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時

又是一年清明時


清明,是萬物吐故納新的時節,陰陽轉化,生氣始盛;


在歷史長河中,清明時節被賦予了太多的情懷,有“旅雁盡迴音信斷,側身長望淚頻揮”的思鄉,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的落寞,有“兒兒問我悲何事,此意他年汝自知”的慎終追思,更有“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自然的熱愛。


清明時節,好像是冥冥註定,要伴隨著春雨綿綿,烘托或喜或悲的氛圍,最廣為流傳的是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訴說著多少遊子的心聲。在那個年代,清明是一個色彩情調很濃郁的大節日,或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倘若孤身行路,細雨溼春衫,觸景定傷懷。也正是如此,清明能寄託如此多的情感,文人騷客留下了太多的墨卷詩篇。


清明時節,是踏青郊遊、親朋團聚的時節。梨花風起,遊子尋春,花落草生,鶯飛蝶戲,陽光明媚之時,山花燦爛,三五好友或家人相約,踏春郊園,讓花香帶走冬天的倦怠,春風送暖帶來泥土清香,如果遇到矯情的才子,定會吟上一首“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野雲將雨,沙鳥帶聲,空樽夜泣,殘月當門,人生並不如意,總有人孤身在外,春雷陣陣,雨濺欄杆,恰遇清明時節,有哪個能不傷懷,一杯濁酒,嘆道“宿酒昏鐙,重門夜雨,寒食清明依舊”。


清明時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時節。掃墓祭祖,緬懷先烈,清明時節凝聚著民族精神;“憶昔父母康健時,清明攜我上丘壠。如今清明我獨來,卻將小兒拜先冢”,這或許就是中華民族綿綿不絕的原因吧,對先輩的敬畏,對後輩的傳承,文明如溪水,你我皆為修渠人,承前啟後,連綿不絕,匯聚成海,方顯文明如此之厚重。這份厚重,足以承受住自然災害肆虐而不倒,也能承受其他國外打壓而不夭。


清明節,延續了我們和先輩的文華淵源,也教育著我們為人應“清明”。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一樣的人生,兩種境界,介子推為了對得起自己的靈魂,毅然地在虛偽與死亡之間做出了“士甘焚死”的抉擇,也不為那一丁點“祭餘”的吃食。保持自己的本心,做人應“清明”,堂堂正正,無愧於心。


人間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