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甘願做劉備的擋箭牌,到底是為了什麼?

翼德繡房


首先,龐統與諸葛亮,一個鳳雛,一個臥龍,得一人便可安天下。諸葛亮的才華早已經是世人皆知,但是龐統卻不一樣,龐統出道晚,死的早,留給後人的印象並不深刻。

龐統早年的時候是在周瑜的手下混,赤壁大戰時,龐統向曹操獻出鐵鎖連環計,因此受到了曹操的重賞,但是曹操卻不知道自己已經中了龐統的奸計。諸葛亮巧借東風,周瑜火攻,龐統獻計,可以說赤壁之戰能夠大敗曹操,全是這三個人的功勞。

後來周瑜去世,魯肅極力推薦龐統為大都督,但是龐統性格高傲,在孫權面前數落周瑜,使得孫權大怒,驅逐了龐統。之後龐統來到了荊州,雖然他寫了一手好文采,但是人卻長的很醜,被劉備嫌棄,於是被派去做了一名小縣官,但是他卻整日飲酒作樂,後來張飛到縣裡視察,張飛責怪他不理縣裡的事務,龐統大怒,聲稱只要半柱香的時間便可把這半年的事務全部處理完。

果然,還沒到半柱香龐統已經全部處理好了,張飛大驚連忙去稟告劉備,劉備知道此人才華後親自來迎接,但是龐統執意要走,所以劉備只好親自為他打酒,贈送寶馬一匹,恭送龐統。可能龐統只是想試一下劉備是不是真的禮賢下士,看到劉備這樣待自己,於是他便安心留在劉備身邊了。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千里馬需要有伯樂賞識才不會被埋沒,而龐統這匹千里馬正是遇見了劉備這個伯樂才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劉備出兵西川幫助劉璋打張魯,龐統也跟隨他一起出徵。雖然最後張魯被打跑了,但是西川卻成為了劉備心中的一塊心病,因為他想取西川,但是卻苦於師出無名。

荊州是他借東吳的,西川是他同宗劉璋的,自己卻一直無立足之地,再說荊州遲早要還的,而西川自己不取,曹操也一定會來取,但是自己又不想被天下所詬罵。當劉備將自己心中的煩惱告知龐統時,龐統便對劉備說:“主公放心,我一定會讓你師出有名的。”

龐統所謂的師出有名,就是用自己的性命做賭注,他故意將自己的行軍路線告訴張任,然後再大軍分為三軍,他率領前軍走在最前面,而且特意要了劉備的的盧馬,當他看見張任的伏兵時,大笑一聲從容赴死。得知龐統中箭身亡的消息後,劉備痛不欲生,他知道龐統為了能夠讓自己攻取西川,用死來換取了這個機會。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所以龐統赴死也是自願的。


小生怪談


你小編看過三國演義否,別瞎說。演義裡這樣說,當時劉備部下夜晚行軍,走到半途龐統的坐騎突然受驚掀跌龐統。於是劉備便把自己的白馬送給龐統乘騎。結果被張任誤當劉備給射死。可以這麼說龐統是代替劉備死。


用戶4391040880049


《三國演義》裡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說過,“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個都得到了,可惜後來取西川的時候死了一個鳳雛龐統,否則劉備的實力將更加強大。

龐統怎麼死的?說白了騎了領導的坐騎,替領導擋子彈死的。事情是怎麼發生的?且聽我細細講來!

話說劉備取西川的時候,帶的軍師是龐統。龐統自恃才高,有點輕敵。小說裡說諸葛亮曾經測算出取西川會有大將折損,叫劉備和龐統小心,但龐統認為是諸葛亮怕他取西川得了大功嫉妒他才這麼說,於是毫不在意!

在攻打一座小城時,有兩條道,一條大路,一條小路。劉備讓龐統走大道,方便行軍,自己走小道,劉備也自恃作戰經驗豐富。結果龐統偏要走小道,讓劉備走大道。他的理由是大道必有重兵佈防,所以讓給劉備,小道沒人提防,所以自己走小道。

在即將分別之際,看到龐統的馬打滑把龐統摔下來,劉備還把自己騎的白馬讓給了龐統,龐統也毫不推脫,騎上劉備的白馬就高高興興的去了。

誰知,小路上有敵軍埋伏,埋伏的敵軍都以為騎白馬的是劉備,於是都把箭往白馬上的人上射。可憐的龐統,被當成劉備,身中亂箭而死。

劉備知道龐統死後,傷心不已,把他厚葬於落鳳凰坡。

龐統之死,始於換馬,死於為劉備擋子彈,做了劉備的擋箭牌。所以說,領導的坐騎,不是你想騎,想騎就能騎,有時候是讓你去送死當擋箭牌的!





