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聖賢還是小孩子

幼年時的王陽明,還不叫王陽明,叫王守仁,是個天資聰穎、有獨立思想、專注力強的孩子,不愛讀書,貪玩兒,是個孩子王。這似乎有悖於常人的觀念,聖賢之人不是應該從小就勤奮讀書才對嗎?

現在就讓我們帶著疑問,回到明成化年間,看看小時候的王守仁,有哪些趣事吧。

當年,聖賢還是小孩子

一條吵鬧喧囂的大街上,一群灰頭土臉的孩子,個個手裡舉著旗幟,吶喊著,奔跑著,來來回回。定睛一看,在這混亂的場景中,有一個小孩兒特別顯眼,只見他面容清秀,眼神堅定,氣定神閒的向各路小孩發號施令,眾小孩在他的指揮下亂而有序的組織進攻、變陣和撤退,原來他們在玩模擬作戰遊戲。

中間那位瘦瘦的"淡定哥"就是小守仁。

孩子們越玩越起勁,不知不覺間,已日漸西沉,彩霞滿天,媽媽們喊吃飯,他們才萬般不捨的散去,整條街一下子靜了,只剩下塵土在空氣裡飛揚。

小守仁回到家,被父親揪住,好一頓訓斥:"你成天不讀書,就知道到外面玩!"小守仁揚起髒兮兮的小臉,頂嘴到:"讀書有什麼用?"聽到這話,老爹王華氣得吹鬍子瞪眼睛,可王華畢竟是斯文的狀元郎,手掌抬的高高的,最後還是沒落到小守仁身上。小守仁找個機會溜了。

當年,聖賢還是小孩子

雖然常被父親訓斥,小守仁還是不改貪玩本性。

一天,小守仁閒來無事,在街上晃悠,看見一個小孩在賣一隻鳥兒,小守仁頓時來了興趣,可他沒帶錢,於是跟小孩兒商量,先把鳥兒給他,他回家取錢。可小孩兒也不傻,兩人就這麼僵持著,誰也不肯讓步。

就在這時,一個鶴髮白鬚的修道之人途徑此地,無意間瞥了一眼王守仁,瞬間立住。他發現眼前這小孩非常人,他日必將建立大功名。於是,這位修道之人掏錢買了鳥兒送給小守仁,並對他說:"記住我說的話,你將來必成聖賢,功德圓滿。但現在務必勤奮讀書。"

道人一席話,挽救了一名頑劣少年。中華民族因此多了一位名滿天下的聖人,明帝國多了一位能征善戰的軍事奇才。

話題扯遠了。總之,從此以後,小守仁開始發奮讀書。

當年,聖賢還是小孩子

又一日,王守仁陪爺爺竹軒公,和一幫老爺爺去金山寺賞月,涼風習習,皓月當空,老古人們詩興大發,紛紛開始題詩。到竹軒公的時候,老人家也許是喝酒喝暈乎了,一時竟提筆忘言,甚是尷尬。這時小守仁拿起筆,落筆成詩。眾人都湊過來看: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如此清新別緻、蘊含辯證思維的一首詩,頓時驚豔四座,老人家們讚歎不已,都認為小守仁的詩文將來必定名滿天下。小守仁的爺爺竹軒公頗為得意,心裡樂開了花,但嘴上卻說:"文章小事,何足成名?"。

竹軒公還真沒吹牛。後來的王陽明,不僅文采出眾,還成為了名震天下的軍事奇才,屢創奇功,更一手創立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王陽明心學,終成一代聖賢。

(注:本文參考自王覺仁先生的《王陽明心學》一書。

當年,聖賢還是小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