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好酒能詩,可以出將入相嗎?

珠峰玉鶴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蜀道難》、《將進酒》……出有詩集《李太白集》等。被後世之人譽為“詩仙”,與大詩人杜甫合稱為“大李杜。”

李白不僅善於詩詞,還是一名喝酒的好手。他的很多詩詞歌賦都是在他醉酒的情況下寫出來的。其才華之橫溢,真可謂世間罕有。

想必這樣的人才應該可以在朝廷裡謀個一官半職,甚至封將拜相吧!但是,世事無絕對。雖然李白才思敏捷,飽讀詩書,但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和自身性格的影響下。想獲得很高的職位是很難的。

李白是個怎樣的人呢?

李白受黃老列莊思想的影響,他的性格是很放蕩不羈的,為人非常的豪爽大方,喜歡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在他看來,與朋友吟詩作對就是人間的一大美事。他很享受那種自由自在的生活,當然,如果有機會能在官場一展身手,他也還是願意的。畢竟他有一身的才華嗎,不用豈不可惜?

不過,他這種放蕩不羈的性格實在是與官場那種氛圍不相符和。官場的爾虞我詐在他看來實在是受不了。

在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極力推薦,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詞,頓覺秀麗精美,文采飛揚。於是把他召進宮,供奉翰林(為皇帝提供詩歌娛樂的職務)。

因為玄宗對其的賞識,所以也引得一些人心生嫉妒。而對於李白來說,他也非常厭倦這種天天為皇帝寫詩助興的生活,是的,他很厭倦。孤芳立於世,豈可同於林。對李白來說,這樣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於是,在意志消沉下,他就借酒消愁,以圖心靈的昇華。玄宗有時召見他都不來。而那些奸詐小人就在皇帝跟前說他的壞話,至此,皇帝也漸漸疏遠他了。

李白雖然才華橫溢,但是他這種正直,豪放不羈的性格與當時的官場來說是很衝突的。試問這樣的一個人怎麼能夠處理好與百官的關係呢?而且,作為一個才子來說,他是高傲的,他也有高傲的資本。無論如何,他是不會與官場的阿諛奉承之輩同流合汙的,永遠不會,既是如此,也代表著他永遠不會成為宰相或者是大將軍等更高的職位。因為――他不屬於官場,他屬於自由。


當時的社會條件不允許

如果李白出生在開國之初,百廢待興的年代,那他的一生才華或許能夠得到最大的釋放。不說封侯拜相,做個達官顯貴應該是可以的。

但是很不幸,他出生在一個盛世時期。雖說盛極而衰,但是顯然開元盛世還未到頂。在這個時期內,官僚階級固化,皇帝又寵信宦官高力士,什麼都聽他的。沒有一定的關係你是很難進入統治階級上層的,更不要說拜相了。那些朝廷高官只會提拔他們的門生故吏,而其它人就算再有才華,再有本事都沒有用。因為提拔別人無利可圖,而提拔自己人就能加強自己的勢力,既然這樣,何必提拔別人呢?

所以,李白不要說入將拜相,就是進入朝廷的高級管理層都很難。基本沒有這個可能。

自由的種子已深深種進了李白的骨子裡,就算他能夠出將入相,可能也幹不了多久。對於他來說,初入官場只是不想自己一身的才華被埋沒而已。但是,官場的黑暗著實讓他難受不堪。所以,在他看來,進入官場就是個錯誤,還不如自己以酒會友,吟詩作對,沒事就遊歷名山大川來得快活呢。所以,縱使他再有才華,又能喝酒作詩,還會音律歌曲,他也不能出將入相。


朝陽白露


李太白:一個不懂政治而熱衷於出將入相的詩人。

學而優則仕。當官,步入仕途是中國絕大多數讀書人尤其是在太平年代的讀書人的最高理想。“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每一個有理想的深入世俗的讀書人都曾經懷有一種“答者兼濟天下”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生活在盛唐時期的李白,雖然是一個仙風道骨的詩仙卻也希望在盛世中幹出一番事業,好博得青史留名!正所謂:“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可是李白的性格註定了他在政治上毫無建樹,甚至他這一生都沒有正式的踏進政治舞臺。這本身就說明了他不適合政治,至於出將入相,與李白而言更是鏡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


