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理諮詢催眠會說出自己不想說的事情嗎?

KoraManuja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我和一位來訪者工作時候的場景:

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來訪者,在第一次來訪的諮詢中,看著我的眼睛,反覆地強調著:

我來這裡對著一個陌生人說那麼多沒用啊。你會把我的事情說出去嗎?

有什麼用呢?你一個陌生人怎麼幫得了我。

我自己一個人來到這裡,一個我從來都沒來過的地方,我的家人都勸我不要來。

從她的疑問中,我感受到的是無力和懷疑,她處在一個情緒高度喚醒的狀態(恐懼感、羞恥感、敵意等等),也許在她的潛意識中有非常多的不安全感。這是很多初次或即將走進諮詢的人都會有的感受。

所以,諮詢師會十分注意幫助來訪者做好進入諮詢的準備,安全感是必須要關注的基本因素。對此,精神分析師沙利文的觀點是:只有當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以後,人們才能追求對其他事務的滿足。

諮詢更多的是在來訪者的主導下,諮詢師和來訪者共同探索,去幫助TA更瞭解自我,同時不會逼迫、誘導或是使用諮詢技巧使得來訪者做出或說出自己不願意做或不願意說的事情。



座主


答:不會!你有無意識的保護,你不願意說的就不會說。

所有普通心理學教科書都會在“意識”這一章介紹催眠,把它列為意識的其它形勢。有時與冥想

列在一起。多數心理學家把催眠定義為:以深度放鬆、易受暗示性和注意力集中為特徵的一種意識狀態。

但專業催眠師並不認同,他們認為人的意識只有三個狀態:清醒狀態、睡眠狀態和催眠狀態。諸

如放鬆、白日夢、冥想、瑜伽甚至是氣功都是催眠狀態,只是用了不同的名字而已。有狂熱的催

眠家則認為意識狀態本身就是催眠狀態,完全否認人類除了催眠狀態以外還有其他意識狀態存在

但是多數心理學家對催眠及其效果持謹慎的態度。催眠背後的原理有下面一些假說。

一、催眠是一種社會互動

一些研究者認為,催眠反應了正常意識狀態的工作過程。他們更類似於傾情投入表演的演員,投

入了全部的身心進行表演。比如有研究者告訴被催眠者:這種行為證明了個體“易上當性高”。

個體立刻變得對催眠指令毫無反應。

這一理論認為催眠是正常社會互動的延伸。其實該理論想說的是說催眠是一種表演。

二、分離的意識狀態

這一觀點認為催眠是行為和意識的分離。該理論證據來源於日常生活現象。例如:熟練的司機能

夠一邊注意路面情況一邊可以聊天;或者你可以邊聽講座邊信手塗鴉。該理論提出一種分離的意

識—隱匿觀察者,以某種被動的方式知覺周圍發生的事情。

三、艾瑞克森的定義

艾瑞克森是最偉大的催眠治療師,曾經擔任美國心理學會會長。他把催眠從迷信、巫術的深淵拉

回到科學的範疇。他的觀點是:催眠是一種深度的入神狀態。艾瑞克森是一位實踐家,而不是理

論家,所以他自己單獨寫的催眠理論屈指可數。他曾經說過“如果你接受了一個理論,那就相當

於放棄了另一些”所以他很少去定義催眠是什麼。只要對心理治療有效就是好的。

催眠實際應用

首屈一指當然是舞臺表演,大眾也是從催眠表演中得知催眠的存在。催眠有助於心理治療。比如

恐懼症、戒菸都有明顯效果。最後,催眠在疼痛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催眠止痛的

方式比針灸、阿司匹林甚至嗎啡還有效。這裡不得不提:催眠止痛是艾瑞克森的拿手好戲。

無論怎樣催眠只是一件工具,好比你擁有一把螺絲刀,不代表你會修理手機。

第三奇蹟為您回答。


第三奇蹟


心理學中的催眠不同於平時我們看到的帶有表演目的的催眠術。

一、心理學中催眠的前提是:被催眠者與諮詢師建立彼此信任的前提下,才可以進行。催眠前簽署保密協議——受法律保護。

二、心理學中催眠的目的是:

進入催眠狀態後,催眠師和被催眠者,建立單線的一對一連接。在催眠師的幫助下改善情緒,調節壓力,解開心結,開發潛能。

這就是為什麼催眠術能夠起到調節身心作用的原因。

三、心理催眠師對被催眠者的秘密“不感興趣”(觸犯法律除外)。只把被催眠者呈現出來的場景,用在打開“心結”上。

四、心理催眠不神秘。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現。比如到超市本來不想買的商品,但經過售貨員“勸說”,衝動的買下來。還比如,保險業務員的推銷都是利用了心理催眠的原理。

心理催眠無處不在,沒有那麼神秘。

心理催眠術在不斷科學化、系統化。慢慢變成心理學常用的心理調整和治療技術,給人以智慧和啟迪,它作為心理學之瑰寶,慢慢應用到心理保健和醫學界、商業界、教育界、體育界、司法界等領域。

如果對心理催眠感興趣,關注我細聊。



覺心悅境


如果對心理諮詢還有障礙或是擔心,那就先別做了。免得錢花了,效果也不好。但也你請相信心理諮詢師有自己的職業操守,不會洩露來訪者的情況。


Katherine思涵心理


催眠需要進入你的潛意識的。


冀筆觸人生


至少我做的案例中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