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企業服務公司,幫互聯網和傳統行業降本30%以上

當前大規模復產復工已經成為主流,而2020年對經營和管理者來說又將是一次新的挑戰。無論是中國經濟還是企業管理,大家都在提倡降本增效,從商業環境、經營視角等多方面看,應用企業服務的方式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成為了絕大多數企業管理者的共識。而正確的對待降本增效,一定不是隻停留在經營層面,而要上升到思想方法上來思考。

“在劇烈變化的環境裡面,能夠生存下來的物種,他們不是最聰明的,也不是最強壯的,而是那些能夠靈活地做出調整以適應環境變化的。”雖然這句話是一位生物學家說的,但在當下,非常值得現在的企業經營者的思考。


近期,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簡稱:新基建)成為當前最受市場認可的發展主線,這也給應用這些技術為企業 “降本增效”的企業服務領域創造了更多的機遇,也使得率先“擁抱變化”轉變經營觀念的企業主實現了真正的“降本”“增效”。

這家企業服務公司,幫互聯網和傳統行業降本30%以上

這家企業服務公司,幫互聯網和傳統行業降本30%以上

降本增效,說起來容易操作起來並不容易。裁員、降薪或許是見效最快的方法,但這卻只是斷臂求生的下策,缺乏持續動力。互聯網公司仍需迴歸業務本身,在每個可能的環節尋找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可能。

企業服務平臺Testin雲測的雲測試服務,正在為企業在測試環節提供一套完整的降本增效的方案。

在工業化時代,大到一臺汽車,小至一塊手錶,在出廠前都需要經過嚴格的體系來驗證產品質量、性能等,以保證交付到市場的產品達到最佳狀態。

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一款App在投入市場前,需要在數量龐大的智能終端上進行各種各樣的測試,比如兼容測試,因為應用在不同系統版本、不同品牌型號、不同屏幕尺寸、不同分辨率的終端上表現不一,為了保障用戶的使用體驗,就必須進行廣泛的測試。

上架流程的繁瑣也是不少企業的痛點:App測試後需要提交應用商店審核,流程少則一週,多者兩週,通過後才能上架,若因測試未把好關,打回重新提交,那麼延遲一個月上線是常有的事。

不誇張地說,如果App中的bug是互聯網公司需要攻克的“大魔頭”,那麼測試就是真正把大魔頭鎖在門外的剋星。

傳統應用測試的方式簡單粗暴並且費錢:儘可能將市面上所有的手機買回來,由測試人員手動在每臺手機裝應用,挨個測、挨個試,這種方法不僅設備成本極高,且耗費時間較長。

比如在600款手機上進行測試,第一步是購買600臺機型,按平均每臺2000元計算,光設備就需要120萬元。這對任何企業而言,都不是一個小數目。

再看測試環節,首先要給600臺智能手機下載App,逐一打開、註冊、登錄,大概耗時5分鐘,再加上10分鐘的測試,每臺設備至少需要15分鐘,完成所有機型的測試至少需要9000分鐘,這相當於一個測試工程師不眠不休6天才能完成,並且還要保證不出任何差錯。


這家企業服務公司,幫互聯網和傳統行業降本30%以上

這就是日漸完善的企業服務對傳統服務的替代,帶動了社會數字化發展進程向著雲化方向的進化,讓那些將雲服務提供給互聯網公司,傳統企業以及政府單位,使其擁抱數字化轉型的獨角獸浮出水面。企業服務幾乎成了各類企事業單位的標配工作手段,同時也能切實感受到雲模式提升效率、降低經營成本的價值,企業服務帶來的降本增效,成為新的話題,也契合了當下復工復產的迫切需求。

不管客戶是互聯網公司還是轉型中的傳統企業,把測試全部交給Testin雲測,效率則至少可以提升50%,成本至少會降低30%。

某知名汽車廠商,由於缺少應用質量衡量標準,且用戶對應用體驗的要求高,測試團隊人員經常遇到測試時間緊張、測試難度大的困境。Testin雲測的質量專家對產品進行剖析,提供一站式測試服務,實現了測試維度和完整度大幅提升。APP內部投訴率從70%降低至5%,APP上線依據數據化,迭代週期實現計量化,大版本測試從一個月縮減至2周,明顯實現降本增效。

“雲測試”模式在2011年由Testin雲測開創,希望把繁瑣的測試業務放到雲端來完成,將測試以雲服務的形式通過互聯網提供給有需求的客戶,遍及銀行、證券、保險,汽車、航空、新零售、教育等多領域,契合了當前各行各業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通過將測試設備放到了雲端,將企業現有測試管理過程與雲端測試技術相結合,開發者不需要購買和維護海量智能終端,甚至不用組建專門的測試團隊就能按需使用雲測試服務,一鍵即可獲取雲測試服務。

Testin雲測提供雲測試服務,是企業服務產業的重要一環,將測試服務以雲服務的模式提供給互聯網公司和數字化轉型的傳統企業客戶以及政府和事業單位等,幫助他們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雲測試對企業減負賦能,將起到不可忽視的推動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