李白第一齣仕是因為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雖說皇帝對他十分賞識,但也只是賞識他的文學才華,而不是相信他的政治能力!唐玄宗作為一個執政多年的優秀政治家,他已經看出了李白幾乎是毫無政治能力可言的!所以只讓他侍從在自己身邊寫寫詩,喝喝酒。心懷天下的李白來到皇帝身邊,本意是幫助他自立天下成為一代名臣的,結果卻淪落為皇帝的文學侍從,心中十分不順,不久便被“賜金放還”了。從這一件事中,可以看出李白根本就不懂政治,否則他又怎麼會白白的錯過這次千載難逢的機遇呢?要知道,那時他已經到了皇帝身邊,如果他真的政治能力超群玄宗皇帝不會視而不見!


再說軍事上,“他日若騎高頭馬,定效勾踐破吳歸。”可惜,如同在政治上的失意一樣,在軍事上李白亦自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他的軍事才能究竟怎樣呢?他入永王李璘幕府,結果永王兵敗被殺,自己也被流放夜郎。可見李白的軍事能力也是遠不及他寫詩的才能啊。或許,是李白年齡已大的緣故吧。總而言之,就以當時或者綜合李白的一生來看,李白在軍事上也不會有什麼建樹。

雖然中國古代從漢代開始,政治家大部分都是讀書人,但是純粹的讀書人永遠不可能成為政治家,更不要說成為一個卓有建樹的政治家!雖然從三國時代開始,兵書戰策成為了軍事將領的必修課,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人讀了幾本兵書戰冊就能帶兵打仗!每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讀書人都有濟世之心,卻不一定有濟世之才。



李白,只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偉大的政治理想主義者,但是政治和軍事卻是現實,殘酷的現實!

喝最烈的酒,唱最狂的歌!會寫詩的李白才是一個天才!何必要去出將入相呢?


舊事舊人歷史說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可謂才華橫溢,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斗酒成詩,揮毫間變成千古奇作,現存詩千餘篇,故稱詩仙,當之無愧!

李白如此有才華,為何沒有出將入相去做官呢?也許我們可以從他的詩篇中找到答案!

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不願意與權貴同流合汙,更不會摧眉折腰,這種不畏權貴的直率性格註定是不能在唐代的官場混下去的,別說出將入相了!

從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躊躇滿志和持才孤傲,所以李白才敢叫當今天子久等,敢叫當朝貴妃磨墨,敢叫寵臣高力士脫靴,真不是一般的狂!這在古代封建王朝是大忌,就算真有驚天動地的才能皇帝也不會用你,畢竟封建統治者要的是一群奴才,而不是一個狂人人才。

從“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我本楚狂人. 鳳歌笑孔丘”的詩句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李白一生抱負遠大,但仕途坎坷,懷才不遇的處境!蜀道的高危難行也呈現了他在政治上最終無法實現自己的“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志向!





行千里史為鑑


絕對不能,從小到大,一說到李白就是說懷才不遇,剛開始也深以為然,進入社會之後,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李白從現在的角度看是很專業的文學家,但是出將入相的人需要很高的領導能力,溝通能力以及情商。李白一生都是放蕩不羈。無論從專業角度和為人處事,都無法去出將入相。


曾經一路


李白僅僅是一個詩人而已。

禮拜雖然很有文學才華,並且很有抱負,依靠獻賦得到賀知章和玉真公主的賞識,後來被唐玄宗委任為翰林待詔。前期的投機可謂是十分的成功幾乎是一個傳奇,但是李白不好好珍惜,因為不想當一個御用文人,態度日益傲慢,玄宗慢慢疏遠他,李白和朝宗大臣相處的也不是太好,結果被排擠走了,如若真有才華,豈會走的如此狼狽。

當他被排擠出朝廷的時候寫下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言壯語。果不其然,安史之亂爆發,被永王給請了出來。

實際上永王看重的只是李白的名氣,希望以李白的歸附來吸引天下的民心,李白在軍中實際上也就是寫寫詩,抒發一下感情而已,並沒有參與決策。

很顯然,李白的眼觀也不行,永王最後失敗了,李白也被流放夜郎。

人才就是人才,即使被流放也寫下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的千古名句。

但是要說李白可以出將入相,就是高估他了,雖然李白自己可能也是這麼認為的寫下: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杜甫或許是最瞭解他的人了認為他: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為何總是憔悴,因為他只是一個詩人而已。


