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的又一殘酷暴行,揭祕用戰俘血淚堆砌而起的泰緬鐵路

回顧歷史上日軍殘酷的戰爭暴行,對戰俘慘無人道的虐待和迫害絕對是一個逃不出的話題。二戰期間,日軍在亞洲各地用盡殘酷的手段,對戰爭中被俘的軍人和平民實施迫害,手段之殘忍髮指,可謂全世界所罕見。

而在東南亞的泰國,就有這樣一條鐵路,他的修建是由無數戰俘的生命和血汗而組成的。這條鐵路的每一處,都留下了日軍對待戰俘的罪惡,它就是令無數人憤怒和悲傷的泰緬鐵路。


一、"罪惡之路"的誕生

日軍於19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獲得成功後,日軍大本營決定正式向東南亞和太平洋方向進軍,經過與盟軍的激烈戰鬥後,位於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尼、新加坡、泰國、緬甸等國都成為了日軍的附屬國,數十萬名盟軍士兵成為了日軍的戰俘,過著漫無天日的悲慘生活。

1942年6月,盟軍在中途島戰役中給日軍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日軍在東南亞的形勢一時間陷入了困境。不甘心失敗的日軍為了加強對原有地區的軍事控制,並遏制盟軍對自身的戰略壓力,因此決定修建一條連接泰國和緬甸兩國的戰鐵路。根據路線規劃,鐵路需要穿越兩國叢林密佈的山區,施工和技術要求都十分複雜和宏大。為了加快修建進程和金錢成本,日軍決定採用英國人之前的勘探路線和設計方案進行修建。

二戰日軍的又一殘酷暴行,揭秘用戰俘血淚堆砌而起的泰緬鐵路

根據日軍的設想,泰緬鐵路從泰國的北碧府開始,經過304公里後進入緬甸境內,最終在緬甸孟邦的丹彪扎亞截止,線路全長為415公里。為了加快修建進程,日軍不顧自然環境的惡劣和難度,要求該鐵路在18個月之內必須完工。建造該鐵路的材料由日軍從其他地區拆毀下來的鐵路零部件組裝而成。在解決了施工材料的問題後,尋找施工人員就成了日軍的下一個目標,但此時的日軍早已經"胸有成竹"了,那些被俘虜的盟軍士兵和當地百姓不就是最好的工人嗎?

二戰日軍的又一殘酷暴行,揭秘用戰俘血淚堆砌而起的泰緬鐵路

於是日軍決定使用這些無辜的戰俘和平民作為工人,強迫他們為其修建這條"罪惡之路"。經過統計,共有36萬名盟軍戰俘和百姓成了犧牲品。為防止他們消極怠工和逃跑,日軍決定從遠東戰場上派遣一批兇殘的關東軍監工負責看管他們。對於戰俘來說,這場血腥殘酷的"死亡之路"正式拉開了它罪惡的序幕,時間是1942年的6月。


二、用白骨堆砌的"罪惡之路" 

泰緬鐵路施工期間被分為三段,從起點和終點兩側開始同時施工,日軍在當地招聘勞工時,謊稱有良好的食宿和金錢待遇。一些受矇騙的當地民眾甚至攜帶全家老小去工地報到,結果便成了日軍的奴隸。而戰俘的處理則簡單的多:在新加坡的關押的戰俘會通過火車運輸被送往工地現場,運送戰俘的列車是一節8米長的悶罐車,每30個人為一組被塞在當中,連睡覺都只能站著,有時長達40多個小時都沒有食物供應

;而在爪哇和馬來亞等地的戰俘,則是走水路到達泰國或緬甸,他們乘坐的船隻船艙狹小且擁擠,戰俘只能在不到1米高的空間中活動許多人甚至都直不起腰,惡劣的海況和盟軍誤炸,讓不少戰俘都命喪大海。

抵達施工地點後,戰俘和勞工都會被送到由茅草搭建的"營房"當中,每一個"營房"會有200人居住在此。沒有任何的衛生和生活設施,環境十分糟糕,每人的活動範圍只有兩英尺寬地方供睡覺之用,其餘的東西幾乎為零。

二戰日軍的又一殘酷暴行,揭秘用戰俘血淚堆砌而起的泰緬鐵路

日軍為了把防止戰俘和勞工逃跑,於是強迫這些人除一塊遮羞布外什麼都不允許穿。在泰國和緬甸荒無人煙的山區,戰俘和勞工冒著炎炎烈日修築鐵路,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十六七個小時,毫無尊嚴可言。據一位倖存的英國老兵哈羅德·哈切利回憶:"我們每天都要工作14到18個小時,每天摸著黑起床,摸著黑回來。每天回來,我們重新報數時,都會發現人數在減少,因為幾乎每天都有人死在那裡"。

二戰日軍的又一殘酷暴行,揭秘用戰俘血淚堆砌而起的泰緬鐵路

當戰俘患病無法繼續工作時,日軍根本不會對其進行救治,而是隨意地將其丟到一邊,任憑其死去。在炎熱潮溼環境中,缺乏必要生活物資的戰俘和勞工紛紛患上瘧疾,加之蚊蟲叮咬和野獸襲擊,死亡的人數開始逐漸增加。有的人事後回憶,由於死亡人數過多,戰俘們甚至自發成立火化隊來自行處理屍體。而日軍則對此視而不見,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一切根本都不值一提。

