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拼小圈,不經同意直接發送好友申請,你敢用嗎?

你見過同意隱私申請之後,會自動幫你給所有通訊錄好友發送"好友申請"的操作嗎?而且這些邀請不能夠撤回,只要在通訊錄裡存著的手機號碼,哪怕是外賣小哥也會收到邀請。


甚至有人說:"拼小圈簡直太奇葩了,居然給我推薦前男友的現女友!"


不止如此,你的好友還能夠看到你的訂單,知道你的每筆交易買了什麼,價錢多少,做出的評價如何......你看到這些會不會有一種隱秘的被窺探的感覺呢?


事實上,拼多多在去年已經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在強調下沉市場,消費降級的早期拼多多時代,創始人黃崢這麼說過:"我們的核心就是五環內的人理解不了"。然而在百億補貼的東風下,拼多多的2019年GMV過萬億,已經把一隻腳踩進了五環裡。


但是拼小圈的出現,卻給拼多多帶來了更多的爭議。

拼多多的拼小圈,不經同意直接發送好友申請,你敢用嗎?

出生在小城市的小李今年23歲,獨自一人在北京打拼,在這個摩登都市裡,每個人都光鮮亮麗,彷彿看不出一點生活中的廉價和灰暗。小李也謹遵這個定律。不過最近,當"偷偷摸摸在用"拼多多的他打開App發現了六個好友申請時,心慌的他選擇了註銷賬戶。


想做社交的拼小圈,把更多朋友推離了拼多多


也許有人會覺得,看到朋友的真實評論,明明就很好啊,可以避免踩雷,為什麼會被吐槽呢?


那看一下這張圖

拼多多的拼小圈,不經同意直接發送好友申請,你敢用嗎?


在百度搜索"拼小圈",最多被搜索的相關內容就是"拼多多拼小圈怎麼關閉"和"拼小圈怎麼不讓別人看到"。


大家為什麼喜歡在朋友圈和微博裡發美美的自拍,旅遊的風景和可口的美食呢?因為這是把生活中美麗光鮮的一面展示給了大家。然而拼多多上買的9塊10雙的棉襪和明星同款18元一條的打底褲,你會想讓朋友看到嗎?


常有人戲稱"我終於向生活低下了頭——下載了拼多多",而這次,不光你自己低下了頭,在拼小圈中,七大姑八大姨,甚至是公司的同事可能都知道了——你的生活過得沒那麼好


“你管我買了什麼東西呢,為什麼將我購買記錄悄悄分享廣播?又會被朋友私底貼上怎樣的標籤?”這是無數拼多多用戶的真實心聲。


更奇葩的是,這個熟人不是你認為的熟人,而是拼多多認為的你的熟人。在黑貓投訴上多名網友甚至因此對拼多多進行了投訴:"只要有好友邀請你加入拼小圈,只要你同意,拼多多不經用戶同意把你手機通信錄的名單全部邀請一遍,還不能取消。"

拼多多的拼小圈,不經同意直接發送好友申請,你敢用嗎?

拼小圈的初衷


社交是個巨大的流量池。不只是拼多多,淘寶、京東也想要做社交很久了,加入養雞、種樹等等一系列行為,本意也是為了把強社交關係帶入線上進行轉化。


為了從消費側打擊虛假評論的拼小圈在以下三個方面是有可取之處的


1、 從需求角度,朋友之間的分享是基於信任關係的(這也是為什麼朋友圈的微商做的風生水起的原因),不像是網紅帶貨,會因為收錢而說假話,朋友的分享會讓可信度更高。


2、 從供給角度,熟人社交的購物分享體驗,雖然沒有實質性的物質收入,但是會有社交貨幣的收益:我的推薦會加強我在社交關係中的地位,加強朋友對我的信任。


3、 從匹配角度,社交所帶來的朋友間的購物分享,在收入水平、偏好、日常需求等方面類似,匹配度會更高。


對於那些熱衷共享優惠信息的媽媽黨、同輩親友來說,過去分享的陣地可能在微信群,如今可以在拼多多內部完成,拼小圈正是為他們而生。密切的線下關係圈之間,並沒有所謂的購物隱私可言,拼小圈正好實現圈子的線上化。


拼多多的拼小圈,不經同意直接發送好友申請,你敢用嗎?

拼小圈的悖論


有業內人士認為拼小圈的最終走向是成為"種草和私域流量帶貨的平臺",用社交推動購物,購物加強社交,這是最完美的設想。但是這其中存在的幾條悖論,導致這個設想註定無法完美。


1、 拼小圈上的"好友",不是真正的好友。上面說過,朋友間的分享是基於信任關係的,但是你會對自己手機裡存了號碼的外賣小哥,貼膜大叔和公司前任領導存在什麼信任關係嗎?


2、 拼多多本身就是消費降級的產物,在一些一二線城市裡詆譭拼多多甚至成為了所謂的"立場正確",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在這個平臺進行分享購物體驗對於"五環內的人"來說,會有些許羞恥的不適應。


3、 拼小圈本身存在隱私風險,為什麼默認同步動態呢?爸媽知道了孩子又亂買了東西,單位多嘴的同事知道了你換了新手機,他們只會覺得這個拼小圈給自己帶來了麻煩。


辯證來看拼小圈,其實是從消費側走上了一條不同以往的社交轉化道路,但是具體效果如何,口碑又怎樣呢,這個只有切身體驗過的人才有發言權。大家用過拼小圈了嗎?感覺如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