王建國HIST


李白好酒,更是一個天才的詩人,但李白的理想,他的人生目標只是做一個專職的詩人嗎?回答是否則的。李白青少年時,大唐帝國正處在鼎盛時期。當時的社會潮流是建立功名,那也是文化人的主旋律。對從小就豪情萬丈的李白來說,他的終極理想就是“出將入相”,而不是寫詩。可以這樣說,寫詩對李白來說似乎只是他的副業和業餘愛好,他滿腦子都是建功立業,去安社稷,濟蒼生。

公元742年秋,在出家的唐玄親之妹玉真公主和道士吳筠推薦下,唐玄宗接連下詔召請李白進京。已經四十二歲的李白,終於走進了他夢寐以求的大唐京城長安。

李白想像自己與唐玄宗的關係,是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然而,唐玄宗不是劉備,他也不是諸葛亮。唐玄宗似乎永遠不會給共商國事的機會,而面對權臣的誣陷、排擠,他也毫無還手之力。就這樣,上崗還不到兩年,他便被唐玄宗辭退了。

在社會上流浪了十餘年後,“安史之亂”爆發了,亂世出英雄,年近花甲的李白英雄夢又甦醒了。正好永王李璘以抗敵平叛為號召,但卻暗懷與哥哥唐肅宗爭奪帝位的野心,他邀請李白參加幕府。出於一片愛國平叛的熱情,李白參加了他的軍隊,他以為這才是他的出頭之日,一如戰國時代的名將樂毅登上燕照王的黃金臺。李白揮筆寫下了十一首《永王東巡歌》。但眨眼之間,唐肅宗以叛亂罪剿滅了李璘,李白也因參與“謀反”被定為死罪,雖經眾人求情,李白被改判流放夜郎,但最終病亡安徽當塗採石磯。

在當時,有一點政治意識的人,都能看出李璘的心思,但李白看不到。他就像一個學齡前兒童,不諳世事,大腦中有一片區域永遠不成熟。他一心想搞政治,卻終生在政治上弱智。

李白終其一生,在政治上“一事無成”,臨終時,他一定認為自己的人生很失敗,但這卻是唐詩的勝利。中國向來不缺蹩腳的宰相,但缺少偉大的詩人。沒有李白,唐詩將失去一半的光彩。


八弓塬


明顯、肯定、絕對不行。

因為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出將入相多是儒家,李白更傾向於道家且富有狹義精神。

李白自幼廣泛涉獵,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少任俠、手刃數人。袖有匕首劍、雙眸光照人。有殺出五陵惡少重圍的往事。

李白生平浪跡天涯,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使他廣泛接觸了生活的各個層面。他的鮮明個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時代氣息的基礎上形成的。年輕時慷慨自負、不拘常調,有很強的遊俠作風,尚武輕儒、脫略小節、輕財好施、豪蕩使氣。年輕時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接濟之。

李白喜歡豪飲縱博,精於騎射,不屑於走一般士子由科舉入仕的常規道路,而希望一舉成就大業。他又很虔誠地求仙學道、採藥煉丹。嚮往遊仙問道生活,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仙藥滿囊、道書盈筐,遊遍長江沿線及嶺南。從山東尊師高如貴受道篆、履行了正式成為道教徒的儀式。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在江陵遇到他,誇許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他對排難解紛的策士頗為傾心,有縱橫家的氣派,“清論既抵掌,玄談又絕倒。分明楚漢事,歷歷王霸道”。27歲娶故相許圍師孫女為妻。三十歲入長安,隱居終南山。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別館也設在終南山,常有文人雅士(王維等)作客。李白雖有結識但未受引薦、怏怏離去。

遊遍黃河沿線,酣飲縱酒組成“竹溪六逸”。後至洛陽與杜甫相識,與杜甫、高適一起暢遊梁、宋一帶,過著飲酒論文、追鷹逐兔的放逸生活。可謂志尚道術,謂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務自負。