二戰日軍的又一殘酷暴行,揭秘用戰俘血淚堆砌而起的泰緬鐵路

在飲食方面,戰俘與勞工也是惡劣令人不忍直視:日常只有野菜和稀飯,如果藏匿食物被日軍發現,那麼後果只有死亡。因此戰俘們為了能夠活下去,甚至會吃任何可以食用的東西,包括老鼠、蜘蛛、甲蟲、蜥蜴等等。就像哈羅德·哈切利所說:"為了能夠活下去,只要是四條腿的,我們什麼都吃。因為每天能否活下去都是一個問題,如果你錯過了一頓飯的話,那你基本上就沒有生還的機會。"

二戰日軍的又一殘酷暴行,揭秘用戰俘血淚堆砌而起的泰緬鐵路

對於戰俘和勞工中不守"規矩"的人,日軍對待方式就是永無休止的折磨、毒打和虐待,甚至會直接槍殺或斬首這些人,方式方法多種多樣,無所不用其極。1943年春季,眼看戰爭的發展方向對日本越來越不利,日軍決定將竣工時間提前到當年的8月。勞工和戰俘的處境開始變得越發兇險,每天超過20小時的勞動使得許多人被活活累死,尤其是在修建整個鐵路難度最大的"地獄之火通道"時,盟軍戰俘先用鐵釺和錘頭硬生生開鑿出來,然後使用炸藥進行爆破而成。每天夜晚,戰俘藉著火把和油燈繼續開山劈石,昏暗的光亮與人們的身影相互交錯,現場畫面彷彿人間煉獄,這就是"地獄之火"的由來。

二戰日軍的又一殘酷暴行,揭秘用戰俘血淚堆砌而起的泰緬鐵路

1943年10月23日,這條被戰俘和民工鮮血和白骨鋪設而成的"戰爭之路"終於建成通車。日軍預計通過這條鐵路,每天可以向緬甸戰場運輸近3000噸的各類戰略物資,對日本未來的戰爭走向起到關鍵作用。而這個數字的背後,卻是數萬名戰俘和勞工的生命換來的,根據戰後統計,共有1.6萬名戰俘和9萬名勞工喪生,鐵路每一公里就要有250條無辜的生命作為代價。因此後世的人們將這座鐵路命名為"死亡鐵路"。


三、真實的"桂河大橋"

之所以泰緬鐵路如此地受到大家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部好萊塢的熒幕鉅作《桂河大橋》。1954年,曾是修建人員之一的法軍戰俘皮埃爾·布勒創作了一部名為《血濺桂河橋》的報告文學,文章一經面世便引起巨大轟動,銷量達數百萬冊。3年後,英國東方影業公司將這本搬上了熒幕,這部由威廉·荷頓和亞里克斯·吉尼斯主演的影片由此一炮而紅,在當年的好萊塢票房中獲得了2720萬美元的好成績,更是在1957年的奧斯卡獎中榮獲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7項大獎,成為了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傳奇。

二戰日軍的又一殘酷暴行,揭秘用戰俘血淚堆砌而起的泰緬鐵路

而在真實的歷史上,這座跨度為322米的大橋已經在1945年4月的盟軍轟炸中成為了廢墟,現在的這座桂河大橋是日本戰後作為對泰國的戰爭賠款而再次重建的。如今的桂河大橋早已不復當年的血腥和戰火,已然成為了當地一座非常著名的旅遊景點,當地的百姓也靠著這座老橋來為自己提供可觀的收入。只有在橋頭的兩個巨大的炸彈模型,還在靜靜地向人們訴說這座大橋的血雨腥風。

二戰日軍的又一殘酷暴行,揭秘用戰俘血淚堆砌而起的泰緬鐵路

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盟軍將泰緬鐵路的使用權和管理權收回,將泰國境內的304公里鐵路以當時5000萬泰銖的價格賣給了泰國政府。緬甸境內的鐵路由於年久失修已被完全廢棄,在泰國政府的修復和保護下,現有的50公里鐵路被用於旅遊觀光使用。

二戰日軍的又一殘酷暴行,揭秘用戰俘血淚堆砌而起的泰緬鐵路

在大橋不遠處的地方,還建立了一座戰爭公墓和歷史博物館。公墓裡6982名死亡的盟軍戰俘墓碑無聲地控訴著日軍曾經的暴行,而在博物館裡展示著桂河大橋和泰緬鐵路修建時的史料圖片,曾經的歷史就這樣真實且沉重地展現在了世人的眼前。這悲慘的一幕將會永遠留在每一個愛好和平的百姓心中。


結語

作為二戰中最有標誌性的事件之一,"死亡鐵路"帶給世人的除了日軍的殘暴和戰俘的悽慘遭遇外。更多的是對人性和良知的反思,這些曾經血淋淋的史實告誡著我們在任何時候和平的寶貴是多麼地重要。

當一個國家和人民有著最起碼的良知時,這個國家和民族永遠是值得尊敬和敬佩的民族;反之當一個國家與人民失去了原本屬於自己的人性和良知之時,那麼等待他們的只能是世人的唾棄與嘲諷。


1. 《歷史上的泰緬鐵路》

2. 《桂河大橋》

3. 《自由的價值:地獄般的死亡鐵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