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群聚集和流動指數看購物中心如何應對商業恢復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範圍之大,對於商業地產人來說是始料未及的。疫情之下,認真做實做好防疫措施,開展線上“演練”……共克時艱成為不少購物中心和品牌的共同選擇。

作為一次突發的危機事件,我們相信困難總會過去。在疫情的警示下,從行業整體到一個個購物中心、品牌,對於疫情之後的商業市場該保有哪些積極思考?

沒有一個人會是孤島,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商業地產行業確實受了“傷”。

主要省市人群聚集和流動指數

從人群聚集和流動指數看購物中心如何應對商業恢復


從人群聚集和流動指數看購物中心如何應對商業恢復


從人群聚集和流動指數看購物中心如何應對商業恢復


從人群聚集和流動指數看購物中心如何應對商業恢復

根據商用智能CDDA提供數據顯示,以2020年1月20日為基準,各省人群聚集及流動指數發生陡降,整個春節期間聚集及流動指數遠低於2019年日均水平。指數於今年1月底達到最低位後持續半月無明顯波動,2月中後期開始了緩步上升,湖北省至3月上半月仍處流動指數較低水平。

而疫情期間“少出門”、“不扎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慣於在線上“買買買”,線下消費信心則明顯受挫。


但辦法總比困難多。中山大學管理學博士禹來認為,疫情時期的購物中心首先要注重公共安全,避免人員感染和空間傳播;其次是注重客戶關係,調整營業策略和租金策略;再次需注重經營創新,加大線上線下融合和商戶合作經營力度;最後應注重管理蓄勢,加強常客管理和疫後恢復管理,以便疫情正式宣告結束能夠更迅速的恢復。


而在企業復工日漸增多的當下,購物中心的主要工作依然是防疫。同時,把“究竟為誰服務、商圈在哪兒、需要什麼服務”等一系列最基本問題解答好——既能正解消費者所需,也能提供貼合甚至超預期的服務體驗,這才是提高商業“免疫力”的治本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