小老鼠的救贖


龐統之死是一個意外,跟劉備並沒有關係,如果非要歸咎於劉備,那麼就要怪劉備太虛偽,為什麼這樣說呢?這要從龐統為劉備統一大業規劃藍圖,獻上的三條計策說起。

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二者兼得,卻並沒有安天下,何也?

究其原因,第一是因為鳳雛死得太早,第二是因為劉備不聽諸葛亮勸告,執意要替關羽報仇而伐吳,致使夷陵之敗而元氣大傷。

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採納諸葛亮的計策輕易取得了荊州,為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然而鳳雛加入隊伍之後,認為光憑一個荊州就想三分天下根本不夠,至少還要取得益州和漢中,因此極力勸說劉備謀取益州。

當時的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同為宗室兄弟,關係不錯,劉備擔心攻取益州會對自己名聲不利。龐統卻認為身處亂世,有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典型的“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如果這也要名聲,那也要名聲,名聲有了,地盤卻沒有了,沒有地盤就一事無成,有名聲也沒用。攻取益州現在就是一個好機會,劉璋的益州被夾在曹魏和孫權之間,很難有所發展,遲早要被別人搶去,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家兄弟拿來以圖霸業,你心裡實在過意不去,以後再封一塊地方給劉璋就是了。

不得不說,龐統這樣的謀士真是不可多得,不僅給劉備的雄圖霸業規劃了藍圖,連他心裡那點小虛偽都照顧到了。自比周公的曹操表示:這樣的謀士給我來一打(開個玩笑)。

謀取益州,龐統獻上了上、中、下三條計策,其中上策過於直接,像劉備這樣的偽君子是不好意思用的;中策雖然麻煩一點,好歹有那麼一絲絲蒼白無力的興兵藉口;下策見效太慢,劉備等不起,又怕夜長夢多。劉備左右權衡、唉聲嘆氣、半推半就、勉為其難……就……中策。

龐統就是執行這條中策的時候,途經雒城,中箭而死,年僅三十六歲,後來這個地方因此被命名為“落鳳坡”。

意外要發生,誰也無法預料,但是如果劉備選擇的是上策,或許龐統就不會犧牲了吧,這也是劉備自己作的,為了一點點虛偽的名聲而失去了一名重要的謀士,不知道他心裡有沒有些許後悔。

也有人持另外一些見解,認為龐統就是劉備故意派出去送死的,那樣就有藉口興兵討伐劉璋了。我個人認為這個說法有些站不住腳,第一劉備不是神,他無法預料龐統會遭到埋伏;第二劉備要找藉口,將有很多方法,犯不著去損失這樣一名重要的謀士,這是虧本的買賣。

大家有什麼看法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秦曰漢雲


主要是被各路不懂正史的小白網友給騙了。

網友說劉備最厲害的謀士是法正,最厲害的武將是魏延,還有最會用人的劉備。龐統一想,有這三個王者帶著,這不是躺贏嗎?打曹操還可能不好說,打劉璋這種青銅不是分分鐘嗎?

沒想到,那三個不是王者,也就黃金級。給劉備上,中,下三策,劉備不聽也就算了,可劉備不是對法正言聽計從嗎?怎麼法正也不幫忙說話,還是說中策就是法正選的?還有那個韓信級的魏延怎麼也不懂呢?

最後,龐統被隊友坑死。諸葛亮帶張飛,趙雲入川。


冰封三尺06


千里馬得遇伯樂之恩的回報


鄉野真人


在科舉制度被創造用來選人之前,中國非貴族階層而平民出身的謀士傳統的“進仕”方式是“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從春秋戰國時期到三國時代,這種方法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龐統有才卻因相貌問題,被曹操和孫權拒於門外,只有劉備收留他,還讓他做了自己的二把手,出任軍師這個重要職務。

大致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傳統文化:“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流行到三國時期,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大多都會對對自己有恩的人報答“知遇之恩”。出身平凡卻有才能的人沒有捷徑做官,如果有伯樂能根據他的才能讓他為自己出謀劃策,或者當一名將領,此時身為臣子,就融入“君君臣臣”的思想體系,“主榮臣榮,主辱臣死”,就應該儘自己的智力勇力能力報答,這是“忠”的表現。