隨著天寶年間政治形勢每況愈下,李白對國事傾危深感憂慮。對李林甫、楊國忠的擅權和誅殺異己公開表示抗議,對政局發出悲愴吶喊。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隱居廬山,玄宗之子永王率師東下,辟書三至,以復興大業的名義恭請李白參與其戎幕,李白於是滿懷熱忱毅然從戎。不料肅宗李亨和永王之間又禍起蕭牆,永王軍敗被殺,李白獲罪下獄、被長流夜郎(貴州)。

當時詩人正陷於“世人皆欲殺”(杜甫詩)的危險處境,以至杜甫誤信了流言寫詩寄託沉痛的哀思。李白行至巫山時遇赦放還,這時已年近六十,但仍壯心未已。又一次踏上征途,準備參加李光弼的平叛軍隊,途中因病折回。次年病死,結束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脫又是積極入世的,而各個方面又正是盛唐時代社會習尚和文化精神的顯著特徵。因此李白成為當世人們所心儀的人倫風範。例如為了一瞻李白的風采,任華、魏萬不遠千里追蹤相從;“四明狂客”賀知章一見李白,驚呼為“謫仙人”,解下隨身所佩金龜相贈;武七則甘願赴湯蹈火、越過安祿山叛軍的佔領區至東魯接回詩人的子女……

李白終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想的人生。無論何時何地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整個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對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敏銳的感受,把握現實而又不滿足於現實,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難的憂患,在高揚亢奮的精神狀態中去實現自身的價值。


記錄一點思考


李白年輕時也是個熱血青年,豪情滿懷壯志凌雲,渴望能憑藉自己的才華報效國家,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他的很多詩句中都地透露出這一點。他夢想效仿漢朝開國功臣張良,“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他夢想能像戰國名將劇辛、樂毅一般,獲得皇帝重用,“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讓他一展經邦濟世之才。

事實上,能證明他的才能的,只有一篇篇文辭華美、流光溢彩的詩篇。他四處奔波,拿著自己的詩文周遊於帝王將相之間,希望能獲得他們的賞識。在這些人眼裡,李白不過是個文學家。唐玄宗量才錄用,給了他一個翰林職位,讓他成為文學侍從之臣。然而這大非李白本意,不久之後他就掛冠而去。

機會終於來了。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逃奔蜀地,任命皇子永王李璘擔任江南四道節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帶領數萬大軍坐鎮江陵,大力招攬人才,擴充實力,為唐朝建立江淮防線,阻擊安史叛軍向江南蔓延。李白聞訊後立即前往投奔。永王李璘也久聞他的大名,當即“闢為府僚佐”,讓他成為自己的幕僚。

李白興奮不已,盼了多少年,這次終於要真刀實槍大幹一場了,他渴望著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大顯身手,就此建立一番不朽功勳。他的興奮之情在詩中溢於言表:“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他儼然以當年東晉名將謝安自比,幻想自己能談笑間指揮若定,讓強敵灰飛煙滅。

然而無情的事實讓他始料未及。《資治通鑑》記載,永王李璘坐鎮江淮,手握重兵,江淮歷來是唐朝財賦重地,財貨山積,李璘居然起了不臣之心,“以為今天下大亂,惟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數千裡,宜據金陵,保有江表,如東晉故事”,野心勃勃想建立江南小朝廷,割據稱帝。可笑的是李白身為永王李璘幕僚,對此卻渾然不覺。

至德元年十二月,永王李璘在未經朝廷許可的情況下,擅自出動水師大舉東下,想攻佔江南重鎮廣陵,正式拉開他的叛亂帷幕。李白依然矇在鼓裡,還認為永王李璘這是要出兵與安史叛軍交戰,“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賢王遠道來”。他興奮不已,行軍途中潑墨揮毫,一口氣寫了《永王東巡歌》組詩十一首,對永王李璘極盡歌頌讚美之能事。其中有一首詩,給自己惹來大禍,毀了一生前途。

這首詩如下:“祖龍巡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這首詩一連用了三個典故,秦始皇營建海中橋、漢武帝樅陽射蛟龍、唐太宗李世民渡遼河徵遼東。“祖龍”是指秦始皇,“文皇帝”是李世民的諡號。這首詩堪稱李白一生寫過的最為愚蠢的一首詩。僅僅為了討好一個皇子,惹翻了兩個皇帝,斷送自己前程。

