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告誡涼州知府,做官:一不要錢,二要能幹實事

左宗棠告誡涼州知府,

做官不要錢是本分


讀前賢文章,長篇鉅製,氣勢雄厚,見其思想,見其抱負。小手札,小品文,則見其心性,見其趣味,細微處見大節。

讀左文襄公信札,就能看到不同一般的地方。光緒五年,左文襄公在《涼州府劉守思詢稟到任裁革陋規及徵收畜稅等銀由》的批文,就頗有意蘊,不同於其他公文的批示。

此扎為時任涼州知府的劉思詢,向陝甘總督彙報他就任涼州知府後,採取的一些惠民措施。劉思詢是晚清名臣劉長佑之子。


左宗棠告誡涼州知府,做官:一不要錢,二要能幹實事

劉長佑(1818年—1887年),字子默,號蔭渠(一作印渠),湖南新寧人,清末湘軍名將。和江忠源一起,率楚勇,參與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曾任兩廣總督、雲貴總督、直隸總督等職。1857年,在同太平軍在江西太平墟的作戰中,劉長佑所部遭受重創,劉本人也身受重傷。當時,年僅19歲的劉思詢,率500人帶著補充物資,連夜到前線,支援劉長佑。可見,劉思詢膽識非同一般。

左宗棠經營西北時,劉思詢任涼州知府。當時,涼州雖然殘破,但也是甘肅有數的大郡,對於涼州的治理,左宗棠自然非常重視。保舉劉思詢為涼州知府,不僅非常器重劉思詢,而且將他視作子侄輩,仔細地提點他為官之道。

劉思詢到涼州後,採取了大量措施恢復民生。他不僅自身清廉,更是破除衙門中的許多陋規。據記載:左宗棠督甘期間,令涼州知府劉思詢廣種樹木,在宜林地帶和近城道旁遍栽楊樹、柳樹、榆樹和沙棗樹,統稱為“道柳”。1880年,左宗棠回京路過河西,見“道旁所植榆柳,業已成林,自嘉峪關至省(蘭州),除鹼地沙磧外,拱把之樹,接續不斷”。


左宗棠告誡涼州知府,做官:一不要錢,二要能幹實事


《涼州府劉守思詢稟到任裁革陋規及徵收畜稅等銀由》扎中,左文襄公的批示如下:

官評以操守為重。屬吏饋贈、官價派買與衙門一切陋規不準收受,例禁甚嚴。晚近以來仕風不正,道府取之州縣,州縣取之民間,上下交徵,吏事遂不可問。該守權篆巨郡,蒞任之始即將一切陋規概行裁革,具見清白傳家,志趣不苟,深為嘉悅!做官不要錢,是本分事;但能不要錢,不能為地方興利除弊,講求長治久安之道,於國計民生終鮮裨補,則亦不足貴。所望於該守者,固猶有進也。然非操守清嚴,畫定界限,大本不立,其見諸事為之末者,又安足道哉!自應先將本任內出入實數通盤合算,按月劃清,令界限內常有贏餘,庶自受篆日起至交卸日止,毫無虧累,乃能進退綽然。

看這份批扎,左宗棠說了三重意思,其一,做官首先以操守為重。其二,要為老百姓辦實事。其三,講為官的一些技巧。

為何,左宗棠要在一個地方知府的公文上,如此不厭其煩地批示呢?究其原因,劉長佑是晚清重臣,和左宗棠是湖南老鄉;另外,左宗棠將劉思詢視作子侄輩,故不厭其煩地提點。最為重要的是,身為一代重臣,劉長佑在直隸總督期間,因一件事,導致晚節不保。


左宗棠告誡涼州知府,做官:一不要錢,二要能幹實事


事情是這樣,當時劉長佑身體不好,一個叫高維翰的貪官,會點醫術,在給劉長佑看病時,送了一株人參。當時,一株好的人參價值百兩紋銀。拿了人家的手短,劉長佑將其保舉到知府位置,然這個高維翰陷入一起官場糾紛,劉長佑比較被動。另外,劉長佑比較清廉,不懈鑽營,尤其對晚清官場的潛規則,深惡痛絕。辦理咸豐葬禮,千方百計為朝廷省銀子,結果得罪王公貴族。同治六年,因一件鹽民流竄而被革職,黯然告別直隸總督位置。

讀到這裡,就不難理解左宗棠的良苦用心。批紮上,先說官評以操守為重,要拒絕屬吏饋贈、官價派買等一切陋規不準收受。再強調,劉思詢清白傳家,志趣不苟,也是為劉長佑辯白。再次強調做官不要錢,是本分事。但更要能做事,為地方興利除弊,講求長治久安之道。官員的操守是本,其他諸事是末者,最後講為官的一些技巧。

短短260字的批文,涉及方方面,講人生,講處事,講為官之道,有鼓勵,有提點,有安慰,盡顯左文襄公一代名臣風采。


左宗棠告誡涼州知府,做官:一不要錢,二要能幹實事


請關注 請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