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那些事兒—震盪行情下的衍生品交易

截至2020年3月末,全球數字通證總市值為1879.19億美元,相比上月下跌963.05億美元,

跌幅為33.9%


由於新冠肺炎在全球範圍內持續惡化,多國經濟活動受到重大影響,市場恐慌情緒飆升。在這樣動盪的環境下,散戶們除了拿好手中的幣,還能再做些什麼?


4月1日晚8點,鏈團AMA結合昨日最新行情,請BitMax.io聯合創始人曹晶博士為大家講解衍生品交易的那些事。本期直播的主題為:


交易那些事兒

震盪行情下的衍生品交易


鏈團財經根據直播整理出一些大家備受關注的問題。教你如何在動盪行情中玩出自己的“套路”。


鏈團AMA | 交易那些事兒—震盪行情下的衍生品交易


01


REAL:目前國內交易所的市場格局是怎樣的,交易所產品開發的側重點有哪些?


曹晶:國內的格局還是OKEX、火幣、幣安前三大交易所佔了市場份額的絕大部分。從現貨市場來看,基本上佔了市場80%左右。


從公開數據來看,交易量應該是幣安、火幣在頭盤,OK現貨的量是幣安和火幣的60%左右。二線的頭部交易所BitMax是佔幣安、火幣的10%-20%之間,可能有些幣種會到OK的30%。Gate.io的量其實也還不錯,大概是這麼一個格局。


從合約交易上來說,火幣應該是國內交易所的頭部,然後接下來是OK,幣安。這三家交易所的亮度差不多,其實合約的市場還沒有刪除。大家都在一個拼命努力的階段。包括BitMax,也在一星期半之前,兩星期左右時間開放了合約交易,現在還是在努力的做產品細節、打磨合作深度、拉用戶的階段。


2020年的產品開發

第一,合約產品各大交易所都沒有完善。產品的細節也好,產品豐富程度也好,是每個交易所2020年都需要打磨的事情。


而且兼容性是很低的,也就是說,每個交易所都有自己特定服務的群體。沒有一個交易所的產品可以服務於所有交易需求的人群。所以從細節打磨和差異化使每個交易所都有自己的特定需求人群,把合約市場進行分割。


另外三月份暴跌以後,對整個合約市場的衝擊也是巨大的。很多幣本位(BTC本位)反向合約交易所交易量跌的比較厲害。反而正常的合約交易量沒有太大變化。所以這是幣圈一個大的變化,

有信仰的人群慢慢接受了比特幣作為貨幣屬性的淡化,成為一種可以投資的資產。


所以在正向合約方面。2020年下半年交易量會有一個比較大的發展。除了合約,別的金融衍生品開發也是各大交易所的重點。包括投資理財產品、借貸產品、結構化產品、機構間的金融產品。將會是貫穿於整個2020年甚至2021年的主旋律。


02


REAL:二級市場交易的市場興趣,怎樣由現貨轉向金融衍生品的?


曹晶: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縱觀整個金融市場,所有可交易的金融資產裡衍生品的交易量都是大於現貨的。


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美股交易量非常大,是世界上第一大股票市場。但是美股的交易量和商品期貨交易量、外匯交易量來比還是差了數量級的。這是一個市場自然現象,就是期貨之類的衍生品交易量會比股票現貨市場大很多。


所以說期貨交易量超過現貨,我覺得是整個數字貨幣生態成熟的標誌。我們也歡迎越來越多成熟的交易人員進入交易市場。


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幣圈及數字貨幣玩家或是交易人群的演變。17年的時候,很多人無腦投一級市場,就是投ICO、投私股,因為那個時候是暴利的投資。但真正的機構和交易人群進場交易數字貨幣的還是比較少,因為基礎設施建設、安全性、可用性等等有很大的問題。發展到現在,一級市場投資涼了下來,但在幣圈留存了很多真正的交易用戶。包括交易大機構以及是一些有交易經驗的人群。


這部分人群和機構對衍生品的交易需求是巨大的。所以我覺得這個演變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現象。是標誌著整個數字貨幣經濟圈更加成熟,更加向金融圈靠攏的一個標誌吧。


03


REAL:目前合約,期權,ETF的市場普及率還不是很高,能否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差異?


