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秦国?

中原的诸侯朋友圈大家玩得不亦乐乎,相比中原各诸侯,处于西面的秦国似乎有些寂寞。

虽然周王朝也是从大西北入主中原的,但现在的周王朝已经融入了中原,弟兄子孙都封在了现在的河南、河北、山西各地,把发迹的陕西老家几乎都丢给了秦国。

尴尬的秦国?

公元前658年,秦穆公即位,那年秦穆公25岁。秦穆公,嬴姓,名任好。从爷爷秦宪公到秦穆公只有三代,但经历了七任国君。

也许是太太爷秦文公风头太劲,作为太子的太爷秦靖公没等老爸去世先两年去世了,秦文公只好立了孙子为继承人。那就是秦穆公的爷爷秦宪公。秦文公去世时孙子秦宪公即位时才十岁,这权柄自然就落到了权臣的头上。

秦宪公二十一岁就去世了,留下大儿子太子嬴说(后来的秦武公)、二儿子嬴嘉(后来的秦德公,也就是秦穆公的爸爸)、三儿子嬴曼(史称秦出子)。此时秦出子五岁,秦德公七岁,那么作为大儿子的秦武公应该更大些。由此可以推断秦宪公在十五岁就生了二儿子秦德公了,秦出子是其十七岁的时候生的,那么生秦武公时年龄应该更小。

尴尬的秦国?

人与植物同理,花是鲜的好,种是老的好,所以古代的中国通常是老夫配少妻。不知道十三岁就开始播种的秦宪公寿命如此短暂以及所生儿子的寿命也如此短暂是否跟种子太嫩有关?

作为托孤大臣的大庶长(相当于国相)、威垒(相当于军事长官)等三权臣在秦宪公去世时并没有立年长的太子为国君,而是将五岁的秦出子送上了君位。这也许是因为秦出子的母亲是周王室的女儿有关,而秦出子的两个哥哥的母亲只是鲁国的公主。也许是秦出子或者秦出子的母亲不懂得韬光养晦,秦出子当了六年的国君便被大庶长、威垒等几个权臣派人给杀了,又回过头来立原来的太子嬴说为国君,那就是秦武公,成为国君时秦武公大约十四五岁。

尴尬的秦国?

秦武公的谥号为“武”,那一定是个很厉害的人了。他懂得韬光养晦培养自己的威望与势力,秦武公元年,便征讨彭衙戎,亲自出征一直打到华山脚下。通过征战,小小年纪的秦武公就赢得了秦人的敬畏,秦武公三年,年方十七的秦武公便将大庶长等三权臣一网打尽,并灭其三族。秦武公在位二十年,大约在三十四岁就去世了。也许儿子年龄太小的缘故吧,他没有把君位传给儿子,而是把儿子封在了平阳,把君位传给了弟弟,那就是秦穆公的爸爸秦德公。

尴尬的秦国?

秦德公也是个短命的君主,在位两年就去世了,去世时也就三十五岁的样子。父亲秦德公去世那年秦穆公才八岁,大哥嬴恬即位,那就是秦宣公,结果秦宣公在位十二年也去世了,去世时也就三十岁左右,虽然有儿子九个,但个个都还年幼,于是就将君位传给了弟弟嬴载,那就是秦成公。秦成公在位四年,又去世了,成公去世时大约三十一二岁的样子。成公有儿子七个,当然也是个个年幼,于是又将王位传给弟弟嬴任好,公元659年,嬴任好正式即位,那就是秦穆公,这时秦穆公二十五岁。

秦国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国土的东西走向已经达到六七百里,已经算是西垂大国了。此时的齐桓公早已经是中原霸主,秦国的邻居晋国正处于晋献公时代,晋献公则处于自个闷声发大财之中。还有南方的强楚正是楚成王十三年,不过楚成王却只是个二十出头的小青年。

尴尬的秦国?

与秦穆公一起在同一年登上君位的,大一点的诸侯国有鲁国的鲁僖公和卫国的卫文公。

为了混进中原诸侯的朋友圈,秦国想到了和与周王朝嫡亲的最大的诸侯晋国结亲,于是秦穆公在即位后的第四年就迎娶了晋献公的大女儿,也就是晋文公的妹妹。历史上都说秦穆公是晋文公、晋惠公的姐夫,其实应该是妹夫,因为晋献公在自己二十八岁迎娶晋国公主的时候作为公主的兄弟晋文公重耳那年是四十二岁,秦穆公再有理想再韬光养晦再想攀高枝,也不可能娶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作为自己正室夫人。

尴尬的秦国?

作为晋国的公主,隐形霸主晋献公的女儿,也没有到四十多岁了还没有出嫁的道理,所以秦穆公必须是晋文公的妹夫而不是姐夫。秦穆公与晋国结亲,这就是“秦晋之好”的开始。为了延续与晋国的亲戚友好关系,秦穆公又将女儿怀嬴嫁给了在秦国做人质的晋惠公儿子太子圍(也是秦穆公夫人的亲侄子),当晋文公流亡到秦国寻求帮助时,秦穆公又将女儿、族女五人同时嫁给了晋文公重耳,让六十一岁的舅爷晋文公变成了自己的女婿。

总之,关系有点乱,但这是乱上加亲,亲上加亲;这也是秦穆公想图霸中原的战略之一。

秦穆公有理想,有能力。这种能力当然包括识人的能力,用人的能力,自我纠错的能力以及包容的能力;还有一种能力是无法忽视的,那就是上天给予的天分。

尴尬的秦国?

从秦文公在位五十年之后,他似乎一人用完了几代人的好运,一直到秦穆公秦国就没出现过寿命超过三十五岁的国君,秦文公儿子秦靖公早死,孙子秦宪公即位二十一岁去世,秦宪公儿子秦出子十岁被杀,秦武公去世时大约三十四岁,秦德公有德,算是最年长的,活到三十五岁。

接下来德公大儿子也就是穆公的大哥宣公去世时大概二十九岁,二儿子成公去世时大约三十一岁。到了秦穆公,好运才开始再次眷顾到秦国。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开辟疆土千余里,为以后秦国统一大中华打下扎实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