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插柳”“踏青”這些清明節習俗你都知道嗎?

清明節祭掃先人墓由來已久

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墓 祭 ”大 約 在 南 北 朝 時 就 已 形 成 習俗。唐玄宗在開元二十年,將寒食墓祭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不久,寒食與清明混為一體,清明節祭祀遂成習俗。清明節祭掃先人墓地,百姓歷來十分看重。如果不祭掃,就會被認為是“斷後”。因此,無論多麼窮困的家人,這天都要到祖墳上去壓一張黃表紙,以盡緬懷思念之意。

清明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所以,民間也稱清明節為“鬼節”“冥節”。舊時,百姓均有上墳之風俗。當天,一般是後輩人帶著供品、燒紙、香等,扛著鐵鍁,到自己的祖墳林地,先將祭品供上,然後焚紙燃香,叩拜祭奠,最後,給墳墓上添新土,並在每座墓頂壓上一張黃表紙,叫“壓墳頭紙”,表示子孫曾來上墳。“民間有一種說法,祭奠祖墳一般不穿紅衣服,應穿素衣為好。給墳墓上添新土這是給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以示對祖先的敬孝。給墳墓添土時,須去遠處取土,取土時須平取忌掘土。”東昌府區沙鎮 86 歲的陳於合說。

隨著社會的發展,清明節除了民間的祭祖上墳外,掃墓祭奠英烈也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每年的清明節,各企事業單位的員工以及大學生、市民等各界人士紛紛自發來到聊城市革命烈士陵園,深鞠躬、獻白花、看事蹟,以不同的方式憑弔革命先烈,追思先烈。

清明節戶戶插柳外出去踏青

在北方尤其聊城一帶,清明節正值柳樹發新芽的時節。60 後、70 後的人都記得,清明節這天,在農村,家家戶戶均於凌晨折柳插於門框兩邊、窗上、樑上、床鋪的席後面等地方都插上柳條,有的還給耕牛和狗帶上特編的柳條圈。插柳的目的是令馬蜂、蠍子敬而遠之,不敢蜇人。農家老太太還有用柳條抽打牆壁、灶間、席後、床下、旮旯的風俗,一邊抽打一邊念道: “一年一個清明節,柳條單打青幫蠍,白天不準門前過,夜裡不準把人蜇。” 還有很多小孩子將嫩柳條截成段,將柳 皮 擰 下 來 做 成 哨 子 ,吹 得“ 嗚 嗚 ” 響,寓意警示蠍子、馬蜂不要靠近,也讓年幼的孩子們自得其樂。

以前,民間還有“清明不插柳,紅顏成皓首”的俗語,意思是,清明的時候不插柳枝,即便是漂亮女子也會變成老太太。還有一種說法是,插柳能吸引陽氣,迎吉祥、避邪祟。同時,又有勉勵人們珍惜光陰之意。

清明節,門戶上插柳條是多年來的傳統民俗。不過,近幾年這種民俗情節似乎越來越淡。在農村或郊區偶然可見折柳插於門戶的習俗。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聊城市首批簽約藝術家劉旭東說,在臨清,清明節除了祭掃上墳外,還有一個習俗是“扎青”,早飯打點兒菠菜湯、韭菜湯之類的,算是“見了青”。清明節正值仲春,舊時人們認為,一年中過了這個節氣,就能吃生瓜梨棗、涼菜等寒食。這個時節,人們攜酒食到野外野炊、遊玩賞春,稱為“踏青”,祈求一年不生腳疾。因此,清明節又叫踏青節。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清明節習俗也不盡相同。除了祭掃、插柳、踏青等外,清明節還有植樹、放風箏、盪鞦韆、拔河、蹴鞠、射柳、鬥雞和運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