曹晶:合約、期權和ETF是有本質上區別的。


合約本質上是高倍槓桿的現貨。從產品來說合約的設計比較複雜,但是對用戶來說,操作和交易起來都是比較簡單的,因為可以直觀理解。


也就是說,你花100塊錢可以買現貨,可以買1000塊錢的槓桿。如果放在合約裡,100塊錢可以買10000塊錢(100倍槓桿)的標的產品,那麼會極大放大了你的收益和風險。也就是說,在相同收益率的模式下,合約的絕對收益比現貨高100倍。當然合約承擔的風險,虧損概率也是100倍。所以本質上來說,合約就是“高倍槓桿的現貨”這樣一個交易品。


期權從來就不是一個主流交易品種。即使在流動性最好的美國股票期權市場上,期權的流動性也沒有那麼好。原因是期權的定價模型是非常複雜的。


除了標的本身的價格以外,會有一個時間因素,離期權的交割日期越久,時間價值就會越低。所以期權產品定價來說是比較麻煩的事情。另外很多用戶不知道一點,如果持有期權產品,假設價格不動的情況下,持有的期權產品價值每天是在降低的。這一點對很多非專業用戶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去計算每天價格的降低,而且買的產品在手裡不停貶值,這種感覺不是特別好。


另外一個期權的問題就是波動率的問題。波動率越大,產品的定價就越高。因為定價模型麻煩,期權從來不是主流的交易品種,大部分用做兩個方面,一方面做對沖的可以用,還有一些短線的投機,做波動率和利率的套利是一個不錯的品種。


ETF和合約、期權產品相對比,是較勉強的。


首先ETF對標一籃子的幣種。做我的一個這麼一個衍生品吧。那麼ETF也從來不是一個主流的交易品種。因為美國股市是最成熟的金融市場,我們還是拿美國的股市做對比。在美國股市上95%的ETF產品都是虧錢的。ETF產品設計的主要難點是,怎麼把ETF的收益率和標的收益率掛鉤?怎麼進行Index Rebalance,就是重新平分一籃子標的的情況。


對投資人來說買ETF唯一的好處是,如果你不願意自己費心費力設計倉位,而是看好某一個板塊或者某幾個品種,那麼相信ETF的管理公司能夠把你的資產很好地平衡到部分標的上。ETF是懶人的選擇。


但是ETF本身不是特別好的投資選擇。


ETF從本質上來說,和合約、期貨不太一樣。不是高倍槓桿的短期投機品種,交易需求不會特別大。另外對於用現貨交易、不想追求高倍槓桿的人士來說,他們更有意願自己去交易,而不是買ETF,因為是有損耗的。


真正有意願購買ETF的人,從傳統上來說就是購買養老金,或者長期買入、不想放出的人士。首先這部分的機構或者人群在幣圈非常少。其次很多人願意自己管理這部分的需求,而不是讓公司來管理。所以ETF從本質上來說交易量永遠不會比得上合約這麼大,我覺得是一個比較邊緣化的產品。


04


REAL:這些產品直接放大了投資者的交易風險,應該如何搭配使用完成套利或盈利?


曹晶:這是一個大家都想知道的問題,就是怎麼可以長期的盈利。


我覺得並沒有任何策略可以保證大家盈利。交易衍生品這件商品有一個特點,就是高槓杆!高收益!高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做好自己的風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其實在交易界,不需要有一個明星。無數掙了錢的明星就像流星一樣,一閃就不見了。真正能在投資界長期穩定掙錢的壽星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經濟。


工作可能退休,但是投資永遠不會停止。


所以在做衍生品交易的時候要注意三點:


第一,除了職業交易員以外,不可以把自己大部分財產放在衍生品交易上。


下面我會舉一些例子。


首先你在市場上買賣一個幣種,要知道你想賺的是哪一部分錢?不想承擔哪一部分風險?怎麼把你不想承擔的風險對沖掉。舉個例子,你買BTMS有哪些風險呢?


第一,任何一個幣種都會涉及到的大盤風險問題。或多或少都會跟著比特幣的漲跌而進行價格波動。


第二,相同板塊的風險。比如說平臺幣板塊,如果大家買了BTMS會發現,它和BNB、HT、GT的相關度相對來說是較高的,至少比一些公鏈幣高。為什麼呢?因為交易所的內在運行機制、盈利模式都是相通的。所以在相同市場情況下有一定相關度是很正常的。


所以買一個幣的時候,你要想清楚我們賺的是哪個錢?


