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鴻門宴殺劉邦的是不是後人站在上帝視角的馬後炮?

沈靜軒


不請自來,敬請題主包容!


所謂上帝視角,實際上指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從定義上看,明顯不是後人在上帝視角上的馬後炮。


下面是我對“鴻門宴”的淺陋見解,以供題主參考。

導火索和縱火人

導火索是劉邦佔領咸陽城,縱火人是曹無傷。點沒有問題,太史公寫史記還是參考了事件了的。

項羽在鉅鹿上打生打死,結果桃子被劉邦摘了去,你說項羽惱不惱?肯定會大發雷霆。

項羽在史記上被描述成一個“婦人之仁”飛揚跋扈的霸主,本性剛烈,期初必定是憤慨,但是實事已造成,能採取的只有竭力去補救,亡羊補牢。

范增的建議是“殺”,讀過史記,就能獲得這一信息,沒有讀過史記,電影《鴻門宴》也有所告知。

分析

殺劉邦對項羽真的有益處麼?

  • 未必,自古以來槍打出頭鳥,殺了劉邦或許就會出現馬幫、趙邦、朱邦等等。

  • 其次,殺了劉邦,項羽勢力就會成為眾目所屬,成為秦朝廷打擊的重點對象,殺之無益,不如留下來充當分擔威脅的棋子。

  • 再次,項伯這個叛徒真的是叛徒麼?《史記》上記載,項伯與張良有舊。恐怕有舊是假的,照《史記》春秋筆法的尿性,肯定為尊者諱,把其中妥協的條件因略去。從另一個角度上講,就項羽飛揚跋扈的性格,就算項伯是他的親叔伯,只要證據確鑿,背叛了項羽,必定被砍頭。項伯難道真的不知道?真的無懼生死?他和張良的情感超過了和項羽的親情?

  • 項羽是一個極具軍事才華的人,身邊更是人才林立,眾多參謀的建議之下,必定能看清楚時局。所以,殺劉邦不過是一個藉口,藉以安撫范增這一群高參的心。


  • “鴻門宴”不過是一個謀取最大利益的過場罷了。

  • 劉邦中途借尿遁逃脫。這件事情十分可疑。要知道,“鴻門宴”的舉行是在軍營中舉行,軍營軍紀森嚴,時不時有巡邏隊伍,劉邦又如何得知各個隊伍之間的口令?唯一可能的答案是,隊伍早就被下令,放劉邦一馬。不然又如何解釋劉邦在眾目睽睽之下,從容離開數十萬大軍駐紮的軍營。


結論。

真的不是後人的上帝視角,任何事情經不住較真,要認真的分析起來,《史記》記載的這次殺機四伏的宴會,處處是漏洞。


昴日星官


項羽鴻門宴殺劉邦沒有殺,致使項羽最後慘敗在劉邦手下,無顏再見江東父老,自吻於烏江河畔,結束了悲壯的一生。這都是項羽自己釀的苦果。是項羽的婦人之仁造成的。我們今天站在上帝的視覺上看待這個問題,我認為確實對項羽評價有失公平,是我們後人及歷史學者放的馬後炮。

我們都看了楚漢相爭的歷史題材電視劇,從小聽了項羽和劉邦兩人的傳奇故事,閱讀了不少有關項羽,劉邦的歷史書籍,瞭解了鴻門宴的故事。當時在項羽集團主張必殺劉邦的,否則後患無窮的人是范增一人。其他人都沒有這個超前意識,項羽本人也沒有這個認識。就連集團高層人物項伯還拔劍起舞,阻止項莊殺劉邦,難道說是項伯行為叛逆,難道說是項羽婦人之仁,根本就不是這個道理。

以當時項羽的力量與劉邦相比,消滅劉邦是很容易的事,我相信大家都有這個認同。項羽不殺劉邦只能說是小看劉邦,低估了劉邦的聰明智慧,不知道劉邦的過人之處遠遠超過了自己。否則面對這樣的危險分子,項羽是絕對不會放棄任何機會殺掉劉邦的。我們都知道這個道理,項羽指揮的大小戰役,攻城掠地,所向披靡,其聰明智慧絕對不比我們差吧?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力主必殺劉邦只有范增一人,否則今後必死在此人面前。項羽集團其他高層領導核心成員都設有這個認識,如果認識到了,項伯不參與阻殺,劉邦也必死無疑。因為最後項羽敗了。項伯也沒有得到善終。

翻閱共產黨領導窮苦大眾鬧革命,最後取得成功的坎坷歷程,我們不難看到:井崗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初期,土地革命時期,長征路上,很多革命路線和軍事策略主張,都是共產國際指導,由中共政治局常委博古,張聞天,周恩來,項英,王家稼等人開會,召開政治局會議通過。而提反對票的也就是毛澤東主席一人,最後失敗了,才知道毛主席的主張是正確的,英明的,是適合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唯一法寶。所以說:真理有時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你難道就會去懷疑我們周總理等革命前輩的聰明才智嗎,我們肯定不會的。同樣鴻門宴主張力殺劉邦的人范增是無比正確的。項羽等人沒有這個意識罷了。所以我們不能作為馬後炮輕易去評判項羽其人。不要人云亦云。有失公允。



