大的沃倫·巴菲特,62年來最高收益是59.3%,會被眾多高手秒殺,但他62年中只有兩年收益為負,2008年的回撤也沒超過10%。“永不虧錢”,這一點是巴菲特留給後輩的最大財富,大多數人卻只記住了“長期持有”。“長期持有”沒有問題,但一定要建立在“永不虧錢”的前提下。

巴菲特講的很多都是頂級心法,普通投資者還是慎用。就像全攻全守的戰術,是一個劃時代的足球經典理論,打破了球場上各個位置的限制,荷蘭足球由此崛起。但要是一個校隊也採用這個戰術,20分鐘過後就會累的腿都抬不起來。

2、便宜的時候,就不用管大盤在哪;貴的時候,大盤在哪都沒用。不管什麼時候,拿著估值低的優質股票肯定是對的,但那個低估值的是招商銀行還是中國華融?所謂的優秀企業是長春高新還是長生生物?這種判斷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一種比K線和估值都要高得多的能力。如果沒有這種基本功,還每天談“低估買入”、“長期持有”之類的語錄,這種價投其實和賭徒沒有什麼區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踐行價值投資理論之前,先看清楚自己的能力邊際吧。我見過很多能力、見識都很一般的人,他們十幾年就守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用一套土辦法,卻總能賺到錢,你說氣人不氣人?

3、蘋果手機,靠單一的產品吃遍天下,不折騰,成功了;三星手機,靠數十種機型抗衡蘋果,折騰,成功了;華為手機,在蘋果和三星之間找到平衡,打造了幾個系列的產品,適當折騰,也成功了。股市裡,折騰多的大多會虧,但鉅虧的往往都是不怎麼折騰的;不折騰的虧錢的也不少,但大賺的往往也是不怎麼折騰的。

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背景,各有各的價值觀。該折騰的就得折騰,該不折騰的就不能折騰,歸根結底看你是什麼樣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也只能有自己的風格。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必在意別人甚至是偉人怎麼說。找到自己的宿命,別去邯鄲學步,折不折騰都是你。

4、同樣的動作,高位和低位有很大區別。熊市股息率高是加分項,牛市股息率高多半是個坑

。質素相近的個股,股息率高的那個,一般都是股價漲得慢的。投資,一定要先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來炒股的,還是來收租的。兩種方式都挺好,但千萬別錯配。

巴菲特有2個核心投資理念,多數人記住了“長期持有”卻忘了另1句

工商銀行的股息率高,是因為股價漲得慢;貴州茅臺的股息率一直不高,是因為股價漲得快。如果房價如股價,租售比就是股息率了。房價經過16-18年的大漲,把租售比降下來了,如果未來幾年房租漲幅超過房價漲幅,租售比就會好看得多,但這恐怕是大家更不願意看到的吧。

5、房地產開發這個行業特殊性就在於,明明是商品房,買房卻不能算消費,而是算投資。實質上,地產開發和銀行、保險類似,都是在沒有交付物的時候,先把客戶的錢收上來,然後用客戶的錢去投資。這種商業模式決定了,開發商淨資產的重要性不像製造業那麼強,對他們來說高負債率是一種天賦。茅臺、五糧液這種現金奶牛,既不需要高負債,也無處用高負債,各有姻緣莫羨人吧。

隨著企業淨資產的不斷增大,和外部槓桿的被動降低,房企資產負債率下降是必然的。未來幾年,一線房企能保持在20%的增速就很不錯,自然也就不需要再去追求高負債率了。但就整體而言,地產與製造業相比,屬於相對輕資產的行業,而且主流開發商的資金週轉週期基本都能控制在一年以內,資產負債率降低到80%以下就很安全了。

寫在最後:

關注一下防迷路,每天查看10+份行業、個股深度分析;

來確幸股票APP,領取100+份股民進階資料包(橫幅圖第4張);選股欄目裡,還有走長牛的精選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