到底是賺大盤的錢還是賺板塊的錢?

還是賺特定的幣種的錢?


如果你只想賺特定幣種的錢,就要想清楚把大盤的風險給對沖掉。


比較經典的交易例子就是,買入一個小幣種,做空比特幣。你的收益點就是說,把大盤的風險去掉,只賺小幣種比比特幣跑的好的點。如果大盤有任何黑天鵝事件,就像這一次大盤狂跌,那麼如果你在小幣種投資上輸錢了,至少在比特幣做空上,是把這部分風險追回來了。我們在知道特定收益是哪一塊的情況下,做了一個對沖。


總結一下,買賣的時候你要想清楚幾點:


第一,你的收益來自於哪裡?來自大盤?來自板塊?還是來自幣種?你是隻想要這個收益?還是願意承擔大盤和板塊的風險?


如果是前者,你就要把大盤和板塊的風險對沖掉,只相信自己投資眼光。如果是後者,你不僅擁有了這個收益,也擁有了大盤和板塊的收益,同時也承擔了三個同樣的風險。每個幣種的收益和風險是不一樣的,你要清晰自己收益和風險的分佈。


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保證投資的成功率是100%,巴菲特也不行。假設你的投資成功率是65%,已經是非常優秀的交易員。那麼你自己算一下,保持每個倉位開多少才可以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從一次比較大的利潤回撤中恢復。也就是說如果你有35%的概率是失敗的話,投資多少錢不會傷筋動骨?長期來說有一個穩定盈利。這是資金分配的風險控制問題。


發現很多用戶喜歡全倉All In,是風險比較大的事情。沒有任何一個金融分析師或是交易分析師會鼓勵你全倉All In。但是我這邊看法稍微有點不太一樣。


全倉All In在你資金量級比較小的情況下是可以偶爾為之的。


也就是說,假設你全部資產是1000塊錢人民幣,其實沒有問題,可以以小搏大。但是當你搏中了以後,資金量變成了10萬甚至100萬人民幣,絕對不可以All In。一夜暴富只適合於第一桶金,只適合於以小搏大,或者說下行風險比較小的情況下來做。


所以說投資之前想好自己的風險承受度,跟你的年齡、財產狀況、風險癖好都是有關係的。並沒有一個投資策略適合於所有人。在想清楚自己風險癖好的時候做好風控,這才是能夠在衍生品市場投資長久的基本。


05


REAL:前段時間的312暴跌事件,您認為交易所能否在衍生品中加入熔斷機制,保護投資者清算自己的利潤?


曹晶:這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因為熔斷機制是雙刃劍。


熔斷機制設計的本意,是因為在市場瘋狂或者市場恐懼大的情況下會出現暴跌的情況。熔斷機制有助於投資人冷靜一下,重新開盤了波動就會變小一點。但是熔斷機制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說熔斷的時間投資人可能沒有辦法及時撤出自己的倉位。


舉個例子,如果熔斷機制設置掉了10%就熔斷的話,如果你能賺30分鐘,可能30分鐘一開盤就跳空了,又跌了10%,等於直接跌了20%。那麼中間的30分鐘會讓很多投資人錯失了清空倉位或者平倉的機會。


另外一個風險。在傳統金融圈的熔斷機制,比如說美國股市的熔斷機制是沒有問題的,因為美國股市所有的流動性都集中在一兩個交易所,納斯達斯和紐交所。所以他們熔斷所有人都停止交易了。但是幣圈不太一樣,流動性是分散在不同交易所的。


如果幣安熔斷了,BitMax沒有熔斷。那麼在BitMax用戶還可以繼續交易,但是在幣安不可以,這樣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說,用戶可以在BitMax平倉,不能在幣安平倉,可能熔斷結束以後直接就爆倉了。或者說幣安在熔斷30分鐘以後穩定下來,但是BitMax在30分鐘之內出現了打針情況,那麼在BitMax就會出現強勁爆倉。這就是幣圈流動性原因生出來的問題。


不管怎麼選擇,都會有很多爭議。要解決這個問題的前提條件是:在幣圈,各個交易所能不能把流動性整合起來?在統一流動性整合的情況下,熔斷機制才是可以進行討論的方案。但即使在那種情況下,有沒有熔斷機制也是需要仔細討論的。現貨和合約的機制還是不太一樣,因為有對標的標的,可能現貨熔斷時更簡單一點,但合約還是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