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理咨询催眠会说出自己不想说的事情吗?

KoraManuja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我和一位来访者工作时候的场景:

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性来访者,在第一次来访的咨询中,看着我的眼睛,反复地强调着:

我来这里对着一个陌生人说那么多没用啊。你会把我的事情说出去吗?

有什么用呢?你一个陌生人怎么帮得了我。

我自己一个人来到这里,一个我从来都没来过的地方,我的家人都劝我不要来。

从她的疑问中,我感受到的是无力和怀疑,她处在一个情绪高度唤醒的状态(恐惧感、羞耻感、敌意等等),也许在她的潜意识中有非常多的不安全感。这是很多初次或即将走进咨询的人都会有的感受。

所以,咨询师会十分注意帮助来访者做好进入咨询的准备,安全感是必须要关注的基本因素。对此,精神分析师沙利文的观点是:只有当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才能追求对其他事务的满足。

咨询更多的是在来访者的主导下,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探索,去帮助TA更了解自我,同时不会逼迫、诱导或是使用咨询技巧使得来访者做出或说出自己不愿意做或不愿意说的事情。



座主


答:不会!你有无意识的保护,你不愿意说的就不会说。

所有普通心理学教科书都会在“意识”这一章介绍催眠,把它列为意识的其它形势。有时与冥想

列在一起。多数心理学家把催眠定义为:以深度放松、易受暗示性和注意力集中为特征的一种意识状态。

但专业催眠师并不认同,他们认为人的意识只有三个状态:清醒状态、睡眠状态和催眠状态。诸

如放松、白日梦、冥想、瑜伽甚至是气功都是催眠状态,只是用了不同的名字而已。有狂热的催

眠家则认为意识状态本身就是催眠状态,完全否认人类除了催眠状态以外还有其他意识状态存在

但是多数心理学家对催眠及其效果持谨慎的态度。催眠背后的原理有下面一些假说。

一、催眠是一种社会互动

一些研究者认为,催眠反应了正常意识状态的工作过程。他们更类似于倾情投入表演的演员,投

入了全部的身心进行表演。比如有研究者告诉被催眠者:这种行为证明了个体“易上当性高”。

个体立刻变得对催眠指令毫无反应。

这一理论认为催眠是正常社会互动的延伸。其实该理论想说的是说催眠是一种表演。

二、分离的意识状态

这一观点认为催眠是行为和意识的分离。该理论证据来源于日常生活现象。例如:熟练的司机能

够一边注意路面情况一边可以聊天;或者你可以边听讲座边信手涂鸦。该理论提出一种分离的意

识—隐匿观察者,以某种被动的方式知觉周围发生的事情。

三、艾瑞克森的定义

艾瑞克森是最伟大的催眠治疗师,曾经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他把催眠从迷信、巫术的深渊拉

回到科学的范畴。他的观点是:催眠是一种深度的入神状态。艾瑞克森是一位实践家,而不是理

论家,所以他自己单独写的催眠理论屈指可数。他曾经说过“如果你接受了一个理论,那就相当

于放弃了另一些”所以他很少去定义催眠是什么。只要对心理治疗有效就是好的。

催眠实际应用

首屈一指当然是舞台表演,大众也是从催眠表演中得知催眠的存在。催眠有助于心理治疗。比如

恐惧症、戒烟都有明显效果。最后,催眠在疼痛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催眠止痛的

方式比针灸、阿司匹林甚至吗啡还有效。这里不得不提:催眠止痛是艾瑞克森的拿手好戏。

无论怎样催眠只是一件工具,好比你拥有一把螺丝刀,不代表你会修理手机。

第三奇迹为您回答。


第三奇迹


心理学中的催眠不同于平时我们看到的带有表演目的的催眠术。

一、心理学中催眠的前提是:被催眠者与咨询师建立彼此信任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催眠前签署保密协议——受法律保护。

二、心理学中催眠的目的是:

进入催眠状态后,催眠师和被催眠者,建立单线的一对一连接。在催眠师的帮助下改善情绪,调节压力,解开心结,开发潜能。

这就是为什么催眠术能够起到调节身心作用的原因。

三、心理催眠师对被催眠者的秘密“不感兴趣”(触犯法律除外)。只把被催眠者呈现出来的场景,用在打开“心结”上。

四、心理催眠不神秘。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比如到超市本来不想买的商品,但经过售货员“劝说”,冲动的买下来。还比如,保险业务员的推销都是利用了心理催眠的原理。

心理催眠无处不在,没有那么神秘。

心理催眠术在不断科学化、系统化。慢慢变成心理学常用的心理调整和治疗技术,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它作为心理学之瑰宝,慢慢应用到心理保健和医学界、商业界、教育界、体育界、司法界等领域。

如果对心理催眠感兴趣,关注我细聊。



觉心悦境


如果对心理咨询还有障碍或是担心,那就先别做了。免得钱花了,效果也不好。但也你请相信心理咨询师有自己的职业操守,不会泄露来访者的情况。


Katherine思涵心理


催眠需要进入你的潜意识的。


冀笔触人生


至少我做的案例中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