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秦國?

中原的諸侯朋友圈大家玩得不亦樂乎,相比中原各諸侯,處於西面的秦國似乎有些寂寞。

雖然周王朝也是從大西北入主中原的,但現在的周王朝已經融入了中原,弟兄子孫都封在了現在的河南、河北、山西各地,把發跡的陝西老家幾乎都丟給了秦國。

尷尬的秦國?

公元前658年,秦穆公即位,那年秦穆公25歲。秦穆公,嬴姓,名任好。從爺爺秦憲公到秦穆公只有三代,但經歷了七任國君。

也許是太太爺秦文公風頭太勁,作為太子的太爺秦靖公沒等老爸去世先兩年去世了,秦文公只好立了孫子為繼承人。那就是秦穆公的爺爺秦憲公。秦文公去世時孫子秦憲公即位時才十歲,這權柄自然就落到了權臣的頭上。

秦憲公二十一歲就去世了,留下大兒子太子嬴說(後來的秦武公)、二兒子嬴嘉(後來的秦德公,也就是秦穆公的爸爸)、三兒子嬴曼(史稱秦出子)。此時秦出子五歲,秦德公七歲,那麼作為大兒子的秦武公應該更大些。由此可以推斷秦憲公在十五歲就生了二兒子秦德公了,秦出子是其十七歲的時候生的,那麼生秦武公時年齡應該更小。

尷尬的秦國?

人與植物同理,花是鮮的好,種是老的好,所以古代的中國通常是老夫配少妻。不知道十三歲就開始播種的秦憲公壽命如此短暫以及所生兒子的壽命也如此短暫是否跟種子太嫩有關?

作為託孤大臣的大庶長(相當於國相)、威壘(相當於軍事長官)等三權臣在秦憲公去世時並沒有立年長的太子為國君,而是將五歲的秦出子送上了君位。這也許是因為秦出子的母親是周王室的女兒有關,而秦出子的兩個哥哥的母親只是魯國的公主。也許是秦出子或者秦出子的母親不懂得韜光養晦,秦出子當了六年的國君便被大庶長、威壘等幾個權臣派人給殺了,又回過頭來立原來的太子嬴說為國君,那就是秦武公,成為國君時秦武公大約十四五歲。

尷尬的秦國?

秦武公的諡號為“武”,那一定是個很厲害的人了。他懂得韜光養晦培養自己的威望與勢力,秦武公元年,便征討彭衙戎,親自出徵一直打到華山腳下。通過征戰,小小年紀的秦武公就贏得了秦人的敬畏,秦武公三年,年方十七的秦武公便將大庶長等三權臣一網打盡,並滅其三族。秦武公在位二十年,大約在三十四歲就去世了。也許兒子年齡太小的緣故吧,他沒有把君位傳給兒子,而是把兒子封在了平陽,把君位傳給了弟弟,那就是秦穆公的爸爸秦德公。

尷尬的秦國?

秦德公也是個短命的君主,在位兩年就去世了,去世時也就三十五歲的樣子。父親秦德公去世那年秦穆公才八歲,大哥嬴恬即位,那就是秦宣公,結果秦宣公在位十二年也去世了,去世時也就三十歲左右,雖然有兒子九個,但個個都還年幼,於是就將君位傳給了弟弟嬴載,那就是秦成公。秦成公在位四年,又去世了,成公去世時大約三十一二歲的樣子。成公有兒子七個,當然也是個個年幼,於是又將王位傳給弟弟嬴任好,公元659年,嬴任好正式即位,那就是秦穆公,這時秦穆公二十五歲。

秦國經過幾代國君的努力,國土的東西走向已經達到六七百里,已經算是西垂大國了。此時的齊桓公早已經是中原霸主,秦國的鄰居晉國正處於晉獻公時代,晉獻公則處於自個悶聲發大財之中。還有南方的強楚正是楚成王十三年,不過楚成王卻只是個二十出頭的小青年。

尷尬的秦國?

與秦穆公一起在同一年登上君位的,大一點的諸侯國有魯國的魯僖公和衛國的衛文公。

為了混進中原諸侯的朋友圈,秦國想到了和與周王朝嫡親的最大的諸侯晉國結親,於是秦穆公在即位後的第四年就迎娶了晉獻公的大女兒,也就是晉文公的妹妹。歷史上都說秦穆公是晉文公、晉惠公的姐夫,其實應該是妹夫,因為晉獻公在自己二十八歲迎娶晉國公主的時候作為公主的兄弟晉文公重耳那年是四十二歲,秦穆公再有理想再韜光養晦再想攀高枝,也不可能娶一個四十多歲的女人作為自己正室夫人。

尷尬的秦國?

作為晉國的公主,隱形霸主晉獻公的女兒,也沒有到四十多歲了還沒有出嫁的道理,所以秦穆公必須是晉文公的妹夫而不是姐夫。秦穆公與晉國結親,這就是“秦晉之好”的開始。為了延續與晉國的親戚友好關係,秦穆公又將女兒懷嬴嫁給了在秦國做人質的晉惠公兒子太子圍(也是秦穆公夫人的親侄子),當晉文公流亡到秦國尋求幫助時,秦穆公又將女兒、族女五人同時嫁給了晉文公重耳,讓六十一歲的舅爺晉文公變成了自己的女婿。

總之,關係有點亂,但這是亂上加親,親上加親;這也是秦穆公想圖霸中原的戰略之一。

秦穆公有理想,有能力。這種能力當然包括識人的能力,用人的能力,自我糾錯的能力以及包容的能力;還有一種能力是無法忽視的,那就是上天給予的天分。

尷尬的秦國?

從秦文公在位五十年之後,他似乎一人用完了幾代人的好運,一直到秦穆公秦國就沒出現過壽命超過三十五歲的國君,秦文公兒子秦靖公早死,孫子秦憲公即位二十一歲去世,秦憲公兒子秦出子十歲被殺,秦武公去世時大約三十四歲,秦德公有德,算是最年長的,活到三十五歲。

接下來德公大兒子也就是穆公的大哥宣公去世時大概二十九歲,二兒子成公去世時大約三十一歲。到了秦穆公,好運才開始再次眷顧到秦國。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開闢疆土千餘里,為以後秦國統一大中華打下紮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