肖定才


鴻門宴就是為了殺劉邦,而特意設置的宴會,這不是後人猜測,是早有預謀的,范增看出劉邦必是項羽日後大敵,范增力勸項羽殺了劉邦,由於在宴會上,項羽改變主意,劉邦才免於一死。

劉邦攻破咸陽後,不取錢財,不戀美色,善待秦朝舊臣,當時劉邦駐軍霸下,項羽在戲水之西,兩軍相距二十於裡,劉邦還沒來及和項羽見面,范增看劉邦志氣不小,就讓項羽明日在鴻門設宴,藉機殺了劉邦,以除後患,項羽叔父項伯與劉邦謀士張良是摯友,把這事告訴了張良,想讓張良離開劉邦逃走,張良把這事告訴了劉邦,可不得不去赴宴,項羽那時滅掉劉邦,是分分鐘的事,張良告訴劉邦,只有委曲求全,賠禮道歉或許有一線生機。

項羽影視劇照

劉邦如約來鴻門赴宴,宴會期間,劉邦唯唯諾諾,對項羽很是恭敬,劉邦向項羽解釋,“自己聽信小人讒言,才會不讓將軍渡函谷關,取得了咸陽,錢財未取,封了秦宮,等待將軍到來發落”,當時由於項羽要渡過函谷關取關中,函谷關由劉邦軍隊把守,沒有讓項羽過去,項羽一氣之下帶兵破了函谷關,聽了劉邦的解釋和看劉邦對自己的態度已經氣消,已經沒頭了殺劉邦之心,況且以劉邦當時的勢力,項羽根本沒有把他放在心上。

項羽影視劇照

最終在鴻門宴上劉邦得以脫身,這可把范增氣壞了,對項羽喝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如果項羽有強烈的稱帝願望,鴻門宴中是不會放走劉邦的,或許西楚霸王的招牌,對項羽來說比稱帝更重要,項羽英雄蓋世,神猛無敵,不弄陰謀之道,自己讓劉邦來赴宴,卻殺了劉邦,是小人行徑,有損自己霸王的名聲,這也是沒有殺劉邦的一部分原因,最終劉邦成為項羽一生宿敵,劉邦踩著項羽的屍體,建立了大漢王朝。


歷史滄桑


我個人認為鴻門宴一說並不可信,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那個王權至上的時代,史官也不得不屈於王權對歷史有所偏袒,所以對其失敗者進行抹黑來以此證明自已的合法性。

在史記中司馬遷雖然從格局大勢上闡述了漢軍的強大造成了項羽的失敗,但字裡行間仍透露了對項羽的尊重和讚美,並一再強調項羽為人之光明磊落是一個當之無愧的正人君子,所以就這一點上看,我個人認為鴻門宴也許就是劉邦對其進行的一種抺黑,來證明他自己的合法性。


愛無恨35


當然不是的。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


鴻門宴前一夜晚上,項伯要張良趕緊走,要不然會有殺生之禍,很明顯,這個時候項羽陣營已經有了殺掉劉邦的打算。並且,在鴻門宴當天,範曾看到項羽遲遲不動手,就要項莊借舞劍助興為由,殺掉劉邦。


所以,鴻門宴殺上計劃殺掉劉邦是真真實實史書上記載的,並不是後人的馬後炮。


老實人侃歷史


不是

鴻門宴上殺劉邦,這個在當時就已經意識到了。當時的范增不只一次勸說過項羽要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

甚至還安排項莊刺殺,所以才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說法傳下來。

要殺劉邦,並非只是後人上帝視角的馬後炮,在鴻門宴的當時,意識到劉邦的威脅,並意圖殺掉劉邦就已經被提上了議程。

如果不是感覺局面危險,劉邦也不會在鴻門宴中,匆匆跑掉了。


葉飄刀


是的,劉邦與項羽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和戰略的博弈,項羽剛愎自用,手下的人才不能用而不疑,不能充分發揮自己手下人才的能力,而劉邦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不管有沒有鴻門宴項羽都是必然會敗給劉邦的,因為項羽在戰略上已經敗給劉邦了。因為他能夠知人善任,注意虛心納諫,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總的來說就是項羽是將才,而劉邦是帥才。



你的坤哦喲


贊成殺劉邦的,大概是看到項羽這人不是劉邦的對手,劉邦是一個巨大的威脅。而項羽自己感覺,劉邦不足為慮,殺不殺都無關緊要。項羽錯在自己把打下的江山分個七七八八,引起各方割據勢力繼續打下去。從後來看,其餘的諸侯叛亂,都被項羽打趴下了,唯獨劉邦和項羽棋逢對手。從這點看,范增建議殺劉邦還真是眼光獨到,真要殺了劉邦,可能以後就沒漢朝了,可能會出一個楚朝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