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這3種思維方式,更好認識心理世界規律


學習這3種思維方式,更好認識心理世界規律


思維與生活

禪宗富有哲理的故事很多,比如“不是幡動,不是風動,仁者心動。”比如“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這些故事好比中國水墨畫,潑墨丹青,意境幽遠,回味悠長。對我這藝術盲來說,常常感概而後“不明覺厲”。可是再好驚歎不能成為自己的心理認識,都是“一紙空文”,無用的廢話。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正本清源,既然“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就嘗試著從心理思維角度來認識現實生活。

學習這3種思維方式,更好認識心理世界規律


形象思維屬於“被動反映”階段

形象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或表象為特徵的思維過程,是建立在感性認識基礎之上的。想想小學一年級的數學課本,十以內的加法算式,代表數量的除了小動物就是水果,活靈活現,形象直觀。

我們藉助感覺器官,認識世界,學習成長。其中視聽器官接受客觀現實80%以上的信息,這種直接反映相當於“合影留念”,來者不拒,無排斥,不過濾,全接納。“來的都是客,過後不思量。”

這種階段思維特點是“被動”。看到幡動就是幡在動,看到山山就在那裡。這種對現實的具體反映,可以說流於膚淺,卻步於表面,卻也如嬰兒般清澈純潔,不加玷汙,不用引申,不需解釋。一定意義上說,這就是純粹的觀察,是生命的開始。

學習這3種思維方式,更好認識心理世界規律


邏輯思維屬於“能動解釋”階段

邏輯思維也叫抽象思維,是以詞語為中介,通過判斷、推理得出結論的過程。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思維能力,用來發現事物內在本質與聯繫,理性認識大千世界。

合理情緒理論認為,“影響情緒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們對事情的解釋。”嬰兒是要成長的,家長、夥伴、學校的影響,本能需要與動機的出現,模仿聯想強化的學習,逐漸形成自己價值觀,某種生活態度,解釋世界的獨特理論。

這時候,不再是單純清澈的被動反映世界,而是戴上“有色眼鏡”看世界。這種有意無意的解釋,相當於想法,念頭,自動思維,或者說“偏見”,最重要的莫過於因果思維了。

比如趕考的兩位秀才,遇見出殯的棺材,一人認為倒黴晦氣心神不寧而名落孫山,一人認為升官發財好兆頭而金榜題名。類似這種性質的能動解釋,其實經常發生在我們頭腦裡。

這種階段思維特點是“能動”。看到幡動會想到風動,看到高山會想到海洋。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反應,用邏輯思維武器,認識事物之間內在聯繫,同時又用自負的“眼鏡”看事物,思維定勢,不夠靈活。

學習這3種思維方式,更好認識心理世界規律


辯證思維屬於“主動象徵”階段

辯證思維是指以變化發展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通常被認為是與邏輯思維相對立的一種思維方式。在邏輯思維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辯證思維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時間裡“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無礙思維活動的正常進行。

在具備象徵心態的人眼中,“一切事物都可能成為象徵”。在經歷生活各種體驗後,挫敗、成功、失意、收穫,深度思考,主動反思,世界不再是單色調的,不再是平面鏡,更多是形形色色凹凸鏡。

象徵成為心理聯繫世界的橋樑,身體是心靈的象徵,客觀世界也是心理世界的象徵。“任何對象,在象徵的層面上,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顯現。”

這時候,客觀世界依然是那個世界,卻因為心理思維與觀察方式的不同,呈現不同結果。

比如,問題真偽,對立統一,原因目的,求異求同,時間變化,記憶錯覺,質疑假設,都會因為個體思維的差異而呈現不同。

蘇東坡與佛印和尚分別看到對方是“佛與牛糞”,印證“心裡有什麼,眼裡看到什麼。”恰說明外在世界正是內心世界的象徵。

這種階段思維特點是“主動”。不是幡動不是風動而是心動,看到山依然還是山。這大多是經歷挫折反覆思考的結果,用辯證思維武器,“以不變應萬變”,認識到心理與事物之間象徵聯繫,呈現靈動,活躍,“隨心所欲不逾矩”。

善於進行象徵的人,會發現事物間趣味類比,幽默樂觀,對生活充滿敬意,並發現詩意的存在。

最著名的象徵大師也許就是弗洛伊德老先生了,他的各種力比多類比,從象徵角度看更加有趣味。現實生活裡,各類競賽的攻擊性象徵,微信群裡的性本能象徵,幽默笑話的去壓抑象徵,比比皆是。

象徵思維的核心目的,是接受生活的多姿多彩,熱愛現實生活,用確定的努力接受不確定的結果。就像羅曼·羅蘭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

學習這3種思維方式,更好認識心理世界規律


結尾

所謂思維三個階段不過是敘述的方便,本質並沒有任何區分,“被動、能動、主動”也是思維的結果而已。

世界本源就是統一,終極統一所在就是心靈世界。外界萬事萬物不過心的幻化象徵而已,或者更科學的說話,叫做“心理是腦的機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