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子,當時的唐朝,上有太上皇唐玄宗,下有唐肅宗李亨,永王李璘只是個普通皇子,既不是太子也沒有皇位繼承權。把一個沒有皇位繼承權的皇子,比作前代帝王,在古代任何朝代都是大忌。退一萬步說假設李璘是太子,在唐玄宗、唐肅宗都在世的前提下,這樣比喻也是極不得體的。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李白甚至還說“我王樓艦輕秦漢”,說永王李璘勝過秦始皇漢武帝,“卻似文皇欲渡遼”,把李璘比作唐朝皇帝的列祖列宗李世民,更是讓唐玄宗、唐肅宗情何以堪,在他們看來這簡直就是一首反詩。

永王李璘志大才疏,加之在安史之亂強敵壓境的情況下,挑起內戰不得人心,結果眾叛親離,很快失敗。李白明明自始至終都被矇在鼓裡,永王李璘根本沒把他當心腹看待,但他的這首詩流傳一時,成了追隨李璘叛逆的如山鐵證,讓他百口莫辯。《新唐書》記載,李白被朝廷列為從逆重犯,“當誅”,定成死罪。大將郭子儀深知李白只是個不諳世情的書生,絕非有心叛逆之人,出手搭救,“子儀請解官以贖”,請求以自己官職為李白贖罪,唐肅宗看在郭子儀的面子上,把李白流放夜郎。當年詩人王昌齡被流放夜郎,李白寫詩送他:“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傳誦一時,結果如今他也落到這步田地。

李白從此一蹶不振,徹底被唐朝皇帝拋棄,一生前途就此斷送。從夜郎遇赦回來後,又遭到陷害在尋陽入獄。出獄後輾轉各地寄人籬下,在“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哀嘆中了此殘生。由此可見,李白的悲劇,並不能簡單說是唐朝人才體系問題所致,他自身嚴重缺乏從政的頭腦與水平,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李白的那首招災惹禍的詩,一度引起後人濃厚興趣,歷代很多學者感到困惑,李白好歹也周遊於帝王將相之間多年,從政頭腦和水平為何如此低下?怎麼也不該蠢到這種地步,寫出這種觸犯大忌的詩文。宋代學者楊齊賢就認為,這首詩很可能是“偽贗之作”。元朝學者蕭士贇也認為,這首詩“用事非倫”,引用典故和比喻都不倫不類,認為很可能不是李白寫的。但懷疑歸懷疑,他們也沒有任何可靠證據。目前只能以《全唐詩》等權威記載為準,這首詩仍被確定在李白名下。

其實李白寫出這樣的詩也不奇怪,他是個純粹的性情中人,興之所至,不假思索一揮而就,不考慮那些波譎雲詭、勾心鬥角的朝局內幕,也在情理之中。從這首詩的風格來看,流暢奔放,也符合李白的一貫詩風。李白是永王李璘手下的小角色,事後卻遭重懲,險些被殺頭,這些都從側面證實,這首詩是李白所做無疑。雖然李白一生飽經坎坷,屢屢慨嘆“天下無人知我心”,但千百年後他的詩篇萬口流傳,深入人心,天下人都是他的知音,也足以慰藉他在天之靈了


探索0解密


不可能,李白有著詩人的浪漫,缺乏政治家的沉深老練,更沒有一點政治城府,他得唐玄宗的一點眷顧便通過唐玄宗的威寵讓高力士給脫靴搔癢,楊貴妃溶墨伺侯,楊國忠搖扇搖扇如奴,唐玄宗一句話給他肯了格:此人固窮相也!


北社野老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李白就是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

首先,李白缺乏基本的政治鬥爭能力。政治鬥爭是極其殘酷的,他需要很高的技巧。從“高力士脫靴”事件看,李白明顯不具備。高力士是玄宗身邊的紅人,是朝中官員巴結的對象。就算不巴結,也沒必要羞辱。李白明顯情商不夠。

其次,缺乏基本的基層鍛鍊。除了寫詩外,他沒有展現出任何政治才能。自視清高,不樂於從小事做起。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大鵬、天馬、雄劍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典型的眼高手低。

還有,缺乏基本政治立場。懷著“談笑安黎元”、“終與安社稷”的理想。卻加入皇權爭奪戰,這是安的哪門子社稷?這是投機!只要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施展自己所謂的才華,完全無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