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清明”,在詩意中棲居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漢代《三統曆》描述 :“清明者,謂物生清淨明潔”。明代《山堂肆考·時令》更是明確這一稱謂的由來:“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亮,故謂之清明。”

古時候的清明節期間很長,經常和寒食節(清明前三天)與上巳節(俗稱三月三)相連。而且活動也從禁火冷食、祭祖掃墓到踏青郊遊逐漸演變豐富起來。

走進清明,愈瞭解愈發現:這不僅僅是一個法定的節日,更是民族傳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文化因子。


走進“清明”,在詩意中棲居

清明首先的功能承擔是緬懷先人與思念親友。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對掃墓情形描寫得很寫實: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詩人筆下的清明,曠野蒼茫、古墓壘壘、悽風透骨、紙錢紛飛、蕭蕭暮雨,生死離別之感甚是濃重。

每逢佳節倍思親,清明節同樣會觸發遠方的遊子對家鄉親友的思念。唐代韋應物《清明日憶諸弟》:“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病中過清明節,思念親人的情緒更甚。

而黃庭堅的《清明》詩圍繞“清明”的淒涼底色卻有另一番思考: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在桃紅梨白的春季,長滿雜草的墳墓卻很悽然。春雷與春雨早已宣誓著春天的主權,萬物欣欣向榮。但是後兩句詩人開始發表議論: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拿祭食以向妻妾誇耀,也有介子推因拒絕做官而被大火燒死。不論賢者還是平庸之輩,千年之後,留在世間的總歸是一丘墳墓伴野草。


走進“清明”,在詩意中棲居

清明從來都不只是一個壓抑的日子,清明自古就有踏青的習俗。

四月清明,桃紅柳綠,草木萌動,四野既清也明。正是適合踏青旅遊的好時候。人們在大好春光裡遊玩,甚至聚親約友,圍坐野宴。

南宋詩人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說明在清明期間,出門踏春的人有很多。

唐代李嘉《春日淇上作》“淇上春風漲。鴛鴦逐浪飛。清明桑葉小,度雨杏花稀。衛女紅妝薄,王孫白馬肥。相將踏青去,不解惜羅衣。”可看出,在當時,青年男女在清明時節可以相伴踏青。

當然,在此期間,其他活動也可安排上。“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鞦韆。”這是韋莊的詩,說的是清明適合盪鞦韆;清代吳友如詩《清明節放風箏》:“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雲有路通。”說明清明也是

放風箏的好時節。

唐代薛昭蘊的一首《喜遷鶯》更妙:

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

花色融,人竟賞,盡是繡鞍朱鞅。日斜無計更留連,歸路草和煙。

讀之不難體會出有一種輕鬆又得意的喜悅,沒錯,這裡寫的是舉子們在清明雨後騎馬踏青賞花,金榜題名本就是人生一大樂事,騎上高頭大馬觀賞這春色更覺神清氣爽。


走進“清明”,在詩意中棲居

清明與酒更配哦。

杜牧的《清明》早已膾炙人口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出清明不僅是思念先人的,也是要飲美酒的。

宋代王禹偁有一首名為《清明》的詩,頭兩句是“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過清明沒有花沒有酒那可真是不像話吶。

宋代程顥的《郊行即事》: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綠野紅花、無限春光,美景自然需要美酒來助興,也難怪詩人擔心人們會貪玩忘歸。


走進“清明”,在詩意中棲居

除此之外,古人的清明還有插柳的習俗。一說是介子推母子被燒死的時候靠的那棵樹後來起死回生,人們因此用柳枝紀念介子推;二說柳枝有靈性,在柳條發芽的清明時節插柳可以避邪驅鬼;三說隋代運河邊種了很多柳樹鞏固河堤,而柳樹種植的時候可以折枝插種,民間也效仿此做法;四說是歌女們為了紀念詞人柳永,在其墳前插柳表哀思,後來逐漸成為清明節習俗。

不管怎樣,“插柳”習俗瞭解一下即可,在提倡“綠色生活”的當今,不提倡復古模仿這種習俗。

明朝王磐《清明日出遊》一詞,把清明節大部分習俗以及重要的元素都包羅進去 :

問西樓禁菸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詞雖短小,卻簡要反映了古代清明時期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在清明,人們一面悽切懷念故人與往事,一面從容享受明媚春光。

還是更愛東坡在《望江南·超然臺作》的這幾句:“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是蘇軾在左遷密州後所作,登上超然臺,他是思念親人的,卻很快安慰了自己:一碟小菜,一壺老酒,一杯新茶,人生啊,本該是肆意快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