盡職盡忠,甚至是為了君主赴死,在自己選擇了跟隨請自己“出山”的人的時候,就已經註定。官場戰場,死亡是不能預料的。在朝做官,有時危及君主利益,君主要臣死,臣就不得不死,就如荀彧,為曹操效勞是想報答他給自己官做給自己錢花,為了恢復漢室而賣命,曹操卻想篡漢,自己的思想與曹操不和,他只能被迫慷慨赴義。同樣,在戰場,如果主公遇到危險,自己就算死亡也要保護主公,就像典韋,在曹操有難時為掩護曹操逃走而死。

這種關係,不同於現在的僱傭,拿工資就給辦事,並不只是“食君之祿,報君之事”的交換關係那麼簡單。作為一個“高高在上”的主公,卻能像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自己,這樣的舉動是很讓人暖心的。就像戰國時期魏國名將吳起,關注自己士兵的生活,經常去兵營巡視,看到有士兵生了膿瘡,自己用嘴去吸。這樣的將領,怎能讓將士們不以死報答?

這就如同現在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一樣,在家裡親人自然會關心我們,但到了外面,茫茫人海之中自己顯得渺小孤單,又是無助,這時有人來幫助我們,給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我們也會很感動。非親非故,非親兄弟卻如同親兄弟,造就有難同當。如果他有危險,也甘願為他擋“子彈”。

這就是為什麼龐統願意替劉備赴死的原因。龐統因相貌醜陋,求職之路四處碰壁,曹操不納,孫權拒絕,還屢遭嘲笑。劉備卻能禮賢下士,將他待為上賓,食則同時,寢則同榻,直至拜為軍師,這待遇與之前的經歷相比,天差地別。龐統看待劉備,自己認為算是遇到了明主。

劉備仁義佈於四海,天下皆知,對待屬下如同對待自己的親人,這就是為什麼關張趙黃,還有那麼多謀士一直跟隨他,甚至是他遇長坂坡之難時還不離不棄的原因。

龐統跟隨劉備取西川,進攻雒城時受阻,想要兵分兩路一路正面進攻,一路奇兵繞後奪城。劉備首先想要的走最危險的小路,龐統知道威險,知道或許是劉備的欲擒故縱,但他還是堅持了走小路。出發前,他的馬把他掀翻在地,劉備把自己的坐騎讓與他,這種恩德,龐統更願替劉備效勞,甚至是從容赴死。

後來,黃忠死前向劉備表達能為他出力,看到他成為漢中王,自己一個降將能被封為上將,雖死而無憾;諸葛亮六次出師北伐,直至勞累病死於軍中,也是他表文裡說的那樣:“報先帝遇臣知遇之恩”。

臣子能“鞠躬盡碎,死而後已”,不只是劉備的個人魅力,禮賢下士才是真正的原因。還有就是中國古代那種“君君臣臣”的忠君思想,為君主“愚忠”而死也就不足為奇了。


朕驚歷史999評論


龐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為何?

一、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

龐統遇上劉備前並不得志,作為文人,自己的才華無處施展是最大的悲哀。遇到了劉備後,因其相貌醜露未得重用。後來是張飛發現了他的才能,才有了劉備贈送的盧,從而感動了龐統。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大概也不過如此。

二、讓劉備師出有名,可以名正言順的攻下西川。

劉備的仁義使得攻取西川遙遙無期,恰逢劉璋與劉備產生嫌隙,劉璋在劉備返回途中伏兵欲殺之。龐統得知後覺得時機已到,便讓敵軍以為自己是劉備,在落鳳坡中箭而亡。這便讓劉備有了攻取西川的理由,天下無人敢擋。

龐統用生命給了劉備機會,同時也是感謝劉備給自己機會。





十萬八千丈


看透劉備這個人,可同甘不可共苦,十足的偽君子


通哥美食旅遊


新三國電視劇看多了吧!從古到今打仗那有不死人的,龐統之死是他命不好,在亂軍中死於非命這也能跟陰謀扯上關係這個真是扯犢子了。如果真如一些大神所說的是讓劉備師出有名而殺身成仁的話,那麼龐統也應該在設計殺楊懷高沛之前就應該設計露出破綻讓楊丶高二人殺死自己以成全劉備而取成都,而不是死於攻打別人的城池地盤死了還可以賴在對方頭上的。這也太可笑大幼稚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