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為什麼可以成為諸葛亮在戰略困局中不斷努力的希望之地?

翻閱中國曆代地圖,你一定會發現涼州是在西漢時期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時代經略西域之後才劃入我國領土的,它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河西走廊”。在西漢初期,匈奴人從月支人手中奪得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權。漢武帝時期,衛青和霍去病取得漢匈大會戰的勝利後,西漢建立了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四郡,合稱為涼州(後來所轄範圍更廣)。 到了東漢和三國時代,涼州的居民仍然以羌族、氐族和匈奴為主,來到這裡的漢人會被當地化(或者說胡化),胡漢融合, 從而形成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令中原軍隊膽寒戰力超強的涼州軍團。

對於經歷了丟失荊州和夷陵之敗兩大挫折之後的蜀國來說,涼州卻成為了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戰略執行陷入困局後的希望之地。 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蜀國需要一個合適的對外發展方向

由於劉備的嚴重戰略佈局失誤(參見我前面的一篇文章的討論:在“跨有荊益”幾乎達成的關鍵時刻,劉備嚴重失誤,可以避免嗎?),蜀國失去了向東發展的可能性。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一方面修復了與東吳的聯盟關係,另一方面也把在東面對抗曹魏的希望全都寄託在了東吳身上。

在這種情況下, 諸葛亮把未來的發展的可能性投向了漢中與魏國接壤的涼州與雍州。以六盤山和隴山為界,雍涼二州作為一個整體可以劃分為關中和隴右兩大區域。關中主要是雍州的東部,隴右主要是雍州的西部及涼州。

其次,與雍州相比,涼州更合適作為蜀國與魏國錯位競爭的主攻方向

雍州(下圖藍圈標註處)擁有關中平原和以長安為中心的大城市, 農耕經濟發達,也是屯田的好地方。 曹丕時期,魏國開始建立都督諸州的軍事制度,在全境一共設置了雍涼、荊豫、揚州、青徐、河北五個都督轄區。 雍涼都督轄區的防守部署是就是以相對富饒的關中平原為中心的。

涼州,為什麼可以成為諸葛亮在戰略困局中不斷努力的希望之地?

雍涼地區形勢圖

隴右特別是涼州(上圖橙圈標註處)地形複雜,人口稀少, 物產貧瘠。從經濟的角度來說,這裡是中原與草原的過渡地區,適宜耕種和屯田的地方少。不適宜大兵團長期駐守,除非不斷地從其他產糧區進行持續大規模的補給。 作為雍涼都督轄區的一部分,在兵力部署上就要比關中平原薄弱得多了。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的戰略規劃,最重要的第一條“跨有荊、益”。這是蜀國白手起家創業的大前提。既然這個創業大前提最終只實現一半。諸葛亮面對現實,根據魏國雍涼地區的經濟狀況和軍事部署,採取了一種錯位競爭戰略。

既然曹魏在關中經濟發達,軍力強大,那就主動避其鋒芒,選擇對方力量薄弱不受重視的涼州地區。一旦可以拿下涼州, 從軍事地理的角度來說, 就可以居高臨下,實現對關中的弧形包圍,為下一步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後,蜀國擁有來自於涼州並且可以經營涼州的人才

最厲害和最有名的來自涼州的將領就是馬超。馬超的厲害之處,來自於他的出身涼州兵團和擁有羌族血統的強壯體魄。可惜馬超過早去世,沒有趕上諸葛亮面向涼州的北伐。還好,他有一位堂第馬岱一直在為北伐效力。

涼州,為什麼可以成為諸葛亮在戰略困局中不斷努力的希望之地?

馬超戰張飛塑像

更幸運地是,諸葛亮在二出祁山的時候,得到了一位涼州上士姜維的加盟。姜維也是一位帶有胡風的悍將,且文化知識程度高於馬氏兄弟不少,成了諸葛亮北伐的得力助手。

涼州,為什麼可以成為諸葛亮在戰略困局中不斷努力的希望之地?

姜維塑像

總體而言, 在錯位競爭的戰略指導思想下,諸葛亮選擇並堅持了涼州的北伐方向。歷史上一直有爭論的關於他在第一次北伐時否定的魏延“子午谷奇襲“方案(爭對的主要目標是關中地區的長安),如果從戰略制定和執行的角度來說,其實這不是一個對錯的問題,而是戰略和戰術是否應該匹配的問題。 諸葛亮過世前,蜀軍總共六出祁山,”All in“ 的都是涼州方向,沒有最終獲得成功的關鍵在於對手的強大。

不已成敗論英雄,雖然諸葛亮的北伐沒有達到預期的戰略目的(對手持續不斷地做好了足夠的戰略反制措施,下次有機會再討論)。 但他在戰略困局中,不斷努力尋找希望之地,並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執行了既定戰略的精神,還是值得後人尊敬和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