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文明緬懷

清明節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更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


據考證,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曆史,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清明由它所處的時令得名,這個時節,風和日麗,鶯飛草長,柳綠桃紅。周朝在確定二十四節氣時,將“三月節”命名為“清明”,標誌天地清朗明淨。


清明掃墓自古沿襲、代代相守,早在西周時已有祭墓的習俗。掃墓、祭奠昭示著血脈的繼承,使祖先與後代之間有了聯繫,讓年輕一代知道敬老尊賢、慎終追遠。現在清明節掃墓越來越多元化、多樣化,但緬懷祖先、祭奠亡靈、寄託哀思的實質始終沒變。


[榆林府志載:三月清明前一日為寒食,作鞦韆戲。士女插柳毛、白楊芽、柏葉於鬢。出城拜埽,或選勝踏青飲酒。兒童競放風箏,兩日乃止。]


大意是說:清明節前一天的寒食,人們郊外用一根繩子和橫板做成鞦韆,玩耍嬉戲。女人們的頭上插上柳葉、柏葉等裝飾;人們出城掃墓上墳,祭奠之餘,尋找名勝古蹟或自然風光優美之處,踏青遊玩;娃娃們放風箏娛樂。

清明-飲食

青糰子

清明時節,文明緬懷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

螺螄

清明時節,文明緬懷


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


寒食

清明時節,文明緬懷


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等。

清明-習俗

祭祖

清明時節,文明緬懷

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離祭祀對象最近,容易引起親近的感覺,使生者對死者的孝思親情得到更好的表達和寄託。


踏青

清明時節,文明緬懷

清明前後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一家老少掃墓之餘,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


蹴鞠

清明時節,文明緬懷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


放風箏

清明時節,文明緬懷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插柳

清明時節,文明緬懷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吐綠的時節,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

清明-緬懷英雄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面前,很多人選擇勇敢“逆行”,他們不懼風險,毅然堅守在防控第一線!他們迎難而上,用實際行動踐行使命擔當。正是因為這些逆行者,我們才可以戰勝疫情!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清明時節,文明緬懷

清明時節,文明緬懷

很遺憾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疫情 “吹哨人”李文亮,

29歲的夏思思,

無法舉行那場推遲婚禮的彭銀華,

......

英雄,謝謝你們!

英雄,一路走好!

清明時節,文明緬懷

在這次疫情中犧牲的英雄,

祖國和人民會銘記,

歷史會銘記,

我們會記得,

謝謝你們的努力和付出!


清明時節,文明緬懷

清明寄哀思,安全須謹記。

鮮花寄故人,文明樹新風。

清明時節,文明緬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